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陽小腸經走過庭宮穴後,進入足太陽膀胱經的景明穴。
足太陽膀胱經取於內眼角的景明穴,上至額部,左右過頭頂百會穴。
分支:分別從頭頂回枕骨,入顱腔絡腦,分別從頸背天柱穴位置穿出,下行與大椎穴會合,再沿肩胛骨內側分為左右兩側。絡腎屬於膀胱經,在脊柱旁開1寸5分,壹直下到腎俞穴的位置,進入脊柱兩側的肌肉,深入體腔。
另壹支:從腰部分支,沿脊柱兩側下行,穿過臀部,從大腿後側外緣下行至腘窩中點。
最後壹個分支:從頸部下行,經肩峰內側,從附著點下行至腰部,沿大腿後外側與前壹個分支匯合至腘窩,再下行經腓腸肌,出光腳,至足背外側緣至小趾外側端到達陰穴,入足少陰腎經。
《論蘇文陵蘭秘典》說:“膀胱是州府之官。津液若藏,則可氣化。”
膀胱位於下腹部的中央,是儲存尿液的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儲尿和排尿。
膀胱與腎直接相連,兩者之間有經絡,所以膀胱與腎是表裏關系。
膀胱中的水可以從兩個方面進入膀胱,第壹是從三焦滲入膀胱,第二是從腎經輸尿管進入膀胱。
酒可以蒸餾兩次,第壹次是最好的酒,第二次是最差的酒。我們的身體也會將水分蒸發兩次,我們的身體不會浪費每壹滴水。
膀胱能儲尿排尿,靠的是腎的氣化功能。
腎臟為什麽能蒸發水分?
就是因為小腸的火在下面燃燒,所以當小腸的火不夠的時候,膀胱裏的水就不能正常汽化,變成冷水。此時,水停留在底部。只要有壹點點尿,就會覺得脹脹的,變成尿頻。
我們做什麽呢
回答:把小腸的溫度加起來。
艾灸:關元穴+中極穴。
當膀胱出現問題時,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或排尿困難,甚至尿失禁或遺尿。
小腸的溫度與心臟有關,所以我們的內臟是緊密相連的。
所以中醫要治療的是整個人,而不僅僅是壹種病。
壹個正常人,每次充氣,膀胱都會慢慢膨脹。當膀胱尿液儲備達到400CC時,他會感到浮腫,然後他會排尿。
膀胱經虛:小便清長,腰酸背痛,體虛肥胖。
面色蒼白,皮膚幹燥,早衰皺紋。
膀胱經實癥:小便短赤,尿頻,背肌僵硬酸痛,脊柱疼痛,下肢痙攣疼痛,頭痛頭暈。
面部皮膚油膩,過敏,黃褐斑,痘痘。
膀胱經有67個穴位,氣血循環時間為下午3點至5點。
朱珠點:除了治療眼睛問題,妳還可以治療打嗝,妳可以用力捏出疼痛。
睛明+眉毛+瞳孔+竹子。
這四個穴位合起來可以用放血療法或艾灸治療視力不良、青光眼、白內障、角膜炎、紅眼病。
美沖穴:神庭、上星治療鼻子的問題。
取叉、吳楚、成光、田童、絡脈、玉枕是頭部的穴位。
我們只需要知道它的位置。
通過每天梳理頭皮,我們可以梳理頭部所有的穴位。早上起床,用手指梳理頭皮100次。脫發也得到了改善,脫發開始慢慢長了。
天柱穴:取穴治療後可引起強烈疼痛。
安明,怪點:天柱穴外開壹寸,晚上睡不好。可以按安明,註意不要揉天柱穴,因為膀胱經的氣血會很旺。
大益穴:骨頭會大,骨頭有病,都可以在大益穴治療。
風門穴:我們的後腦勺有幾個有風的穴位,容易進風,也是人體的降溫系統。
氣門還可以治療背上的癰。背上有三種癰:
第壹,癰裏面已經紅了,外面頭是白的,裏面是膿。
第二,白色的沒有頭
三是凹陷。
這三種癰都可以艾灸治療,先灸癰再灸風門穴。
舒菲穴:背俞穴可用俞募療法治療內科疾病。
厥陰俞:開第四椎旁1.5寸,也叫心包,可治心臟病。
註:背部有兩條膀胱經,壹條是督脈外1.5寸,壹條是督脈外3寸。
現在我分享18點背屈,大部分的治療方法是魚目療法。
都是督脈旁1.5寸。
心舒:第五椎骨開在旁邊。如果按壓痛,壹般是心臟供血不足。有心臟病的人這裏會有壓痛點。
如果痛點是抑郁,那就是心虛和不足。
如果刺痛,就是堵塞了。
督脈:第六椎穴開在旁邊,督脈是所有陽之會。臨床上有血液腫瘤的時候,妳會發現這裏的痛點。
舒歌點:第七椎骨打開,血液將流向舒歌點。在舒歌穴之上,心為心,在它之下,肝產生血液,所以舒歌穴控制全身的血液。
血液疾病包括:貧血、血瘀、便血或便血。
有人說我口渴,卻不想喝水,說明體內有瘀血。
消渴穴:第八椎下部旁邊的開口,屬於經絡外的奇穴,分為上耗和下耗,診斷糖尿病。
肝俞:肝臟後面,如果有肝病,可以在第九椎找到壓痛點。肝病、肝區疼痛可在肝俞治療。
