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世紀歐洲的醫療為例。當時歐洲的醫學概念如果要用兩個字來形容,那絕對是:
這是壹張中世紀歐洲拔牙的照片。
這是他們人工分娩的照片。
中世紀的歐洲醫生都愛放血,不同的病人各有各的病,但不同的醫生放血都是壹樣的。對於中世紀的歐洲醫生來說,沒有什麽是放血解決不了的。400ml不行,那就800ml,800ml不行,就放1200ml,直到妳死。
1685年,英國國王查理二世輕微中風,十二名醫生被召入宮中,用各種歪門邪道破壞了國王的最後時光。首先,國王的左肩和頸靜脈被切開。先放400毫升血,再加300毫升拔罐出血。總共釋放了約700毫升血液,接近目前正常獻血標準400毫升的兩倍。然後,醫生給國王服用催吐劑和瀉藥,再用巖鹽、肉桂、豆蔻、藏紅花等香料制成藥水,每兩小時給國王灌腸。
經過五天反復的放血、嘔吐、灌腸,國王終於死了,他自己可能也松了壹口氣。
1799結尾,華盛頓騎馬回來後喉嚨不舒服。事實上,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華盛頓很可能感染了鏈球菌。然而,當時的醫生們做出了同樣的決定——放血。經過三次放血,華盛頓總統的整個病情都沒有得到控制。下午,醫生們繼續放血。晚上11: 30左右,飽受折磨的華盛頓在被放血2300毫升後死亡,這幾乎相當於他全身血液的1/3。
雖然西方科學成功提取了青黴素,為世界醫療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拯救了數億人的生命,但是前壹段時期西方醫學的荒謬歷史是無法抹去的。
幸運的是,我們的祖先從未經歷過這樣的事情。當西方人經常被切掉發炎的部位,放血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是在中醫的指導下吃“加餐”,而這些可以治病的“加餐”就是中醫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食療”。今天我們就回到唐朝,看看在這個最強大的朝代,各種各樣的人是如何“食療”的。
到了唐代,食療可以治病防病的知識已經比較普及了,所以堅持食療的人群也蔓延到了各行各業。人有錢了就會怕死。唐朝太強大了,他們的皇帝都怕死。雖然古代很多皇帝都是用“長生丸”毒死自己,但是中醫的“食療”是非常安全的。歷代朝廷制度對此都有詳細的規定,唐朝當然也不例外。據唐代六經記載:
商糧食局為皇帝提供的常膳,適合春肝、夏心、秋肺、冬腎等五味,以四季為禁。本月的脾臟對國王來說是不可食用的;五味是酸、鹹、甜、苦、辛。吃的時候壹定要先嘗壹嘗。世界上所有的狀態都是用名字和數字來區分的,都願意存儲。
上面這段話闡述了上士局作為負責皇帝飲食的專門機構,要在適當的時刻準備有益於健康的食物,並負責品嘗那些貢品。相關的具體內容已經寫在前面的文章裏了。如果您感興趣,請閱讀:
能試毒的都是領導!關於唐代禦廚的那些事
據說唐代醫生為皇帝準備“食療”時,都需要參考《食經》。雖然《食經》的具體內容無法完全考證,但《食經》的部分內容片段在唐代的壹些古籍中有所遺留,所以分析這部《食經》應該很受歡迎,唐代流傳的那些“保健食品”可能都出自這部書。
如《山甲清宮》記載劉禹錫煮[chū]根餛飩:
拿壹兩片剁碎的根,拿個篩子,用面粉把餛飩擰在壹起。如果皂莢的種子很大,就用清水煮。
據說在立秋前後吃這種餛飩可以預防腰痛和腹瀉。劉禹錫做藥膳餛飩,實際上是文人中流行的食療風氣的反映。在唐代達官貴人的圈子裏,通過“食療”來養生是非常流行的。除了劉禹錫的餛飩,唐代貴族和官員也流行吃芝麻飯,如王昌齡的詩:
