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就是悠閑自在地散步。俗話說:“飯後百步走,壽比九十九”,“沒事常走,不去藥店”。散步是我國傳統的健身方式之壹,歷代很多養生專家都認為“百練不如壹走”。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指出“夜臥早起,大步庭中”,也就是散步的意思,主張人們早晨起床後要在庭院中散步。唐代大醫孫思邈也主張“行三裏二裏,三千二百步為上”,“人能吃能喝無病”。此外,《晏子藏書》中還說:“每晚入睡時,應繞室走壹千步,始得枕”,可見散步健身的方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壹種大眾化、簡便易行的健身方法。通過閑散輕柔的行走和四肢自然協調的運動,使全身的肌肉和骨骼得到適度的鍛煉。再加上輕松流暢的情緒,能使人氣血循環,經絡通暢,關節通暢,筋骨滋養,精神放松,五臟受益。堅持不懈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散步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尤其適合年齡較大的腦力勞動者。因為他們身體狀況差,肌肉無力,關節呆滯不靈活,所以用這種簡單、輕便、柔和、有效的方式鍛煉比較合適。有人對比了兩組中年人的心電圖。步行組(步行20分鐘以上)心電圖“缺血性異常”發生率為騎行組的1/3。原因是走路對內臟有間接影響。行走時,為滿足運動需要,心肌收縮加強,血輸出量增加,血流加快,對心臟起間接作用,可防止老年人心臟功能減弱。美國心臟病專家貝爾圖奇曾經說過:“相信我,快走比慢跑更有益,任何階層都可以。”運動醫學博士列維博士也說:“快走20分鐘可以使脈搏率提高70%,效果和慢跑是壹樣的。”
穩步而有節奏地行走,加速和加深呼吸,既滿足了肌肉運動時供氧的需要,又鍛煉和改善了呼吸系統的功能。特別是膈肌活動增加,類似氣功,能增強消化腺功能;腹壁肌肉的運動對胃腸道有重要作用,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還可以預防便秘。
散步對腦力勞動者尤其有益,因為快走可以緩解神經肌肉的緊張,獲得鎮靜作用。另外,走路是大腦的關鍵。散步可以使身體逐漸升溫,加速血液循環,增加大腦的供氧量,成為腦力勞動的良好催化劑。血液循環加速產生的熱量可以提高思維能力。正如法國思想家盧梭所說:“走路能促進我的思想,我的身體必須保持運動,我的大腦才能啟動。”偉大的德國詩人歌德曾經說過,“我最珍貴的思想和表達這些思想的最佳方式,都是在我行走的時候出現的”。整天伏案工作的腦力勞動者,可以到室外空氣新鮮的地方散散步,可以使緊張的大腦皮層細胞不再緊張,得到積極的休息,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總之,散步確實有利於身心健康,但是如何開展這項運動呢?
(1)走路的要領。
首先,在散步之前,全身要自然放松,好好呼吸,然後悠閑地散步。如果身體受到束縛、緊張,動作就會停滯不前、不協調,影響肌肉和關節的活動,達不到鍛煉的目的。
走路時,腳步要放松,像慢悠悠地走,全身的氣血才能調得平和,循環。悠閑地散步,不要匆忙,不要什麽都想。這樣,無憂無慮的心情和愉快的心情不僅可以提高散步的興趣,也是為了健康而散步的壹個重要方面。
走路要註意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孜孜不倦,否則過度勞累會傷害身材,達不到走路的目的。
(2)行走的速度。
小跑:每分鐘120步左右。長期做,可以興奮大腦,振奮精神,使下肢矯健有力。但是小跑和疾走不壹樣,只是比慢走快壹點。
慢慢的:每分鐘70步左右。能穩定人的情緒,消除疲勞,健脾胃,助消化。這種散步特別適合年老體弱者。
散步:這是壹種走走停停、慢慢來的散步。因為自由隨意,所以叫長廊。對於病後需要恢復的人來說是非常有益的。
(3)散步的時間。
飯後散步:《勞勞恒言》說:“飯後,若食止食,則慢百步。若消散其氣輸於脾,則磨胃而易腐。”說明飯後散步可以健脾,促進消化,延年益壽。
早晨散步:早晨起床後,在庭院裏散步,或在林蔭大道等空氣新鮮、環境安靜的地方散步。但要註意氣候變化,適當增減衣物。
春月漫步:春天的清晨漫步是最好的季節健身方式,因為春天是萬物爭艷的季節,人也要隨著春天的潮流而動。
提醒您:中醫健身系列-散步本偏方來自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