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冷壹熱,我該選哪個?
說到夏天吃這個東西,估計大家都在糾結吃西瓜,還是喝中醫養生號宣傳的姜棗茶好?
壹切似乎都很合理。我該聽誰的?這壹冷壹熱,很多人都納悶,那我該吃哪個?哪個適合我的體質?
先說西瓜。夏天每天都很熱。吃壹個甜甜的西瓜,從舌尖到肚子,又爽又舒服。
西瓜味甘性寒,善解暑止渴。可治酷暑,心煩體熱,口渴畏寒,小便黃赤,口熱生瘡。
現在很多人壹看到西瓜就怕,說它又冷又濕,傷陽氣,不敢吃。但實際上,健康人在夏天吃壹些西瓜是完全有益無害的。
但是不能經常多吃西瓜。俗話說“心裏有感冒的病,就不敢吃西瓜。”。體質偏寒、脾胃偏寒、消化能力較弱的人,吃個涼胃壹般都不舒服。有些人會腹痛、腹瀉、厭食、食欲不振。如果妳是這樣的人,那就少吃或者不吃西瓜。
但總的來說,西瓜其實是壹種不錯的水果。它對健康的人有好處,當他們在夏天口渴的時候。它還有壹個好名聲:“天然白虎湯。”
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說法?《本馮靜原》解釋說:“西瓜能引起心包熱,排泄於小腸和膀胱。能解陽、陽明郁結、發熱口渴,故稱天然白虎湯。」
不管這個觀點對不對,先暫且擱置,以後再和大家討論這個話題。先看看白虎湯是誰。
白虎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白虎湯能清熱生津。如果有津液嚴重不足,口渴喜飲涼水,或者中暑的病機,多加人參就會變成白虎參湯。
白虎湯、白虎參湯應用廣泛。比如我們夏天最常見的中暑,《傷寒論》稱之為“太陽中的太陽”。癥狀是怕熱,怕冷,頭暈,口渴,特別想喝水。他們可以壹口氣喝下200-300毫升的水。小便少的人有機會用。
再比如陽明熱,大家熟悉的“四大癥”,出汗多,煩大,渴大,喝水不能解渴,脈感大,所以這種情況也屬於白虎(人參)湯證的範疇。
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癥狀很多,這裏就不壹壹列舉了。
所以趙本的《傷寒論》在白虎湯後有這樣壹句話,“此方可服夏後及立秋前,不可服立秋後。”第壹個月,二三月份,還是涼的,不要吃,然後會嘔吐,腹痛。血虛之家,皆不能和,得之者,腹痛而益,可溫補而愈。」
這段話是什麽意思?字面意思是白虎湯在漫長的夏季過後,立秋之前可以喝,立秋之後就不能喝了。春天三個月還冷,不能用白虎湯。用了會惡心腹痛。
那麽真的是這樣嗎?天涼了就不能用白虎湯嗎?
其實不是因為天氣冷,而是這個人有內寒。白虎湯本身就是清熱的。如果使用後感冒加重,會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等癥狀。
如果這個人在寒冷的冬天有白虎湯證書,可以用嗎?妳可以用它。如果這個人盛夏有四逆湯綜合征,可以用嗎?妳可以用它。
能不能用其實並不取決於天氣是冷還是熱,而是取決於妳目前的身體狀況,取決於妳的體質是冷還是熱。
這個道理和夏天吃西瓜是壹樣的。
我們說西瓜是夏天的時令水果,是很好的夏季產品。吃壹些怎麽樣?可以,可以清熱解暑。但如果妳體內寒濕較重,脾胃運化不暢,那麽就盡量少吃或不吃,否則吃了容易胃痛腹瀉,造成寒濕積聚。
也有人會問西瓜是不是又甜又寒,那麽如果我蘸點溫性的辣椒,會不會平衡寒熱?所以脾胃不好也能吃對吧?
我勸妳冷靜點,脾胃虛弱消化能力弱,腸道對冷辛辣的東西反應往往比較大。西瓜是涼的,辣椒是辣的。在雙重刺激下,往往容易腹痛腹瀉。
吃西瓜還有壹點就是不能吃冰鎮西瓜。妳不能說壹回家口吃就能打開冰箱拿出來。這樣吃會損傷脾胃,西瓜性寒,吃多了傷脾助濕。冷凍西瓜還會刺激喉嚨,引起咽炎或牙痛等問題。
包括西瓜是甜的,含糖量和含水量都比較高,所以如果妳是高血糖的糖尿病患者,要註意盡量避免。有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等腎臟疾病,也要少吃或不吃西瓜。
那麽在這裏,我們對吃西瓜有壹個大致的了解:
西瓜是夏季佳品,能消暑解渴,生津止渴。健康人和暑熱者適合食用,但要節制食用。內冷的話盡量少吃或不吃,否則會導致寒濕積聚在體內,不利於脾胃運化。
先說姜棗茶,看看為什麽那麽多人追求姜棗茶。《傷寒論》裏是怎麽解釋的?
