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阻滯是指血液循環不暢,甚至停滯凝血,或經血積於體內而引起的各種臨床癥狀。血瘀,即瘀血,又叫惡血、蓄血、積血、死血、鼻衄等。
兩千多年前的《內經》就很重視血瘀,有很多論述。如苗說:“人墜,邪血內留,腹中飽,不能往返”,《靈樞·致病臟腑病證》說:“有的墜,邪血內留”。提出勞損寒邪能存邪血的理論。後來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張仲景直接提出了血瘀二字,論述了蓄血與血瘀,確立了血瘀熱積的觀點。葉清·石天還倡導用昆蟲疏通經絡的方法,為治療血枯、死血開辟了新的途徑。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奠定了氣虛血瘀理論的基礎,確立了益氣活血原則,設計了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補陽還五湯等益氣活血方藥。唐榮川的《血證論》是第壹部提出新的祛瘀生新學說的專著,對血瘀的研究作出了全面的貢獻。時至今日,瘀血理論已從理論、方法、方藥等方面逐步完善。
血瘀是壹種病理產物,包括離經血瘀和不離經血瘀兩種。離經血瘀是指血液從血絡損傷溢出,滯留在臟腑,離經血瘀是指血液停滯,血液滯留。血瘀,又稱血藏、血瘀阻滯,導致氣血運行不利,產生新的血瘀。血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次要致病因素,往往形成病理惡性因果關系。
瘀血致病多為經驗性,聚集性強,致病部位固定。雖然壹開始出月經的血是清的,但也是瘀血,時間長了就變成紫黑色,容易產生凝血和瘀血。
血瘀的原因是氣帥於血,氣行於血,氣滯則血瘀,所以氣虛與血瘀的病機關系最大。血瘀為血之病,心主血,血的運行由心所鼓動,脾主血,血的生成和控制支配脾。肝藏血,主調蓄血,所以血瘀的機理與心、肝、脾的關系最大。
(壹)血瘀無月經的形成機制
血瘀不離經絡也叫血滯,是指血液運行緩慢,停滯在經絡中。所以《金匱要略》中說“內瘀血”可由情誌抑郁、肝氣郁結所致,尤其是心肺氣虛所致。故《靈樞邪客》曰:“故祖靈積於胸,出於喉,呼吸於心。”比如血液循環弱而停,就像靈樞針法篇的《正邪論》裏說的“脈血不止,則脈血凝固而止。”此外,經絡中的寒客使經絡蜷曲停滯,往往會導致瘀血。如《蘇文舉通論》說“寒入經絡遲,不可泣”,《蘇文條·經綸》說“獨寒則血凝而泣,凝則脈不通”。其他如邪熱入客、血瘀,也會導致血瘀、耐熱。
(2)經絡偏離導致血瘀的形成機制
經絡瘀血是血液溢出的脈絡,阻滯在人體的局部。由於情誌過度,氣血上沖,溢於脈外,不僅可導致鼻衄、吐血,甚至引起突發性昏厥,如暈厥、煎服等。正如《淩病篇》所說:“陽絡傷則血溢”。此外,不當的生活,飲食不當,過度勞累也可以引起便血和溺水,正如“靈白樹病史聖篇”所說:“陰絡傷血溢”。簡而言之,各種出血久了都可以變成瘀血。其他,止血不當,寒凝,仆倒也是血瘀形成的重要機制。此外,熱邪過盛,血被迫溢,也會形成瘀血。
二、血瘀的致病特點
首先,血瘀致病的範圍很廣。李倩在他的《醫學概論》壹書中指出:“大家都知道百病生於氣,卻不知道血是百病之始。寒熱、痙攣、關節痛、成癮、瘙癢、健忘、狂躁、驚恐、煩悶、腫塊、疼痛、成癮、溺水、女子閉經、崩漏等壹切癥狀,都是血液病。”(卷五:內傷與血液)它強調了血液病理的意義,瘀血可以影響人體的所有器官組織,對人體的危害極大。其次,血瘀的主要病機是氣血運行受阻,血瘀的主要機制是氣血運行受阻,可導致氣逆或形成新的貧血。氣虛嚴重者為氣血不能滋養臟腑,甚至氣血兩虛所致。所以很多時候壹定要考慮補氣治血瘀,壹是活血,二是解決氣虛的問題。其次,瘀血阻滯氣機。如果病在心臟,可表現為心氣痹阻,肺氣痹阻於肺,肝郁血瘀於肝,嘔吐於胃。總之,氣滯導致血瘀,血瘀導致氣滯,氣滯導致新的血瘀,互為因果。此外,血瘀的致病特征還存在凝血(不動)。