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蟲夏草燜豬腦:冬蟲夏草65,438+00g,砂鍋洗凈,水煎,去渣,留汁,放入瓷盆,加入豬腦65,438+0(洗凈去血筋),黃酒65,438+0大勺,涼水2大勺,鹽少許,放入蒸籠蒸2小時。壹天吃兩次。連續服用3-5劑。
2.黃芪燉羊腦:將黃芪40克放入砂鍋中加水煎煮取濃汁,然後加入羊腦1,武火煮沸後加入黃酒2湯匙,加入蔥姜適量,燉透,再吃羊腦,喝湯。每日1劑量,連續服用1劑量1療程。
三、茯苓赤小豆粥:茯苓15g,砂鍋水煎,去渣留汁,再加赤小豆18g,粳米60g,同煮粥。1劑量每天3-5天。
四、桂圓大棗飲:桂圓肉、大棗(炒)各10克,芡實12克,三種煮汁,隨時飲用。每天壹劑,持續5-8天。
5.桂枝燉藕粉:取天麻9克、鉤藤12克、石決明15克,洗凈裹布,放入砂鍋內煎煮,再裹布取汁,然後趁熱燙藕粉20克,加適量糖調味。1劑量每天4-7天。
不及物動詞磁石炫胃:豬肚65,438+0個,洗凈過濾,然後切成65,438+0小口,裝滿磁石粉,生蠔粉65,438+000g,(裹布炸),茯苓65,438+000g,石菖蒲60g,黃酒2勺,冷水半碗。最後用線把切口縫好,用線把五花肉的兩端綁好。然後將五花肉放入大砂鍋中,用水浸泡,大火煨3-4小時,至五花肉熟爛。然後將藥物取出,烘幹,研成粉末,放入容器中備用。壹般壹日兩次,每次3g,飯後配牛肚湯服用。兩個月就是1個療程。
該病除發作時患者旋轉、嘔吐、疼痛難忍外,還可損害迷路、前庭和耳蝸器官,導致耳蝸毛細胞死亡和前庭功能喪失,引起耳聾、共濟失調等危害,且不可逆,現代醫學無法治愈。此外,在中老年患者中,反復發作還可影響腦血管調節功能和腦微循環,從而加重腦供血不足,誘發腦梗死。
梅尼埃病的最佳治療時期是什麽時候?
以前普通醫生在眩暈發作時只使用脫水、鎮靜、止吐類藥物暫時緩解急性癥狀,而在間歇期不服用任何藥物或僅限於西比靈和眩暈。壹般來說,他們認為控制復發並不理想,也就是說,他們不能有效地治療疾病的主要病竈。
近年來,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在間歇期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可以治療該病的內耳膜迷路、前庭、半規管等原發病。由於人體在此階段處於相對平和的狀態,藥物的有效成分相對被吸收,腦循環和內耳循環比發作時更加舒適,結合有效的藥物綜合治療,可以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遠期療效非常理想。
美尼爾氏綜合征何時建議手術治療?
壹般建議患者盡量保守治療,如:①頻繁重度眩暈發作,藥物治療不能緩解,喪失勞動能力者。②每次眩暈發作都伴有明顯聽力下降,間歇期聽力無明顯恢復。聽力下降和頭暈仍經常發生,可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有內淋巴囊切開術、前庭神經切斷術、耳蝸切開術、迷路破壞術、頸交感神經切斷術等。
手術治療梅尼埃病有哪些弊端?
第壹,內淋巴囊切開後仍有30%的復發率;前庭神經切除術需要開顱;頸交感神經切除術需要大的手術野和大範圍的創傷。超聲波手術需要乳突切除術。以上操作往往讓人害怕,不願意接受。除了頸交感神經手術,其他類型的手術都可能損傷耳蝸功能。所以壹般不建議手術治療。
梅尼埃病的治療目前進展如何?
