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自作聰明的蘇
馮夢龍編的警世故事中,有壹篇叫《王安石三難·蘇石雪》,裏面王安石教了蘇東坡幾個小故事。有這樣壹個故事:
壹天,蘇東坡去拜訪宰相王安石,恰巧他不在家。蘇東坡在王安石的桌上看到壹首詠菊詩的草稿,寫下了前兩句:
昨夜西風掠過花園,吹落遍地黃花和金黃。
蘇東坡認為:“西風”是秋風,“黃花”是菊花。菊花最耐寒,最耐用。敢和秋霜搏鬥怎麽可能被秋風吹倒?說西風“吹黃花遍地金”,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個狂妄自大的翰林,不顧王安石的前任和上級,拿起筆,繼續詩:
秋天的花不比春天的花好,所以要小心翼翼地和詩人說話。
王安石回來後,看了這兩首詩,很不滿意。為了用事實給蘇東坡壹個教訓,他把蘇東坡貶到了黃州應永。蘇東坡在黃州住了將近壹年,九月,大風剛停,蘇東坡就邀請他的朋友陳季常到後院賞菊。只見菊花紛紛落花,黃金撒了壹地。這時他想起延續王安石詩詞的往事,才知道自己錯了。
請從歸納推理的角度解釋壹下蘇東坡續詩有什麽問題?(答案見下文)
二、王安石難倒了蘇東坡
同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和蘇東坡,政治觀點迥異。王安石主張變法,蘇東坡不贊成,所以兩人關系不好。宋神宗統治時期,王安石任宰相,蘇東坡郁郁寡歡,甚至被流放到海南島。
據說王安石曾經出壹道題刁難蘇東坡,他做了壹副對聯,要蘇東坡做壹副對聯。對聯是:
壹年,兩個春月,兩個八月,兩個春秋。
原來那年是閏八月,農歷正月十二月有立春節氣,真的是春秋兩年。再加上對聯的第四個字和第十二個字都是“春”,大大增加了難度。
蘇東坡雖是天才,但想了半天也答不出這個奇怪的問題,只好交了壹張白紙,被王安石嘲笑。但是王安石本人當時並沒有表現出他的底線。蘇東坡得了“全”,就像啞巴吃黃連,有說不出的苦。
幾百年後,直到清朝中葉,楹聯專家梁章鉅才給出了令人滿意的底聯:
六十歲的人周日再相聚,世界再相聚。
第三,王安石不再難與蘇世廉聯合。
相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曾使蘇東坡難以學土(即蘇軾)。第三個困難是找到正確的句子,有三個句子。
第壹句話是:
壹歲兩春兩八月,人間兩春秋;
學士蘇東坡雖是奇才,壹時找不到合適的。但後世,壹直代表東坡學士:
六十歲的人周日再相聚,世界再相聚。
王安石考蘇東坡的第二句話是:
七裏山塘,去半湯三裏半;
蘇東坡又被難住了,後人以語言的幌子出來了:
九溪蠻洞穿過中洞玉溪中。
王安石考蘇東坡的第三句話是:
鐵翁城西,金隅銀山三寶地;
鎮江古名鐵甕,有金山、銀山、玉山。蘇東坡剛剛去過。但還是配對不上,還沒人配過。妳不妨試壹試。
蘇誰聰明(回答)
從歸納推理的角度看,蘇東坡續詩存在“草率概括”的錯誤。“魯莽概括”是歸納推理中容易出現的邏輯錯誤。“不計後果的壹概而論”,又稱“從局部到整體的壹概而論”,是指只根據少數個別事實,得出壹個總的結論,並把這個結論當作壹個必然的、不容置疑的結論。
蘇東坡平時看到的菊花只會雕謝,不會脫落,所以他得出了壹個普遍的結論“天下菊花不會被秋風吹落”。他用這種全稱肯定的判斷來衡量王安石關於菊花的詩,認為王安石的詩寫得不對。在黃州生活了近壹年後,他意識到自己的結論是錯誤的。因為黃州的菊花會被秋風吹落。有了這個反例,蘇東坡通過簡單的列舉歸納得出的壹般結論就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