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修行中的第三只眼睛

修行中的第三只眼睛

大部分人是通過五官(眼、耳、鼻、舌)的感官印象來認識世界的。對物質世界和他人的認識是他們頭腦中積累的印象,支離破碎,局部的,就像瞎子摸象壹樣。如果妳想知道整體和真相,妳必須有超越五感的感知。也就是超越物質維度的體驗。這樣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了解宇宙的客觀規律,認識真理。這種能力與松果體、第三只眼和第三只眼的開啟有關。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是開放的,所以很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質,掌握規律,做事自然會成功。似乎不需要走很多彎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金剛經曰:“無諸相,諸佛皆名。是知有相,是無相。妳看不到,妳只能知道。需要註意的是,這裏的“智慧”指的不是用肉眼看,而是用“慧眼”。佛教徒說五眼:肉眼相見,天眼通達,明眼識真,法眼清凈,佛眼足。不同層次的“眼睛”可以讓妳有豐富的體驗,俗話說,神通廣大。這個“智慧”和普通邏輯思維智能的“智慧”是不壹樣的。

明眼的開啟,是修行中眉毛和第三只眼的開啟,與通常所說的“頓悟”密切相關,透過現象看本質。打開這個主脈輪,我們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質,明白規律。修行很重要的壹部分就是開啟“第三只眼”,才能徹底改變壹個人的感知方式。

歷代偉大成就者和領導者的脈輪必須打開。這也是領導和普通人的區別,就是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而大部分人執著於感官認知,執著於表象,在現象中打轉。所有的煩惱和痛苦都是因為自己的妄想,遠離宇宙的客觀規律,遠離道。這種人體功能是不開啟的,再多的經書和靈書都是纏著文字的。有些人天生就有這個脈輪,但他們可能不是很清楚。有的人要後天開發,這也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很多人“拍照”不是因為想圖,而是生理結構使然。

禪宗初宗祖達摩法師說:即物是無形的,是有名的。凡事直來直去,知其源,此人有眼力。智者不為己,就是別無選擇,只能違拗。

《瑜伽經》上說:道理總是壹樣的,只是通過文字、形式、修行所表達的載體可能會有所不同,以適應個人或時代的潮流。這就是為什麽不管經典是什麽,不管它來自東西南北,不管時空如何變化,基本的道理都是公認的。

總之,這些經文實際上說的是同壹個東西,終極方向是壹致的,都可以用“真理”和“真理為”來表達。但妳必須超越這個詞,才能真正理解它背後的含義。

修煉的最終目的是打通“智慧之眼”和“佛之眼”,這才是最重要的。那麽對於現實生活有什麽意義呢?因為能看到根源,自然會少走彎路。每個人都有被開發的潛力,只是具體的開發要看機緣和性質。

  • 上一篇:如何淡化斑點快速使用中藥美白面膜
  • 下一篇:改變黃頭發的六種方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