梅尼埃病因其病因復雜、病程長、反復發作或持續時間長,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疑難病。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壹些藥物,如氟桂利嗪、地唑蘭、敏之朗、大量的擴張劑和鈣滯劑。雖然很多患者的疾病得到了緩解,但大多數臨床醫生和患者仍然覺得見效慢,療效差,用藥時間長,費用高,治療區域單壹。與疾病相關的癥狀不能同時治療,尤其是美尼爾綜合征的復發很難控制。現代外科治療方法不斷創新,但其危害性、副作用和高昂的費用仍然顯而易見。中醫治療本病有很大的優勢,如果采用整體辨證,綜合治療,只要臨床處方得當,治愈率應該是很高的。
梅尼埃病的定位診斷
梅尼埃病綜合征根據神經解剖位置可分為兩類,即內耳迷路至前庭核(不包括前庭核)病變引起的周圍性眩暈和前庭核至前庭皮質代表區間病變引起的中樞性眩暈。眩暈按外周性和中樞性分類,重點介紹幾種常見的引起眩暈的疾病。
第壹,周圍性眩暈:
頭暈嚴重,陣發性,起病急,持續時間短(幾分鐘到幾天)。病人有意識地以自己為中心旋轉(天空在旋轉),身體上下左右晃動。為了穩住自己不掉下去,他常常牢牢抓住周圍的物體;走路時身體向壹側傾斜,有時會突然摔倒。眼球呈水平或水平、旋轉震顫,其程度與眩暈程度壹致。傾倒方向和指向偏離方向與眼震慢相方向壹致。意識清楚、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心動過緩、血壓下降、耳鳴耳聾。幾種常見的梅尼埃病有:
1.耳部炎癥引起的眩暈:多為急性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並發癥,可分為以下幾種。
(1)迷路周炎癥:骨迷路周圍小室的炎癥刺激膜迷路,引起輕度頭暈、眼球震顫、乳突疼痛、嘔吐,輕度側肌無力,前庭功能正常。
(2)局限性迷路炎:多見於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和乳突炎。最常見的是膽脂瘤侵蝕水平半規管骨壁,引起陣發性眩暈,旋轉時加重。眼震、惡心、嘔吐、聽力檢查為傳導性耳聾,前庭功能正常。
(3)彌漫性漿液性迷路炎:多見於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和乳突炎。由於細菌通過前庭窗和耳蝸窗侵入迷路,常引起嚴重的頭暈和眼球震顫。眼球震顫慢相方向與肢體傾斜方向壹致,均指向患側,並伴有惡心、嘔吐、不完全神經性耳聾和前庭功能障礙。當迷路外的感染得到控制後,前庭刺激癥狀逐漸消失,聽力可逐漸恢復。
(4)彌漫性化膿性迷路炎:多見於溶血性鏈球菌或ⅲ型肺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也可發生在彌漫性漿液性迷路炎和局限性迷路炎急性發作後。化膿細菌侵入迷路,膜迷路迅速化膿破壞,骨迷路充滿膿液。臨床表現為早期出現嚴重的頭暈、惡心、嘔吐、眼球震顫和失衡。疾病早期眼球震顫的快速期指向患側(快期)。經過3-14天的強烈前庭刺激後,膜迷路已被完全破壞,而眼球震顫轉向健側(慢慢向患側),倒向患側。此時前庭功能喪失,患耳完全失聰,頭暈終止。骨迷路內的膿液可通過內耳道或骨壁侵入顱骨,導致顱內化膿性感染等嚴重並發癥。
