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通常發生在40-60歲的人群中。
足底筋膜炎的原因:
①長跑、長時間步行、爬山:這些活動容易使足底筋膜(足底腱膜)組織受到反復的超負荷牽引。
②肥胖或超重人群:超重會給足底筋膜帶來更大的壓力。
③扁平足和高拱足:扁平足患者足弓較低,沒有足弓緩沖。走路時,腳底會承受常人兩倍的壓力,腳底筋膜超負荷。如果長時間這樣,就會出現慢性勞損。而高拱腳與扁平足相反,足弓過高,導致筋膜張力過大,會導致足底筋膜炎。
④鞋子:長期穿不合適的鞋子、高跟鞋、西靴,會引起足底筋膜攣縮,足底筋膜炎。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因復雜,壹般指糖尿病基礎上的周圍神經病變癥狀。發病機制可能與長期嚴重高血糖、微血管病變、代謝紊亂、神經炎癥損傷等因素有關。
長期吸煙飲酒也會引起糖尿病周圍病變。另外,15年以上糖尿病病史的人,患病幾率也會增加。
此外,體重水平、血脂水平等因素也與該病有關。
骨質增生是壹種正常的生理變性現象,多發生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骼和關節逐漸老化,產生退行性改變。凡是活動頻率高、負荷大的關節都容易較早骨質增生,如腰椎、頸椎、膝蓋、腳後跟等。,而腳後跟的骨質增生是最常見的壹種,也就是俗稱的跟骨骨刺。
1.足底筋膜炎:主要表現為足跟或足跟附近的足底疼痛。早晨起床時疼痛最嚴重,行走幾步後疼痛減輕,部分患者過度行走時疼痛會加重。
2.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壹旦發生,會出現從遠端腳趾到膝蓋的感覺異常,如麻木、刺痛、螞蟻行走感、電擊樣和襪子樣的特殊感覺異常等。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糖尿病足,產生足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皮膚潰瘍、間歇性跛行、壞疽等癥狀。
3.腳跟骨刺
走路的時候腳跟會有石頭和針刺的感覺。長時間行走後,疼痛會加重,早晨癥狀最重,尤其是起床後的第壹步,下午癥狀較輕。如果腳部皮膚出現紅腫、燒灼感,則說明病情加重,需要及時就醫。
1.足底筋膜炎
①鑒別:急性期應與足底腱膜破裂、跟骨骨折相鑒別;慢性期應與足跟脂肪墊炎癥或萎縮、肌腱損傷等相鑒別。這些疾病的癥狀非常相似,但可以通過超聲檢查和磁共振成像(MRI)檢查來區分。超聲波檢查可觀察足底筋膜厚度、周圍滲出、炎性水腫等。MRI可以觀察足底筋膜的厚度和信號變化。壹般健康人的筋膜厚度為2-4mm,而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筋膜增厚。4毫米.
②待遇: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他應該選擇壹雙合適的鞋子,鞋子的高度是1cm。其次,足底筋膜炎患者要減少跑步、爬山等大量足部運動,盡量不要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走。他可以每天晚上用溫水泡腳,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肥胖或超重的人應該控制體重。理想體重(kg)=身高(cm)-105,痛苦嚴重。兩周沒有緩解的壹定要去醫院正規治療,遵醫囑,針灸,紅外線理療等。,且壹般預後良好。
2.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①鑒別:創傷後足畸形、壞疽性膿皮病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癥狀相同,但多數患者無高血糖史。創傷後足畸形有明確的外傷史,患者的傷口不會很難愈合。
②首先需要治療原發病。壹般情況下需要終身長期治療。嚴重壞疽、肢體壞死、感染的患者應截肢。
運動療法:運動療法在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方面尤為重要。對於足部皮膚完好的人來說,選擇適當的運動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延緩病情,比如散步、打太極、遊泳等。
3.腳跟骨刺
飲食:控制總攝入量,選擇吃含糖量低的食物,清淡飲食,戒煙戒酒。
註意保持足部清潔:選擇合適透氣、柔軟的鞋襪,避免感染和潰瘍加重。
定期審查
3.腳跟骨刺
①鑒別:類風濕性關節炎、跟骨骨折應與跟骨骨刺相鑒別。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史,疼痛多在跟骨兩側,而跟骨骨折有明顯的外傷史。
②治療:
選擇松軟底的鞋子,減少足部運動,控制體重。可以用騎車和遊泳代替慢跑,既達到鍛煉的效果,又不會加重腳部癥狀。
飲食:多吃富含鈣和維生素的食物,如新鮮蔬菜、牛奶、蝦、豆制品等。不吃任何橙色水果,如橙子、橘子,盡量少抽煙或戒煙,避免酒精中毒。這些物質會延緩疾病的治愈。
註意休息,避免疲勞。
急性發作時可以適當臥床休息,可以用冷敷來緩解疼痛。疼痛加重時,可遵醫囑服用消炎止痛藥物。對於慢性輕度疼痛,可以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必要時也可通過針灸、針刀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