調胃承氣湯在前面三兩點已經介紹過了。當中脘穴至腎安穴有壓痛而拒按時,為調胃承氣湯證,阻滯於十二指腸,即胃與小腸的連接段。不在肚子裏的時候不吐,下不去,下不去。我沒有大便,所以覺得不舒服,自然“心煩”。
調胃承氣湯含有大黃、芒硝、炙甘草,比例為4:2:2。大黃用酒洗了。雨的力量沒有這麽快。炙甘草使原本快的大黃芒硝停在十二指腸,芒硝將其打散,大黃將其清除。
224、“陽明病”,脈遲,雖出汗,不惡寒,其體必重,氣短,滿腹氣喘,潮熱,除解之外,可攻內。如果手腳多汗,這個大便已經被抽打了,以“大承氣湯”為主。若多汗、微熱、惡寒,則熱不濕,不能與“大承氣湯”合用。如果腹部過飽過不去,可配合“小承氣湯”稍微緩解胃氣,以免使其大量外泄。
妳必須等到外證解決了,才能攻內。“不惡寒”是指表證難解,未除盡時會出現“身重氣短”,而“脈遲”則是指患者正在康復。“潮熱、飽腹”是陽明證,此時可以攻內。
陽明的主要癥狀:壹是潮熱,二是不惡寒,三是幹渴,四是飽腹。
如何區分大小承氣湯?這壹條不是很清楚,因為宋代後人把《傷寒論》分為兩部,分為傷寒和金匱。
現在如果把《金匱要略》裏的幾個方子壹起看,消化系統的病就全了。陽明說的是實證,不是熱(炎癥),胃腸炎不包括在內。
金匱要略有大黃甘草湯:大黃2元,甘草1元。《靈樞·任平絕骨三十二記》:“胃...受到水谷的三戰五升。其中谷中總有兩桶,壹桶水五升。”人們經常在肚子下面放兩桶食物,可以維持7天。如果這種食物是壞死的或者不幹凈的,應該立即清除,那麽妳怎麽知道這種食物是壞死的呢?黃昏時有嘔吐現象。早上吃的食物,黃昏時吐出來,說明食物在胃裏還沒有消化。用大黃甘草湯。
經方有兩個證:壹個是虛證,壹個是辨證134,吳茱萸湯;第二,胃家正。大黃甘草湯是陽明病的首方。舌苔壹定是黃色的,會很惡心。吃壞了食物,藥方是大黃甘草湯,只有兩種藥。
第二個方子是調胃承氣湯,堵在十二指腸,堵在幽門,梗阻在中膈。下腹部的水很嫩,所以覺得很難過。我知道有東西卡在裏面,實實在在的就24小時,虧了就疼。妳可以問病人:“疼痛是持續性的還是間歇性的?”
如果堵在小腸,就是第三個方子小承氣湯。怎麽知道是堵在小腸裏的?“腹脹”的主要癥狀是排氣。因為大腸是空的,所以會不斷放屁,舌苔發黃,胃疼不斷。拒按,關元穴有壓痛點。小承氣湯:大黃、厚樸、枳實。
如果堵在大腸,就是第四個方子大承氣湯:大黃、芒硝、厚樸、枳實。怎麽知道堵在大腸裏?七天沒有大便,尿是暗黃色的(陽明的任何幹尿都是黃色的),屁也沒有。有的大便像鞭子壹樣(大腸四周堵塞,中間只留壹條通道),有的壹天排便十余次(只留小腸壁壹條縫,只能排水),天樞穴有壓痛點。
如果堵在闌尾,就是第五方大黃牡丹皮湯。妳怎麽知道卡在闌尾裏了?腳的陽明經經過闌尾,所以急性闌尾炎的人把右腿膝蓋拱起來比較舒服,足三裏下寸的闌尾點有壓痛點。大黃牡丹皮清闌尾炎,多數人傷右側,少數人傷左側。學完經典,要對經典有信心。不要相信西醫說盲腸很危險,必須手術。盲腸還是很有用的,雖然《金匱要略》解釋了壹小段。
如果疼的地方不瞬間疼,摸小腹的時候很燙,其他地方很冷,就是盲腸已經破裂,變成腹膜炎了。西醫壹直用抗生素,藥方用當歸赤豆散、赤豆、當歸,但赤豆壹定要發芽(壹般發芽後放冰箱備用,定期檢查更換)。膽結石引起的膽囊破裂和腹膜炎壹樣,也用當歸赤豆散。破裂後腹膜會將其包裹成不規則的形狀,發芽的小豆可以發揮其藥性,深入不規則的地方。妳不需要做飯。兩種藥混在壹起吃,黏糊糊的。效果很好。病人可以馬上活動,但不能動,因為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