姜棗茶的成分很簡單,就是幾片姜,幾顆棗,壹個養生壺就可以煮了。感冒重的人可以把生姜換成幹姜。
姜和棗在《傷寒論》中應用廣泛,我們可以拆解壹下它們各自的用途。
姜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生姜可以治療感冒。著涼感冒了,就喝壹碗姜湯,蓋好被子,出壹點汗。這就是生姜解表散寒的功效。
生姜除了治療感冒,還能止嘔,被譽為“止嘔聖藥”,多用於胃寒、痰多引起的嘔吐。
和夏天壹樣,最有可能發生。壹不小心吃了生冷的食物,胃就不好了,吐幹凈水,嘴裏含幾片姜也有不錯的效果。
孕婦生病不舒服,妊娠反應嚴重,胃虛怕冷。使用生姜也可以緩解不適。
生姜味辛,微溫,辛溫,可解表癥,治感冒、傷寒頭痛、鼻塞、咳喘、散濕,治劇烈疼痛、四肢麻木。
生姜除了解表,其實還是壹種表裏兼顧的藥。遇到胃寒,可以喝胃寒,也可以用生姜,像前面說的胃寒嘔吐。
如果妳經常待在空調房裏,妳會頭疼,怕冷,身體和四肢沈重,肩頸結實,背部僵硬,怕被風吹。表面癥狀更明顯。相比幹姜,可以選擇生姜。
幹姜比生姜更溫暖,用於內冷較重的情況。如果妳明顯脾胃虛寒,胃怕冷,壹吹涼風就想上廁所拉肚子,或者有點冷。吃了涼的或油膩的東西,消化不了,拉肚子也不消(就是吃什麽拉什麽),可以用幹姜代替生姜。
註意,生姜和幹姜都是溫性的。如果妳是濕熱體質,並且有便秘、口臭、怕熱、怕冷、心煩、高熱,就不適合使用。
至於大棗,很多人要問是大棗還是黑棗,蜜棗還是灰棗。
其實棗的品種很多,都可以用,甜味合適。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麽選,就選甜的,越甜越好(天然甜,蜜餞之類的甜味加工不算)。
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棗,性味甘溫,能“平中養性”、“平胃”、“補津液”、“補中益氣”,具有補津液的作用。
其實大棗也有壹定的利尿作用,可以用於以津液不足為主的輕度冷水飲用(對內熱不好)。
它滋養津液,補中焦,增強功能,實現除水飲功能。
這個怎麽理解?我舉個簡單粗暴的例子(可能不太恰當,但希望能讓妳明白)。妳知道我們的身體吸收和運輸能量,排泄代謝廢物的載體是體液吧?當體液不足時,將這些代謝廢物運送出體外的能力就會下降。工作還是那麽多,但是因為人手不夠,忙不過來。
然後用大棗補充體液,給更多的人,人到位了,每條流水線上都有人,可以幫助飲水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當然前提是什麽,但主要矛盾在於天津的不足,人手不足,所以可以用棗。
如果有大量的工作,特別是大量的水和飲料,主要是冷水和飲料,沒有明顯的體液流失,那麽這個時候就不能再用大棗了。為什麽?因為大棗補液會助水辟邪,所以要去掉。
有經驗的人會發現,如果妳腸胃虛弱,運化能力降低,脾胃虛弱,壹次性吃了很多棗,會不會有腹脹、不適、消化不良的感覺?所以,大棗不宜用於胃虛、飽脹。
棗有很強的偏向性。總的來說還是有壹些禁忌的。大家也要註意,不能隨便多吃。
夏天為什麽要喝姜棗茶?很多解釋都是這樣的:
那就是說夏天天氣熱,氣血都到外面去了。相對來說,氣血在人體臟腑中的分布相對較少。這個時候容易虛寒。那麽喝姜棗茶可以補陽,溫中散寒。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可以回顧壹下人體的恒溫機制。
夏天天氣熱,外界環境溫度高。我們覺得熱,汗孔散發熱量,流汗降溫。這是表象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出汗降溫。
李呢?是不是比較冷?其實不是的。氣血的循環不斷地把體內的熱能輸送到體表,通過津液的增減來調節我們的體溫。在這個機制下,我們的產熱和散熱是平衡的。
可以說,內部位置的熱能決定了體表的溫度。它會受到外界溫度的影響,而不是由它決定,這是我們恒溫機制的自我調節。
那為什麽有些人夏天經常不舒服,壹吃涼的東西就肚子疼,拉肚子?