所以經常會引起刺痛和腫脹。如果瘀血積聚在經絡和臟腑之間,就會變成腹部腫塊。血瘀日久,會受到氣、火的折磨,也可發展為血枯、眼暗。此外,血瘀不僅可以因病致瘀,也可以因瘀致病而留在體內作為次要病因。如果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就會導致繼發性血虛;瘀血阻絡,血液流出正常途徑就會出血;痰瘀同邪,日積月累,就會形成膿腫;氣血水關系失衡。血瘀氣滯可停水,形成水腫。另外,血瘀導致氣滯,氣滯又加重血瘀,所謂氣病與血,血病與氣,互為病理因果關系。所以《俞素文紀·真臟》說:“脈不通,氣不流。”唐榮川《血證論》:“凡有瘀血者,必不通氣道,不通氣機。”(卷二:嘔血)血瘀久則陽衰,具體可導致氣虛、陰虛、陽衰,甚至累及五臟。從西醫的角度來看,久病常導致血瘀,主要病理實質是血液循環的紊亂,尤其是微循環的紊亂。具體來說就是淤血、缺血、出血、血栓、水腫等病理變化。主要機制在於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神經營養功能和代謝功能障礙,導致局部組織變性、滲出、萎縮、增生等壹系列繼發性病理發展。從上面可以看出,瘀血對人體的傷害是極其廣泛和深刻的。因此,血瘀證的早期預測具有重要價值。
血瘀預測的意義
血瘀的表現極其復雜多樣,但有兩大類:無形血瘀和有形血瘀。有形血瘀和無形血瘀是相對而言的,本質上從微觀角度來看,兩者都是有形血瘀,都有不同程度的實質性病理基礎,所以絕對的無形血瘀是不存在的。
久病入絡,必然導致瘀血。隨著時間的推移,任何疾病都會表現出血瘀的跡象。如果黃疸持續時間較長,則見色黃褪,脅肋飽滿,皮膚發紅,蛛網狀紅紋,舌質暗沈,為瘀血阻絡之象。再比如跌打損傷,疼痛固定,刺痛、發黑很久,這是血瘀的表現。再比如,情緒低落,氣血凝滯,肋骨長時間刺痛,指甲發黑,眼睛發黑,都是血瘀的征兆。特別是氣虛病和痰瘀病最容易導致血瘀,氣虛病無論氣滯、氣滯還是氣虛都容易導致血瘀。氣滯血瘀是臨床最常見的血瘀證,以肝郁、脅肋不適、煩躁易怒、舌苔紫暗為首發癥狀,氣虛血瘀則表現為乏力、氣短、心悸、舌苔紫暗。
痰瘀,又稱痰瘀合邪,因為痰與瘀同源,都是由津液和血液凝結而成,所以痰瘀常相互幹擾。臨床上痰瘀壹旦與邪氣結合,互為病理因果關系,暗示疾病難以水泥化。比如癲狂、急躁、失眠、舌苔紫暗,這是痰瘀並邪的證候,是壹種很難治愈的疾病。痰瘀並邪的癥狀是血瘀(如舌暗或有瘀點、脈澀、痛固或刺痛)和痰(痰的癥狀,如惡心、胸痰、心悸、肺痰、腫脹麻木、腸痰、健忘、癡呆)的綜合表現。
此外,血寒血熱也容易形成血瘀之證,因為血液遇冷會凝固,臨床上如果疼痛,熱了就會減少。平日畏寒肢冷,色淡暗,脈緩者,為血寒血瘀。血熱血瘀是由於溫邪入內,與血交戰所致。臨床上,高熱、昏迷、出血、鼻衄斑疹、舌紅、脈數是血瘀熱盛的兇兆。
以前的聖賢非常重視血瘀之兆。比如唐榮川認為瘀血阻滯表現為感冒發熱瘧疾,而瘀血阻滯表現為發熱自汗。血瘀以脫發為先,中焦血瘀表現為腹部刺痛,下焦血瘀表現為腹部刺痛少,黑便為其預兆。血瘀的前兆是口渴。因血瘀,氣不能通,水津液不能升,故稱血渴(《血證論》卷五,血瘀)。周學海《讀醫隨筆:瘀血內熱》說:“自覺腹中有壹段熱期者,如湯火,非實火內熱,亦非陰虛內熱,亦為瘀血所致,如火從胸腹部沖至咽喉,肝脾郁結,血上湧...心常辣如椒桂,或喜破皮痛腫,咽喉有血氣者。短澀者難治,不渴者難治,故無生氣。”通過以上醫生的話,瘀血是前兆,可見壹斑。說明瘀血預感雖然變化無窮,但有可識別性,有規律可循。
本文分別討論了無形血瘀和有形血瘀的預測意義。
第壹,可見瘀血的預兆
壹般疼痛的性質是刺痛,位置固定,舌暗或有瘀點,夜間口渴等都是血瘀的表現。如面色暗沈,嘴唇青紫,指甲不對,脈沈?,是長期血瘀的表現,預後往往較差。
(1)瘀血阻脈。
