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主要屬於中醫“呃逆”綜合征的範疇。其位置在食道,與脾胃、肝腎關系密切。其病因主要與飲食不當、情誌失調、正氣不足有關,尤其是吃麻辣燙、喝烈性酒、情緒不適、肝郁氣滯、脾運化失調,導致痰濁內蘊、氣血瘀熱、正氣漸失,耗傷津液氣血,痰、氣、瘀、熱交雜而成癌,堵塞食管。在本病的發展中,體虛為基礎,痰氣交織,血瘀熱毒為標。本病的基本病理是氣陰兩虛,氣滯互結,瘀血熱毒蘊結於食管,形成實質虛標實的病機。
(壹)辯證用藥
解放後,中國中西醫結合工作者在食管癌高發區進行了普查和治療,收集了大量病例。辨證分型如下:
1.肝氣郁結
【辨證要點】胸膈悶悶,情誌不舒,咽部緊澀,噎膈呃逆,食欲不振,舌紅或深,苔黃,脈細。
【治療】疏肝理氣,和胃,降低不良反應。
逍遙散:柴胡10g、白芍15g、半夏10g、瓜蔞15g、白術10g、郁金10g、當歸10g、厚樸65438。
2.氣滯血瘀
【辨證要點】飲食不佳,胸背刺痛,不舒服打嗝,形體消瘦,面色晦暗,指甲不對,大便幹結,舌質紫暗有瘀斑,脈細或澀。
【治療】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加味桃紅四物湯:桃仁10g,紅花10g,生熟地12g,川芎10g,郁金10g,蘇木6g,川楝子10g,雞血藤15g。
3.痰濕過多
【辨證要點】吞咽困難,嗆咳重,痰多涎多,有時惡心嘔吐,嘔吐物中有粘液,腹脹,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舌淡紅,苔白或黃膩,脈細滑。
【治療】健脾利濕,化痰散結。
[處方]二陳湯合五苓散加減:清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0g,豬苓15g,青黛12g,枇杷葉10g,赭石65438+。
4.熱毒傷陰
【辨證要點】吞咽粗短,胸骨後隱痛,口幹咽燥,心煩發熱,午後潮熱,盜汗,大便幹燥,舌質紅或淡,苔黃或無,脈數。
【治療】滋陰清熱,解毒抗癌。
[處方]竹葉石膏湯:竹葉10g,石膏15g,沙參15g,玄參12g,麥冬10g,生地12g,天花粉15g,夏枯草10g。
5.氣血兩虛
【辨證要點】嗆咳、梗阻、飲食不節、形體消瘦、面色蒼白、倦怠乏力、神疲乏力、心悸氣短、舌紅苔白、脈沈弱。
【治療】益氣養血,健脾補腎。
[處方]十全大補湯:熟地黃12g、當歸10g、白芍15g、太子參20g、白術10g、茯苓10g、黃芪30g、陳皮6g、雞內金10g、枸杞子30g、女貞子。
6.對癥藥物
(1)對於惡心、嘔吐、噯氣患者,旋覆花10g、赭石10g、姜半夏10g、橘皮10g等。
(2)如有嚴重嗆咳,可加入威靈仙20克、紫菀15克、莪術12克。
(3)胸背痛劇烈時,加白屈菜15g,黃藥子10g,元胡10g。
(4)嘔血、便血或大便潛血,加地榆10g、白芨15g、仙鶴草30g、三七3g。
(5)放化療期間,陰道液排出,熱毒蘊結。宜滋陰清熱,活血解毒。常見基礎方:生地黃、玄參、麥冬、沙參、石膏、連翹、桃仁、丹參、甘草、金銀花。
(2)其他療法
1.單方驗方
(1)雙喜丸:喜樹果15g,白茅根30g,山楂15g,半夏10g,* * *為細粉,煉蜜為丸,每丸6g,早晚各1丸。
(2)雄黃丸:雄黃6克,蟾衣30克,兒茶15克,土鱉蟲15克,威靈仙30克,猴頭菇30克等。,* * *為細粉,水如綠豆大,每次3g,壹日三次。
(3)癌環糖漿: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蓮30g,水煎,濃縮成膏,與白糖混合,1勺壹次,壹日三次。
(4)開關合劑:硝石6g,硼砂6g,皂角刺15g,* * *為細粉,可隨舌服用。
(5)二術玉靈丹:莪術15g、白術10g、郁金10g、威靈仙15g、丹參15g。
(6)人工牛黃粉:紫花地丁30克,蒲公英30克,天南星10克,威靈仙30克,人工牛黃10克,以* * *為細粉,水泛綠豆大,每次3克,每日3次。或成粉,壹次3g。
2.針刺人體穴位,如內關、足三裏、下巨虛、鐘山、心房、玉堂、中脘等,用補瀉法,留針20min分鐘,每日1次。耳穴主要有食道、胃、交感、胸,每次選取2 ~ 3個穴位,用皮內針埋針或保留五天。
3.氣功可以用郭林新氣功和十二段錦來練。如果身體不好,可以練靜功。也可以選擇簡化太極拳,體力強的可以練48式太極拳。其他如八段錦、五禽戲等可酌情選擇練習。
(3)預防和護理
1.預防措施
(1)少吃或不吃含亞硝酸鹽的食物,如鹹菜、酸菜、臘肉、酸菜魚、熏魚等。少吃粗糙、堅硬或太熱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戒煙戒酒。
(2)及時治療與食管癌相關的疾病,如食管炎、白斑、瘢痕性狹窄、憩室、食管潰瘍、賁門失弛緩癥等。
(3)重視食管癌高發區的疾病調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護士
(1)保持良好的心情,減少焦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飲食以易消化食物為主,提供合理充足的營養,可適當給予高熱量流質食物。忌辛辣油膩、煙酒。
(3)加強食管癌術後及放化療期間的護理,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