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耳鳴痰火郁結證【中醫術語審定委員會。中藥術語(2013)]
3定義痰火郁結型耳鳴是指痰火郁結型耳鳴綜合征,表現為耳鳴、耳內脹滿、頭重、胸悶或脹滿、咳嗽痰多、口苦或無味、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滑[1
4耳鳴、痰火郁結證的癥狀耳鳴、痰火郁結證患者,耳內蟬聲不絕,或有“哮、喘”音,時輕時重,有時屏氣,聽不清,頭暈沈重,或見頭暈、胸悶、咳嗽痰多,口苦或無味,脅痛,喜過度,耳下脹痛,排便困難。舌紅,苔薄黃膩,脈滑。[2][3][4][1]
證候分析知為痰火郁結,阻滯開竅,故耳鳴如潮,時輕時重,甚至氣滯耳聾[2]。
痰火升於頭,故頭重頭暈[4]。
痰濁中阻,氣滯導致胸悶,痰多,咽喉不適,喜過度[2]。如果影響健康,就會口苦便差[2]。
痰火郁結,不利氣機,故胸滿而悶[4]。
痰火上湧,所以嘔吐痰涎[4]。
痰火不通,肝膽經絡不通,所以耳下疼痛[2]。
二、排便不暢是痰濕阻脾胃,熱傷胃津之證[4]。
火重於痰,痰重於火,口輕[4]。
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都是痰火證[4][2]。
6耳鳴痰火郁結證的治療6.1方劑治療6.1.1耳鳴痰火郁結證的治療宜化痰清火,和胃降濁。
耳鳴、痰火郁結證,治宜清痰火[3]。
6.1.2方毅[2][3]
可用溫膽湯【備註】溫膽湯(備急千子方):半夏、陳皮、甘草、枳實、竹茹、生姜、茯苓可治:方中用陳皮、半夏祛濕化痰;茯苓滲透性輕,利尿;竹茹和枳殼清胃降濁。痰濁中加入膽星、浮石;浙貝母和天花粉的停滯非常明顯;失眠加遠誌、龍骨;膈煩躁者加桔梗、梔子、炒豆豉。熱加黃芩、黃連瀉火;如果痰多、胸悶、大便不暢,可以用碣石滾痰丸【備註】碣石滾痰丸(養生主論):青礞石、沈香、大黃、黃芩、硝酸鹽降火祛痰。
痰火郁結引起的耳鳴耳聾多為實證。若因怒而加柴胡、青皮、連翹、郁金或柴胡疏肝散【備註】葛夏逐瘀湯(益淋艾草):五靈脂、當歸、川芎、桃仁、牡丹皮、赤芍、烏藥、元胡、甘草、香附、紅花、枳殼,效果更佳。
至於濕痰凝滯,清陽倦怠,濁氣上滯所引起的耳鳴耳聾,則與此大相徑庭。治療要健脾升陽,表現為“清氣不升陽”型。
6.1.3處方兩個主方:清氣化痰丸(吳坤醫驗方)
加減方藥:陳皮6g,杏仁12g,枳實12g,黃芩12g,瓜蔞12g,茯苓15g,膽南星15g,半夏12g。用水煎服。如果痰黃稠,加天竺黃12g。極熱者加黃連15g。
6.1.4方三韋嘉陳二湯:陳二湯為治濕痰主方,益黃芩、黃連、枳實等清熱,加杏仁、瓜蔞、膽南星祛痰作用更強[4]。
6.1.5方思《劉寶玉醫案》卷五:病後逐漸耳聾,舌強,甚至兩竅窒息。都說吃補藥越來越重,痰氣不通,久病難愈。顧與祛痰開竅法。蒼耳、白芥子、遠誌、陳皮、石菖蒲、青木香、梔子、歸腎片、川貝、郁金、茯苓、蒺藜、幹姜諸乳。
6.1.6中成藥(1)胡氏滾痰丸,口服,每次L瓶,每日2次。(2)復方蛇膽川貝母散,口服,每次L瓶,每日2次。
6.2針灸治療主要取翳風、庭宮、夏溪、中柱等穴[5]。痰熱壅滯與富貴榮華、勞宮有關[5]。
6.3氣功療法(1)凡痰火上炎,妨礙開竅,致耳聾者,可用氣功治療,方法如下:
(1)雙手坐起,雙手托起上半身,低頭彎腰,同時用力提起腳夾3次,咽下津液,下到幽陰處。24度後再做靜功,意為保住肚臍。尾巴排氣89度後,人就安靜了。
(2)本意是儲存痰火阻滯,第二個本意是推開大腸九彎,散至* * *讓它去;第二遍,用手在乳房下按幾下,靜下心來養氣,然後故意把胸前的痰火剝離,向兩邊擴散。再想想,乳房自開,痰火自融。(2)“明古天”:將雙手掌心貼近耳朵,將雙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對稱壓過枕部,兩中指相碰,然後將兩食指傾斜疊放在中指上,再將食指從中指上用力滑下,重拳擊打頭部枕部。這時,妳可以聽到響亮清晰的鼓聲。先左24下,再右24下,最後雙手同時敲48下;壹天可以進行多次。(3)患有抑郁癥、情緒焦慮和疑病癥疼痛的人可以選擇:
(1)用手將手指按在耳孔上,突然戴上,並隨壓力多次戴上,或用手掌輕輕覆蓋整個耳朵並搖動,吸引其呼吸。
(2)每天醜的時候坐著不動,雙臂盡量向兩側伸直,然後左右移動頭部42次,吐濁清,叩齒吞津液。(4)“導法”對年老體弱、氣血不足者可行。方法:雙手按壓耳輪,揉搓壹次,每次15分鐘。
7耳鳴是疾病的名稱[3]。即耳鳴[6]是指在沒有相應聲源的情況下,以耳或頭部有意識的振鈴為特征的耳病[1]。它是各種耳部疾病的癥狀之壹,但也可以是壹種單獨的疾病[6]。
《外科診療大全》卷二:“耳鳴者耳中有聲,如蟬鳴、鐘聲、火光、流水、簸米,或眠如鼓,似風。”
文獻經常將耳鳴和耳聾並置:
《醫學概論》卷五:“耳鳴是壹種漸進性耳聾。”
《雜病源流》卷二十三明確指出:“耳鳴者漸聾,氣閉聾者不聲,其余皆聾,無壹先不聲。”
耳鳴常分為感冒發作證、肝火失調證、痰火郁結證、腎精虧虛證、脾胃氣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