丹叔:如果妳有膽囊的問題,可以在第十椎找到壓痛點,尤其是有膽結石的話,會很痛。
四花灸治療肺結核:雙穴舒歌丹俞
脾俞:第十壹椎開竅,脾主四肢,四肢無力、關節痛、風濕疼痛的問題都可以用。
舒威:打開第十二節椎骨旁邊的胃部來治療這個。
胃潰瘍、胃出血、胃下垂,用舒威+中丸。
對於胃痛,使用中脘穴和梁丘穴(畢慧療法)。
三角書:第十三椎骨開在它旁邊,三交是壹條水路。
治療如:腹瀉、水樣便、引流、水腫、食後消化不良、胃脹。
腎俞:旁邊開第十四椎(命門),腎病在這裏治療。
腎舒也治療腰痛。
齊海曙:旁邊開第15椎,近取穴可以治療腰痛、痔瘡等。
大腸俞:第16椎側開,治療大腸問題。近穴治療腰痛,可治便秘,降低利息。
關:第十七節椎旁開穴治療婦科疾病和男性腰痛。
小腸書:第18椎側開,治療小腸問題,腰痛,腹瀉。
中俞術:側開第二十椎,治婦科腎虛、糖尿病、腰痛、大便、白帶。
白煥舒:尾椎旁開第21椎,用於治療疝氣、排便、腰酸背痛、婦科白帶。
惠陽:尾骨上,很少用。
膀胱經在這個點之後就往下走了,後面我再講腿上的這個點。
現在回去開另壹家分店。此經大部分穴位輔助開督脈旁1.5寸穴位,增強療效。
附:足太陽膀胱經交會穴,配合手中俞、手外俞、大竹,可治療頸肩背部問題。
肺藏神,輔助舒菲穴治療肺部疾病。
膏藥穴:膏藥穴能治百病。石膏點是起死回生的妙處。有癥狀的患者可以用膏藥灸足三裏。
找石膏點不容易。它會藏在肩胛骨裏。找的時候壹定要打開肩胛骨,手裏拿著枕頭才能打開。
艾灸膏會讓妳覺得口幹舌燥,嘴唇幹裂。此時去灸關元,氣必在海中。艾灸足三裏會把熱氣向下引導到妳的腳上。
神堂穴:心俞旁開1.5寸,用心俞治療心臟問題。
肺藏魂,心藏神,所以神堂穴是心中的大穴。
穴位:1.5寸開於督脈外,輔助督脈。
葛官點:舒歌外1.5寸。
魂門穴:肝俞開1.5寸外,藏魂於肝,加強肝俞療效。
楊剛點:1.5英寸外丹書。
衣舍穴:脾俞1.5寸寬,脾藏意。人們的觀念是脾主神明,是同壹個輔穴。
臧偉點:舒威外1.5英寸。
香門穴:旁邊開的是三交俞,乳房屬於三交系統,所以乳房疾病可以在三交俞的石門進行艾灸治療。
枳實穴:開在腎俞旁,幫助腎俞治療。
皮根穴,經絡外奇穴:第十三椎外開三寸半。
腫塊的根,中醫認為腫瘤和腫塊是有根的,就像韭菜是有根的,韭菜割了,根還在,還會繼續長。
這個點可以幫助診斷是否有腫瘤,是否治愈,同時可以用來除根。
穴位:第十九椎開三寸,也是膀胱經俞外1.5寸。封閉取穴治療大小便。
秩邊穴:第二十椎外開三寸。進取點治療痔瘡有消炎、止痛、止血的作用。我們知道痔瘡可以用孔嘴、承山、長強、秩邊和劉文來治療。
八穴:有八個穴,即上穴、中穴、下穴,是全身最小的穴。
婦科治療常用八個穴位。可以用大金條盒灸,很舒服。
理解完膀胱經背穴,從腿上開始。
承府穴:治坐骨神經痛。
陰門穴:成山到黨中央中央的穴位,很少用。
浮點:很少使用。
未央穴:足太陽膀胱經的絡脈,如淋巴結腫大,可用未央穴。
衛中穴:膀胱經的關節點,著名的大穴,在腰背部中間求穴,意思是可以用衛中穴治療腰痛,用後溪穴治療腰背部兩側疼痛。
衛中穴還有壹個名字,叫穴面。就是血的穴位,血是有毒的,可以在衛中穴放血。比如各種皮膚病,麻風病,還有倪氏提到的壹種叫波西肉瘤的都可以出血。
沒事的話可以經常拍,可以拍四窩。
合陽穴:輔委
承筋穴:抽筋可以治,腳不能動,抽筋、霍亂抽筋都可以用。
治療痔瘡出血,用承山陰,最穴,長而有力,在天上應出血來放過膿血。
魏忠和成山可用於中風。
走路摔倒,尾椎受傷。傷新時成山青筋,可用於止血。
楊妃穴:膀胱經的絡穴,表示腿部虛弱,楊妃、成山穴都是使足部強壯的穴位。
腿沒力氣就不能霸道[呲牙]
指陽穴:陽橋脈穴,也治足無力。
昆侖穴:膀胱經穴,專治頸背疼痛。
老神穴:對於足跟痛或足跟痛來說,足跟的問題是腎主,下半身水腫是腎的問題。
神脈:掌管陽橋脈。銀橋脈和陽橋脈控制著我們的行走平衡。
癲癇是白天灸,晚上按海灸,白天和晚上都灸。
金門穴:膀胱經的穴位,具有止痛、消炎、止痛的作用。
景谷:膀胱經原穴,膀胱經頭痛可以用景谷。虛擬和真實都可以。
俞骨穴:膀胱經俞穴專治足太陽經上的疾病。膀胱經的實證是,痛三五天,用舒骨。
銅鼓穴:膀胱經榮血穴五臟失調時,用天竺、椽子。如果不夠,就用銅鼓和骨綁。
最後壹點至陰:膀胱經的井穴,治療胎位異常,就是用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