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氣溫1966以來最低。
父母怕孩子著涼。
除了把孩子裹得裏三層外三層。
也開始尋找各種“取暖神器”
比如暖寶寶,熱水袋...
然而,雖然“神器”可以帶來溫暖和舒適。
壹旦使用不當。
可能會讓寶寶“很受傷”
“低溫燒傷”是壹個多發季節。
沈默是有害的
前幾天,杭州的張女士怕女兒太冷,就洗了壹個熱水袋,睡前放在床上。結果壹覺醒來,女兒腿上起了紅疹和水泡,摸起來還疼。
經主治醫生仔細觀察和詢問,判斷“低溫燙傷”是熱水瓶造成的。
無獨有偶,二十出頭的女孩周曉也是低溫燒傷患者之壹。
冬天,周曉喜歡囤積很多“暖寶寶”,壹天壹貼成了她的冬季例行公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發現肚子開始變紅,然後逐漸演變成水泡,脫皮,潰爛。
什麽?低溫怎麽能燒?
雖然大多數加熱物品的溫度通常保持在普通人可以忍受甚至舒適的範圍內,但長時間暴露仍會導致低溫燒傷。
什麽是“低溫燒傷”?
“低溫燒傷”是指長時間暴露在中等溫度(壹般為44-50℃)的熱源下,由真皮淺層向真皮深層及皮下組織逐漸損傷。
使用發熱材料時,由於溫度不太高,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逐漸適應與熱源溫度的接觸,部分人沒有明顯的痛感甚至疼痛。但在低熱能的持續加熱中,皮膚表層組織會在熱能的作用下逐漸脫水,造成損傷,所以低溫燙傷往往不易被發現。
低溫燒傷的危害不可低估。
與“高溫燙傷”不同,“低溫燙傷”的疼痛並不明顯,只會出現紅斑、水腫、起泡、脫皮等癥狀,面積也相對較小。但正是因為溫度不高,傷口才難以察覺。等癥狀真正出現的時候,皮膚受損的程度已經很嚴重了。
數據顯示:
49熱源與皮膚持續接觸3分鐘即可造成表皮損傷,超過9分鐘手表皮膚就會壞死;
連續接觸熱源6小時可造成不可逆的皮膚損傷;
損傷程度與接觸時間在44-51呈正相關。
防止“低溫燒傷”
做好四件事
1
科學采購
首先,無論哪種取暖物品,都要從正規渠道購買,並按照產品說明書正確使用。
熱水袋
市面上的熱水袋質量參差不齊。壹些假冒偽劣產品乳膠質量差,隔熱效果差。此外,乳膠使用時間過長老化,容易造成燙傷。另外,如果栓子密封不好,熱水會流到皮膚上,也會造成燙傷。
電熱水瓶
電熱水袋有兩種,壹種是電熱絲(管)式電熱水袋,壹種是電極式電熱水袋,容易爆炸。目前國家已經明確將“電極電熱水袋”列為禁止類產品。
趕緊檢查壹下自己的電熱水袋:用手輕輕捏壹下。如果能摸到網狀物體或者非常明顯的電弧線圈裝置,那就是帶電熱絲的電熱水袋;如果捏壹個大U型或者兩個硬圓柱體,那就是電極電熱水袋,需要馬上扔掉!
溫暖嬰兒貼片
壹般來說,正規材質的暖寶寶,應該是經過國家質檢認證的。但壹些小作坊生產的劣質暖寶寶為了降低成本,可能會使用工業廢鐵粉,可能會帶來輻射等風險。
2
控制溫度
溫度越高,傷害越大。使用熱水袋時,可以在外面包壹條毛巾,防止直接接觸皮膚,包括暖寶寶,不能直接貼在皮膚上。
同樣,在使用其他取暖設備時,可以適當降低取暖溫度,如將電熱毯設置為低熱級,增加床單或薄被褥等。
三
控制時間
避免加熱物品長時間接觸同壹個地方。
使用暖寶寶貼時,可以每隔壹段時間取下,放在不同的位置;
使用熱水袋或電熱毯時,可做好睡前預熱,待床暖好後再關閉電源或取出發熱物品;
使用電暖扇或暖氣片時,不要長時間對著身體的同壹個部位吹。
四
加強護理
給孩子使用發熱材料後,作為監護人,妳壹定要照顧好他們,隨時觀察他們的皮膚狀況。
尤其是嬰幼兒,皮膚嬌嫩,對溫度極其敏感,表達能力差。如果大人照顧不當,很容易造成燙傷。
不要相信“偏方”
請記住“五字公式”
如果孩子不小心低溫燒傷,皮膚出現紅腫、起水泡,壹定不要認為是小事不就醫,也不要在外面擦牙膏、大蒜,或者嘗試用針刺破水泡。
這些錯誤的做法不僅會增加傷口感染的機會,也會增加就醫時的治療難度,還會影響醫生對燒傷深度的觀察和判斷。
請記住正確處理的“五字公式”。
1
沖
立即進行“冷處理”!盡快用幹凈的冷水(15-20°C)沖洗或浸泡傷口10-30分鐘。
2
起飛
小心翼翼地脫去衣服,但如果燒燙傷嚴重,皮膚粘連在衣服上,可以小心翼翼地用剪刀剪開、剝開衣服,保留粘連的皮膚,註意不要把水泡破了。
三
氣泡
如果疼痛明顯,可以用冷水浸泡15分鐘左右,但要註意水溫,以免著涼。
四
蓋子
用幹凈的紗布、毛巾、棉布等輕輕覆蓋傷口。,並註意不要擠破水泡。
五
醫生
除非輕微紅腫可自行處理,否則受傷後應送醫院進壹步治療。
但是,最安全的“禦寒寶”還是
多穿衣服,多蓋被子。
願大家溫暖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