2.梅尼埃病:眩暈是間歇性和復發性的,常突然發生。開始時眩暈達到最嚴重的程度,頭部運動和睜眼加劇,大多伴有傾倒,對劇烈的旋轉和運動感到恐懼。伴有耳鳴耳聾、惡心嘔吐、眼球震顫,頭暈隨耳聾加重而減輕,至全聾時停止。發作後疲勞嗜睡,持續數日,發作停止,間歇期平衡和聽力恢復正常,多次發作後聽力下降。當妳完全失聰時,迷宮功能消失,眩暈發作可以終止。
梅尼埃病的病理改變是膜迷路積水和水腫。關於本病的病因有多種學說,如外周血循環障礙、代謝紊亂、病竈與病毒學、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總之,公認梅尼埃病是由於膜迷路積水水腫,耳蝸管、橢圓囊、球囊均明顯擴張,而膜半規管不擴張。由於蝸管積水腫脹,蝸管前庭膜突出至前庭階,外淋巴間隙受阻。同時,由於突入壺腹和半規管的卵圓囊和球囊腫脹,內淋巴壓力劇烈增加。超過限度時,突然出現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在耳蝸管擴張的早期,柯蒂氏器的聽力有時因為壓力不均而不好,當柯蒂氏器因長期受壓而惡化時,聽力可消失。
本病多發生於青壯年,20-40歲,老年人少見,兒童及20歲以下者少見,男性多於女性。發病率差異很大,占眩暈患者的9.7%-30%。梅尼埃病綜合征的癥狀分為以下四類:
(1)眩暈。眩暈可突然出現,無前驅癥狀,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嚴重程度往往不壹致。眩暈在發作開始時達到最大。由於周圍物體強烈的旋轉感和自身的運動,患者極度恐懼,往往會用力抱住床沿或其他物體。睜眼動頭,頭暈加重。眩暈使有意識的物體向不同的方向旋轉。嚴重眩暈發作後,仍有頭暈和輕微的旋轉感,多為身體或周圍物體不穩定和晃動的感覺。而且感覺又累又困。這種情況往往持續幾天,逐漸自行緩解。發作間隔時間不確定,幾天壹次,幾年壹次,甚至幾年壹次。發作間期的前庭功能檢查常表現為輕度障礙,如體溫變化試驗時患者前庭功能減弱。
(2)眼球震顫由於膜迷路半規管受累,眩暈發作時可出現壹過性水平眼球震顫,有時伴有輕度水平和旋轉混合眼球震顫。久病患者眼球震顫可能不明顯,甚至消失。如果內耳兩側病變相等,或者病變進展緩慢,可能根本不會出現眼球震顫。
(3)每次發作前常出現耳鳴耳聾,有時長達數月。由於病變多在壹側,耳蝸癥狀常出現在壹耳。約1/10患者雙側耳鳴耳聾。眩暈發作前耳鳴有時加重,多為持續性高音調耳鳴,以“呼呼聲”為背景,夾雜尖銳的尖叫聲或機械聲。發作時耳鳴尤為突出。
耳聾與耳鳴同時發生,是神經性耳聾。有些人在梅尼埃病之前就已經耳聾(約50%),每次眩暈發作進壹步降低聽力,壹步步逐漸加重。課程開始時,低音的聽力損失比高音更明顯。後來隨著病情的進展,各種音頻的損耗幾乎相等。與純音聽力損失相比,語言辨別能力的下降更為明顯,這是由音頻惡化和聽力損失引起的。發作間期檢查可見單側神經性耳聾,鈴音試驗陰性,骨傳導偏向患側。
此外,由於內耳壓力增加,患者可能會有耳朵發緊或壓迫的感覺,有時還伴有同耳疼痛或頭痛。
(4)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主要癥狀是惡心、嘔吐。患者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臉色蒼白、出冷汗,甚至腹部不適或腹瀉。
如果前庭的病理性興奮從前庭核延伸到網狀結構上的性激活系統,就可能出現突發性的意識障礙。
梅尼埃病與梅尼埃病相似,病程演變規律不同,多為持續性,發作時間長,有相應的神經系統和局部體征。常為前庭炎癥、外傷、出血、腦膜炎、橋小腦角腫瘤的繼發癥狀。
