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和體征:在叮咬人血時,被叮咬的各部會有局部反應和瘙癢,嚴重者可引起全身過敏。蠓可以傳播多種寄生蟲病和病毒性疾病。由於蠓飛得不高,常叮咬小腿、腳背、前臂、耳朵、面部等裸露部位,皮疹呈散在分布,並有瘙癢難忍的感覺。被咬部位的皮膚有兩種損傷。壹種是速效風團,中央有咬痕,半小時內達到高峰,24小時內消退,不留痕跡。另壹種是遲發性風團,在叮咬後12 ~ 24h內出現水腫性紅斑,然後變成風團,中心有綠豆大的瘀點或丘疹,有的可變成水皰。嚴重者可出現血管性水腫或全身性風團和大塊瘀斑,常因搔抓、熱水燙傷或田間勞動,以及雜草、汙泥的刺激,導致糜爛、滲出或繼發感染,久則出現濕疹樣皮炎。反復發生2 ~ 3年即可產生免疫力,即使再次被蠓叮咬也不會發病。因此,被蠓叮咬後的皮炎多見於對其無免疫力的人群。大部分從小在蠓中長大的居民或者農村山區的人,被蠓咬後都沒有反應。
疾病病因:夏季和秋季以蠓最多見。它們常在白天或傍晚成群地在樹林、田野、草地、窪地和房屋附近飛行,壹般離地不到壹米,活動範圍很小。每年4-5月和9-10是蠓的繁殖季節。雄蠓不吸血,只有雌蠓吸人、禽、畜血,有的蠓喜歡吸人血。
病理生理學:用喙吸血,咬人貪食,但驚擾不離,吃飽不飛。蠓不僅吸血損傷皮膚,還是許多傳染病的傳播媒介。現在已知是18種人畜寄生蟲的傳播媒介,同時還攜帶22種與人畜相關的病毒。
治療方案:人被咬傷,局部紅腫瘙癢時,可用10%堿水或氨水沖洗或用清涼油擦。皮炎後塗抹1%苯酚或薄荷爐甘石洗劑。如有繼發感染,應盡早給予抗生素或用野菊花蒲公英湯沖洗。形成的結節可在皮損內註射潑尼松龍或曲安奈德,每周1次,壹般2 ~ 3次即可治愈。反應嚴重者給予抗組胺藥或皮質類固醇。
預測和預防:在蠓的繁殖地和棲息地噴灑農藥。穿長袖衣服、鞋襪、口罩,脖子上圍壹條毛巾,以防被蠓叮咬。在田裏工作之前,在皮膚上塗上抗蠓藥。
健康提示:1。進入樹林、草坪等潮濕陰暗的地方,要穿長褲和長袖衣服,以防蠓進入。
2.保持附近幹燥和陽光充足,因為陽光會殺死它。入住時保持房間清潔幹燥,尤其是廚房水槽、衛生間水槽、小便池。
3.經常修剪花草樹木,清理枯葉,讓蠓沒有滋生的土壤。在人口密集的地區,要搞好環境衛生,填平窪地,消除孳生地。
4.在有吸血蠓的地區野外工作的人員應做好個人防護。可以塗驅避劑,或者焚燒艾草、樹枝,用煙霧驅趕蠓。
5、住宿環境清除室外500米範圍內的雜草,疏通汙水溝,填平空心水池,增加光照,保持幹燥,清除積水,填平樹洞。
與蠓叮咬有關的藥物:氨清涼油薄荷爐甘石強的松曲安奈德皮質類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