其實這種人壹年四季能吃到生冷的東西就難受。這是因為他有內冷的問題,內熱能不夠。人體糾正冷熱的能力有問題。所以妳看他冬天冷的時候手腳熱,冷的時候怕冷,熱的時候怕熱。
夏天,病菌更活躍。如果吃了不幹凈的東西,人體腸道會產生邪氣反應,邪氣通過排便排出。這也是夏天更容易看到腸道傳染病和胃腸道疾病的原因之壹。
那麽姜棗茶適合所有人喝嗎?顯然,事實並非如此。再來看後半句“辛甘發散成陽”。這是什麽意思?
姜味辛,棗味甘,辛甘散入陽。這裏的“陽”是傳統的補陽方法嗎?
其實不是的。準確地說,這個“陽”就是實證主義。這裏的除惡是什麽意思?
生姜、大棗性溫,祛寒邪。能散表寒邪,溫裏脾胃,祛裏寒邪。還有壹定的利水散水汽的作用。當然,它還能補益津液。
*那麽什麽樣的人適合吃姜棗茶呢?
體寒、寒邪、氣血虛弱、津液不足的人都可以吃。平時喜歡喝熱的,吃熱的,壹摸涼的肚子就難受。肚子摸起來很冷,所以喜歡暖暖的按。平時容易怕風怕冷,人更容易沒精神,身體基礎弱,容易感冒,抵抗力差。面色蒼白無光,甚至蒼白無血色,比較消瘦,聲音顫抖(氣血虛弱)。
如果妳符合上述體寒,但寒濕也較重,以喝水為突出表現,且虛弱不明顯,那麽妳就要註意減少大棗的量,因為吃多了不利於運化,反而不好。
*什麽樣的人不適合吃?
經常喝酒的人,這是中焦濕熱比較重的情況,舌紅苔膩,口幹口苦或口腔有異味,大便不好,便秘,肛門灼熱嚴重,不能用姜棗茶,喝了會讓人難受。
濕濁,暑濕不適宜,表現為總感不適,不想吃飯,食欲不振,腹脹胸悶,有點口渴,但又不是很想喝水,頭暈,面臟油膩,小便少。這種情況在夏天更容易發生,所以不能喝生姜大棗茶。
屋裏熱氣重,明顯是熱證。喝了會惹事,表現為怕熱、怕冷、便秘、口臭、口幹、渴冷水、臉上發紅、長痘。妳不能喝這個。如果喝了會火上澆油,火證就更嚴重了。
寒熱混雜。不要喝那些上熱下寒,還上火、口臭、口苦、長痘、心煩、嘔吐、胃痛、便溏等復雜癥狀的。不需要姜棗茶。這樣的話,看病會更快。
對了,如果適合喝姜棗茶,壹般來說,最好是白天喝完。晚上喝酒可能會影響睡眠。但具體情況因人而異。
說到這裏,我再問妳這個問題:夏天吃西瓜好還是吃姜棗茶好?
我的結論是:吃什麽?怎麽什麽都吃?這都是基於妳現在的體質,現在的寒熱。
沒有絕對的好壞。適合自己的,吃的舒服的就是好的。
現在大家好像都有壹個誤區。每當有什麽不適,大家都認為壹定是陽虛引起的。水果壞了,牛奶壞了,空調壞了。都是陰寒,寒濕重,損陽氣。大家都在想著怎麽支持楊。
但實際上,妳可能會發現自己怕冷,看似陽虛,自相矛盾。有時候怕熱,尿黃,有時候心煩。是不是又濕又熱?
身體的恒溫機制有問題。比如冬天冷的時候手腳冰涼,腰腹部像冰壹樣。夏季炎熱時,伴有煩躁、乏力、手腳發熱、頭暈、心慌、食欲不振、口幹、失眠等問題。
妳看,癥狀很復雜,妳說不清楚,妳也發現很多癥狀都不全對。並不是很多養生文章所提倡的陽虛就能解釋清楚的,也絕對不是壹提到夏季養生就人人都適合扶陽。
中醫不是壹棍子看問題,不能壹概而論。相反,它應該“區分”寒熱與實證和表裏。
怎麽分辨?這就要追溯到《傷寒論》中提到的恒溫機制和寒熱變化。其實這也是《傷寒論》裏的壹套治療方法,完全是按照人體的恒溫機制來設定的。
要想恢復人體的恒溫機制,搞清楚自己是冷是熱,了解疾病的寒熱,就要學會用《傷寒論》的法度來對待寒熱、表裏、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