3.位置性眩暈:眩暈與頭部位置和運動密切相關。前庭外周病變和中樞病變均可引起位置性眩暈。
外周前庭病變主要見於內耳的耳石病變,或前庭器官因外傷、感染、血管閉塞而萎縮。臨床表現為在特殊的頭位,通常是患耳處於最低點時,經過數秒鐘的潛伏期後出現中度頭暈、惡心、嘔吐。眼球震顫也需要幾秒鐘(5秒左右)才會出現,主要是旋轉,或者水平旋轉。眩暈和眼球震顫只持續幾秒鐘。重復誘導體位時,眼球震顫反應和眩暈感迅速減弱,稱為“疲勞現象”。
前庭中樞性病變主要見於後顱窩病變(如腫瘤、蛛網膜炎影響腦脊液循環),或頭位改變時椎動脈供血不足。臨床表現當頭位向多個方向變化時,可引起頭暈和眼球震顫。起病迅速,無潛伏期,重復實驗時無疲勞感。眼球震顫的形式也不同。
由前庭外周病變和前庭中樞病變引起的兩種不同類型的位置性眩暈可以通過位置性眼震誘發試驗來區分。讓病人坐在床上,頭偏向壹側,這樣可以註意檢查者的額頭。檢查者雙手托住患者頭部,迅速將患者身體向後推至仰臥位,頭部在床面以下45度,頭部向壹側扭轉45度角。如果出現眼球震顫,頭部保持這個姿勢30秒,記錄眼球震顫的方向、節律和持續時間。之後,幫助病人恢復坐姿。此時,檢查者正在觀察相反方向突然出現的眼球震顫。然後將頭轉向另壹側,重復上述測試。
位置性眼震可分為兩種,疲勞型和非疲勞型。疲勞性眼震的發生潛伏期約為5-10秒,震顫持續5-30秒,眼震僅在頭部處於特定位置時發生。雖然震顫的方向不確定,但其快速階段通常指向下耳。震顫消失後,重復誘發眼球震顫的位置,反應會減弱甚至消失。非疲勞性眼球震顫只需將患者頭部置於壹定的誘發位置即可誘發,只要位置固定即可維持眼球震顫。當頭部向任意壹側旋轉時,都會產生震顫,其方向也隨著頭部的旋轉方向而變化。眼球震顫的快速方向往往指向下耳,反復實驗也不降低反應。目前,許多學者認為疲勞性位置性眼震是外周前庭病變的特征,是前庭器官——球囊和橢球受損的結果。非疲勞性位置性眼震是前庭中樞病變的特征,與後顱窩結構的損害有關。非疲勞性眼震中樞結構的哪壹部分受損尚不清楚,但位置性眼震的誘發試驗對判斷位置性眩暈確實有相當的價值。
外周前庭位置性眩暈非常常見,占眩暈患者的18%。據報道,睜眼位置試驗檢出的位置性眼震患者中,80%屬於此病。女性多於男性,多發生於50-60歲的女性。眩暈有三個特點:周圍性、位置性和眼球震顫性疲勞。癥狀持續時間短,可自行緩解。前庭功能試驗無異常,部分患者僅有正位眼震誘發試驗陽性體征。因此,建議任何懷疑此病的人都應該進行這項檢查,以免漏診。由於本病預後良好,且無其他神經系統體征,故又稱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頭部外傷、耳病、老年人、噪聲損傷和鏈黴素的應用可使球囊和卵圓囊的耳石變性,變性的耳石因重力而移位,導致頭暈和眼球震顫。
4.前庭神經炎:是前庭神經元的病變,可位於前庭核、前庭神經、前庭神經節、前庭神經末梢的全通路。壹般認為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病年齡為20-60歲(平均年齡39歲)的成人偶爾見於兒童。
大多數患者在發病前有病毒性呼吸道或胃腸道感染史。突然發病,往往在睡醒後。臨床表現為重度、持續性眩暈,伴有跌倒、臥床、不敢動、不敢睜眼、嚴重嘔吐、持續性快速眼震、慢相指向患側、雙側前庭功能試驗異常,患側前庭功能下降明顯,無耳鳴、耳聾及神經系統體征。通常發作2-3天後癥狀緩解,可持續6周左右。