百花仙韻能留壹客,壹餐飯幾春。
唐代文人也有很多類似的作品,可見這種風氣很盛。胡麻原本是油料作物,唐朝時用於烹飪,受道家影響,因為道家認為胡麻是神仙的壹種飲料,吃了可以延年益壽。
唐代還有壹種流行的食物叫黑米,也叫青米,是將黑米浸泡在黑米葉的汁液中,然後放在爐子上蒸熟的食物。
這個“烏飯樹”是屬於杜鵑花科的植物,也叫牛筋、黑米草、烏飯樹等。,而且是常青樹。其葉益精,強筋骨,明目,止漏。這種古怪的東西可以被發現,並盡其所能加以利用。不得不說,先民們利用植物葉子的能力,真的是天下無雙。
唐朝的士大夫不僅喜歡吃黑米,還會分給別人吃。他們還衍生出壹種松花粉大米,這是壹種用松花粉和大米混合制成的食物。這主要源於道士認為松花可以美容健身,所以經常在酒飯裏加花。
唐代是道教大發展的歷史時期,也是道教文化影響日益深遠的時期。道教崇尚神仙之術,追求長壽。除了煉丸,還有很多關於飲食的研究。許多結論是科學的,為中國食療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比如孫思邈,既是醫生又是道士,那麽以這個身份提出的養生之道,肯定比那些江湖騙子更有說服力。像劉禹錫、王維這樣有文化有格調的文人,受其影響,紛紛效仿。
敦煌出土的文獻中有很多關於道教養生的古卷,其中《呼吸凈》卷中附有壹份食譜,是“仙粥”的具體做法。根據學者的判斷,它確實應該有藥用價值:
將藥蒸熟,去皮壹斤,雞頭半斤,煮熟,去殼,搗成末,放入粳米半升;用文火煮粥,空腹食用。還是韭菜籽的下場,難怪。吃完粥,喝三杯熱酒。此粥益補虛損,益氣壯誌,壯陽止泄。太棒了。
這是1000年前道教的正品藥方,“射精”的朋友不妨壹試!
除了道家,佛教也講究食補。據佛經記載:
經過多年苦修,釋迦牟尼身體消瘦,難以堅持。後來吃了天竺兩個女人獻的乳糜,他恢復了,終於覺悟了。
佛教傳入中土後,大概是受到了道教的影響,開始註重養生之術。比如據記載,敦煌的僧人喜歡吃油炸的食物,所以經常要吃壹種叫“漿液粥”的藥膳。據說可以幫助消化,緩解油膩,是他們不可或缺的輔助飲食。
在皇族、權貴、僧、道、儒相繼沒落的背景下,這種食療風氣自然滲透到尋常百姓家,如唐代百姓的日常食品“粥”,並發展出許多具有食療功能的新類型。據《醫家心鑒》壹書記載,晚唐時期流行的粥食有幾十種,做法不壹。以“梨花粥”為例,即三個梨榨成汁加入粥中,可治小兒頭暈煩躁。其他綠豆粥、小米粥、薏米粥等。,也有各自的治療效果。這些都是普通人買得起的普通東西。
除了日常的稀飯,唐代的人們在特定的時間還經常有特殊的食療食品,如每月中、月底在寺廟舉行的講座“布薩”,人們除了聽經還吃“煎藥”,這是壹種用油、面、梨、梨、酥制成的食物;再比如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
總之,唐代自上而下廣泛傳播的食療風氣使中國古代的食療傳統更加廣泛,極大地促進了食療研究的進步和發展,不僅豐富了中醫的內涵,而且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食療的定義,小黃鼠狼認為我們應該客觀壹點。現代餐飲全是魚和肉。用老祖宗留下的清淡食療做壹些調整,對我們的身體無疑是有好處的。然而,如果我們相信壹些打著食療旗號的惡意騙子,我們可能失去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自己的健康。所以壹定要科學“養生”,不要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