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瘟疫的癥狀,在古籍《丹溪心法·瘟疫五》中有記載。裏面記載瘟疫的人的特點是發病快,而且壹旦發病死亡率特別高,容易先怕冷後全身發熱,並伴有頭痛、舌白等癥狀。
在中國古代,瘟疫經常出現在惡劣的環境中。比如戰後到處都是屍體的時候,大量微生物和病毒滋生,容易導致瘟疫。同時,在幹旱和洪水這樣的自然災害之後,瘟疫也很容易發生。在古代,自然災害發生後,生態環境受到壹定程度的破壞,意味著當時的生態平衡被打破,因此很容易看到大量的病菌、微生物等,古代的環境衛生難以維持。病菌壹旦進入體內,很容易引發瘟疫。
同時,中國古代各個朝代都有瘟疫的記載。例如,春秋時期的《呂春秋·季春集》中說:“當季春處於夏季時,人們會遭受許多疾病和流行病。”書中指出,在我國春秋時期,人們對瘟疫並不陌生,已經探索出了除瘟疫以外的壹些規律,這也就說明我國古人在春秋時期對瘟疫有了壹定程度的認識。
春秋時期的古人發現,壹年四季都有發生瘟疫的可能,無論是寒冷還是炎熱,天氣異常的時候,都容易發生瘟疫。可見,瘟疫無論何時出現,對人的危害都是巨大的。自古以來,人類就壹直在與瘟疫作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