這種疾病很容易與梅尼埃病混淆。兩者的鑒別要點是:(1)前庭神經炎很少出現耳蝸癥狀(耳鳴耳聾),這是梅尼埃病的主要特征之壹。(2)前庭神經炎眩暈持續時間長,痊愈後很少復發,反復發作的眩暈是梅尼埃病的特征。(3)前庭神經炎通常有病毒感染和發熱的前驅癥狀,而梅尼埃病壹般無前驅癥狀。
5.軀體疾病中的前庭障礙,包括:
(1)頸性眩暈:是由頸部不同疾病引起的壹組綜合征,名稱多樣,如椎動脈壓迫綜合征、椎動脈供血不足、外傷性頸性頭痛、頸椎病、頸性偏頭痛、頸交感神經叢綜合征或巴雷-劉永湘綜合征等。每個名字只強調這種綜合征的某個病因或某類癥狀。
病因,頸性眩暈的病因有很多,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椎動脈多次通過頸椎橫突孔時被壓迫,這是頸椎肥大性脊椎炎骨刺壓迫椎動脈所致,特別是頸部適當旋轉或過度拉伸時。骨刺最常見的部位是頸4-5和頸5-6的水平,也就是頸椎最活躍的部位。部分患者頸椎無骨刺,但頸部旋轉時椎動脈仍可變窄,特別是在1-2水平,說明日常頭部活動中頸肋或其周圍的纖維帶受到壓迫。另外,很多患者有椎動脈畸形,特別是椎動脈起始部,由於鎖骨下動脈和椎動脈位於前斜角肌和頸深筋膜之間,所以頸部運動時,頸部肌肉尤其是前斜角肌可壓迫鎖骨下動脈和椎動脈起始部,造成椎動脈供血障礙,或椎動脈被頸6橫突孔處的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的肌腱擠壓。在這種情況下,當頭頸部旋轉時,壹條橈動脈的脈搏可以減弱或消失。據觀察,壓迫並閉塞壹側椎動脈,並不會造成腦幹供血不足。有壹側椎動脈受壓癥狀的患者,另壹側椎動脈常出現發育異常或其他病變,如管腔狹窄、動脈硬化或骨刺受壓等。但是單純的椎動脈機械性壓迫很難完全解釋頸性眩暈的發病。
②刺激頸交感神經引起椎動脈痙攣早在1926。巴雷和劉永湘推測,刺激頸部交感神經引起頭暈、頭痛和頸部疼痛。後來很多人支持這種觀點,認為椎動脈接受星狀神經節和頸中神經節的交感神經支配,這種交感神經興奮時可引起椎動脈痙攣和眩暈。
許多臨床事實確實表明,頸部交感神經的刺激在本病的發生中起著比椎動脈的機械性壓迫和阻塞更重要的作用。比如有些骨刺壓迫椎動脈的患者,不做手術,只做了椎動脈造影或普魯卡因星狀神經節阻斷,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腦電圖也有改善。
③其他因素部分頸部病變或軟組織炎癥、外傷患者出現頭暈、頭痛,不僅可能因頸部交感神經叢的刺激而引起血管功能異常,還可能因頸部肌肉、韌帶損傷後的反應性水腫而幹擾頸部的神經反射,使這些病理性沖動通過深部感受器,連續通過頸神經1、2、3的後根,經脊髓小腦束、橄欖小腦束、網狀小腦,
頸性眩暈的臨床表現只是少數單純的眩暈表現,多數合並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以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主要包括:
①以眩暈為主要癥狀,發生率在90%以上,眩暈的性質可多種多樣,如搖晃、旋轉、站立不穩、漂浮等。但其中有將近壹半的人有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感覺,而且大部分是體位性搖晃或旋轉性眩暈的組合。眩暈大多是復發性的。約有壹半的患者是由於頭頸部的屈曲或旋轉引起的,也有部分患者是由於體位改變、站立時間過長或行走誘發的。半數以上的梅尼埃病患者伴有耳鳴,約65,438+0/3患者有進行性耳聾,部分患者仍有自發性眼震和位置性眼震。
(2)頭痛的發生率為60-80%,常表現為陣發性跳痛,以單側為主,多局限於枕上區或頂枕區,有時有視覺先兆,如眼前發黑或閃光,並有惡心、嘔吐、出汗、流涎等自主神經癥狀,故易誤診為偏頭痛。
(3)意識障礙:陣發性意識障礙約占25-30%。常發生在頭頸部旋轉時突然發作,並伴有全身性極度緊張減少,持續時間不超過10-15分鐘,少數可持續半小時或2-3小時。發作前常出現劇烈頭痛、惡心嘔吐、眼前有火花、耳鳴等現象,有時因意識不清而猝倒發作。
④視覺癥狀約占40%,主要包括復視、視力下降、幻覺(多為未成形)和暫時性雙眼視野缺損。有人認為視覺癥狀只占少數(6-9%)。
除上述癥狀外,約1/3患者可出現上肢或面部麻木或感覺異常,大部分患者有頸棘突、枕小神經或耳神經壓痛,部分患者頸部活動受限,活動時疼痛或頸鳴。
(2)全身性疾病:輕度眩暈,少數伴有惡心、耳鳴,無聽力下降、傾倒和眼震。針對高熱、缺氧、缺血等影響前庭功能的表現。
(3)藥源性眩暈:使用某些藥物後出現頭暈。
使用降壓藥和精神藥物可引起血壓下降甚至低血壓,使前庭神經核的血液供應發生變化產生頭暈,躺下頭暈癥狀減輕。
很多藥物會損傷第八腦神經,從而引起頭暈。如鏈黴素、新黴素、卡那黴素、奎寧、苯妥英、水楊酸鈉等。耳毒性藥物常出現耳鳴、頭暈、惡心、嘔吐、不平衡和眼球震顫,持續數日至數十天,聽力逐漸下降。鏈黴素引起的眩暈較為常見,其中硫酸鏈黴素主要損害迷路,雙氫鏈黴素主要損害耳蝸。前庭反應與劑量和個體差異有關。對少量藥物敏感會生病。壹般來說,每日用量超過壹克(成人)或腎功能不良容易引起。據報道,2/3的患者在每天服用2克時出現迷路癥狀;如果劑量減少到每天壹克,1/6會有癥狀;如果使用大劑量,如每天3克,除頭暈外,三個月左右會出現耳聾。鏈黴素的神經毒性作用表現在前庭器官和耳蝸,半規管和柯蒂氏器上的毛細胞有明顯的變性。鏈黴素的毒性通常在連續註射3-5周後發生,常發生在註射過程中,或鏈黴素註射停止後幾天。其臨床表現主要為自發性眩暈,大多有周圍環境顛簸不定的感覺,很少旋轉。患者感到頭暈、惡心、行走不穩、步態蹣跚,靜止不動時好轉。前庭功能試驗反應明顯下降,甚至無反應,且多為雙側。上述癥狀壹般在1-2周停藥後好轉,但可持續數月甚至半年以上。前庭器官的損害可能是永久性的,但其臨床癥狀仍可減輕,因為其他平衡器官可以代償。雖然鏈黴素對前庭的損害是外周性的,但眼球震顫常不出現,頭暈也不是陣發性的,嘔吐壹般也不出現。
二、中樞性眩暈(central vertigo)
頭暈癥狀輕微,持續時間較長。有意識地,妳周圍的物體在旋轉或向壹邊移動,頭重腳輕,不穩定,可能會摔倒。更多的是意識障礙或昏迷。自主神經癥狀較輕或不明顯,耳鳴耳聾較少。延髓、腦橋、小腦病變常出現水平或水平旋轉性眼球震顫,中間腦病變為垂直眼球震顫,中腦以上前庭通路病變為較少眼球震顫。眼球震顫與眩暈不壹致。眼球震顫的慢相方向和傾倒方向與手指偏斜方向不壹致。通常有中樞損害的感覺和運動障礙的跡象。幾種常見的疾病是:
(1)腦血管疾病
1.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椎動脈起始於鎖骨下動脈,向上穿過上六頸椎橫突孔,再經枕骨大孔進入顱骨。椎動脈在頸部沒有分支,與每塊頸椎的位置密切相關,所以其血流容易受頸椎活動的影響。例如,在顱骨後方,兩條椎動脈沿延髓腹側面向前、向內運動,在腦橋下緣匯合,形成基底動脈。椎動脈和基底動脈都向大腦發出壹些分支,統稱為椎基底動脈系統。該系統的血液主要供應延髓、腦橋、中腦、內耳、間腦、枕葉和顳葉底部,所有前庭系統均由椎基底動脈系統的分支供應。所以椎-基底動脈系統缺血必然導致頭暈。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多發生在中年以上,有動脈硬化或頸椎病病史的患者。臨床癥狀多樣復雜,主要表現為旋轉、漂浮或擺動性眩暈,自覺雙腿無力,站立不穩,地面搖晃、傾斜。伴有壹過性黑蒙、視野缺損或復視、共濟失調、平衡障礙、麻木和延髓麻痹。具體癥狀如下:
(1)眩暈往往是首發癥狀,據國內統計約占45.5-81.6%。眩暈的性質可以是旋轉,漂浮,或雙下肢無力,站立不穩,有意識地地動和傾斜。也有相當壹部分患者頭暈癥狀不明顯,只有“頭暈”的感覺。其中部分伴有單側或雙側耳鳴、聽力下降,聽力檢查為神經性耳聾。耳蝸癥狀的出現提示基底動脈分支內聽動脈不足,應特別註意與梅尼埃病鑒別。眩暈可以是自發性的,也可以是患者改變體位、頭頸屈伸和旋轉誘發的,或加重已有的眩暈。
(2)視力損害可表現為壹過性黑蒙或視野缺損,主要是影響大腦後動脈的血供所致。如果枕葉缺血不太嚴重,視力仍可保留,但常伴有色覺和眼前閃金花,與偏頭痛發作十分相似。
(3)***共濟失調表現為體位和步態的不平衡。傾倒,龍伯格征陽性,是小腦核前庭系統功能障礙所致。很多患者可能會出現眼球震顫,符合中樞性眼球震顫的特征。
(4)頭痛約30-50%的病例有頭痛發作。頭痛主要位於枕後區和枕部,性質為跳痛和脹痛。常伴有惡心、嘔吐、出冷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頭痛是由於椎基底動脈系統缺血,顱內外動脈系統通過枕後區、枕頂顳區頭皮血管建立側支循環,導致血管舒張性頭痛。本病易誤診為偏頭痛,應引起重視。
(5)意識不清:當上行網狀結構因腦幹缺血而被激活時,會出現暈厥,甚至昏迷。有的患者可突然改變姿勢,立即感到四肢無力,雙下肢肌張力突然消失,倒地。這時候他們的意識就可以清醒了,可以很快站起來繼續活動。
(6)腦幹定位體征缺血影響穿過腦幹的腦核感覺和運動傳導束,會引起腦幹定位綜合征。主要表現為:球麻痹、交叉麻痹或四肢癱瘓、面部和四肢麻木或感覺喪失等。當它影響到多個動眼神經核時,還會出現眼肌無力和復視。
當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栓形成時,上述癥狀更嚴重或難以恢復,局限性體征更明顯。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不僅可使管腔狹窄,血流量減少,還可引起附壁血栓形成,如果硬化斑塊或栓子脫落甚至引起栓塞。其次,頸椎外傷(骨折或脫位)、頸椎病、先天性枕骨畸形、頸椎融合、平地、枕骨大孔疝等均可影響或壓迫椎動脈造成缺血。頸椎病引起的眩暈相當常見,主要見於椎動脈型頸椎病,而這種疾病是顱外椎動脈血流受影響的主要原因。由於頸椎骨刺、退行性關節炎、椎間盤病變,容易壓迫椎動脈,轉頸時更容易壓迫壹側椎動脈。如果椎動脈本身有動脈粥樣硬化,就會出現壹側椎動脈受壓,另壹側椎動脈得不到代償的癥狀。常見的臨床癥狀是陣發性眩暈,與頭頸旋轉密切相關。此外,還可伴有枕部疼痛、猝倒、視覺癥狀(閃光、視力喪失)和上肢麻木。頸椎x光片常顯示宮頸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