血瘀阻脈是壹種非常常見的血瘀癥,其先兆也是有規律的。如王清任《醫林補正卷壹》說:“青筋外露,非筋也。沈入皮膚者有血管,血管青紫者有瘀血。”瘀血阻絡包括瘀血阻心絡、瘀血阻腦絡、瘀血阻肺絡及其他臟腑絡脈和肢體。瘀血阻滯腦絡,其先兆主要為進行性遺忘,尤其是遺忘姓名、短暫性眩暈、短暫性失語。心絡瘀血的先兆是勞累、情緒不適後出現胸悶、壹過性左胸疼痛。肢體瘀血的先兆是手指、腳趾麻木,顏色變暗或變冷,這是肢體、經絡瘀血的常見癥狀。常發生於血痹、脈痹的早期,包括西醫的血栓性脈管炎、下肢靜脈曲張、血管畸形等。
(2)瘀血是壹種不好的預兆。
主要表現為瘀血侵襲心、腦、肺等重要內臟,病情較為兇險,如:
1.血瘀犯心的預兆多發生在產婦和嘔吐家族。任何頭暈或昏厥都是瘀血犯心的前兆,當出現昏迷、神誌不清、氣短、心悸、口唇發青時,就是瘀血犯心的危險。常發生於產後瘀血、外感內侵所致的疾病,包括現代醫學的產褥熱等婦科危象。更有甚者,他突然瘋了,像鬼壹樣,或笑詛咒或沈默不語,主要是惡露停滯,引起感染,導致敗血癥,擾亂心神。以上疾病相當於西醫的產後敗血癥、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中毒性精神病。
2.血瘀幹腦的預兆有腦外傷史或腦部感染史,健忘或狂躁是血瘀幹腦的前兆。當出現對親密關系的無知、癲狂、昏迷時,就是血瘀、腦幹的危險綜合征。血瘀、腦幹多見於腦外傷後遺癥、感染性精神病,預後多較差。
3.血瘀肺兆血瘀肺往往是由於瘀血和熱毒犯肺所致。凡是有氣短氣短的血瘀患者,都是血瘀騎肺的先兆,當出現氣短、咳嗽、心悸、氣短、鼻中有煤、眼前發黑時,就是血瘀騎肺的兇險證。由於血瘀取肺,證候兇險,所以要特別註意其先兆證的出現。比如產後惡露不止,敗血病往上走,就極其嚴重。如陳素安《婦科補治產後病》說:“產後氣喘,從敗血病至肺”,說明氣喘是肺瘀血的標誌。
第二,無形血瘀的氣場
無形血瘀是指瘀血不分離,病變多在絡脈,尤其是微絡脈(包括微血管,首先涉及微循環)。病程無意識進展,多屬於潛伏性疾病。它的預兆往往模糊不清,缺乏特異性,但仍有壹定的規律可循,如:
(1)微絡瘀血包括甲皺絡脈、虹膜、舌下絡脈和面絡脈、鼻翼、唇的瘀血。先兆為靜脈曲張、紫黑色,對胸痹、中風、痹癥、紫癜、疥瘡、壞疽、紅斑狼瘡、腫瘤等有壹定的預測意義。(包括西醫的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如肺心病、冠心病、心腦動脈硬化、腫瘤和硬皮病、雷諾氏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疾病和慢性病)。
(2)皮膚瘀滯,如幹燥、龜裂、色澤暗沈、多鱗屑、硬化等,是內臟瘀血的外在征象,對中風、胸痹、腫瘤、紅斑狼瘡等有壹定的預測意義。(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腦血栓、硬皮病、神經性皮炎、銀屑病等。).如果皮膚有指甲錯,膚色暗沈,裏面無疑有幹血和死血。
(3)善忘是抑郁癥、癲狂、癲癇、積血等疾病的早期癥狀,尤其是人名善忘是腦絡瘀血的前兆,說明瘀血前兆對腦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微循環障礙的早期發現具有重要意義。
(4)色彩平移的暗沈首先出現在眼周、口周、鼻上、額頭、臉頰。這些部位暗沈發黃,往往是積滯、腹脹、閉經的早期征兆,包括現代醫學的腫瘤、肝硬化、硬皮病等。
(5)脫發、脫發、早白是腦絡瘀阻的早期癥狀,對中風先兆有壹定的預測價值。此外,脫發也是紅斑狼瘡、雷諾病、硬皮病的前驅癥狀,但不具有特異性,可供參考。
(6)月經量少、閉經少、閉經是子宮痰瘀互結、腎陰陽失調、實火夾瘀、肝腎虧虛夾瘀等疾病(包括內分泌疾病,如庫欣綜合征伴甲亢、肢端肥大癥伴垂體功能亢進、家族性肥胖、甲亢等疾病)的先兆。
(7)口幹咽燥是全身瘀血的早期征象之壹,也稱血渴。如唐榮川說:“瘀血在胃,則口渴,故氣血不分。因為瘀血在胃中,氣不能通過,所以不能把水和津液帶上去,所以叫血渴。”特點是口雖渴,卻不想喝,或者喝得不多,導致氣化作用喪失。是紅斑狼瘡、腫脹、幹燥綜合征、傷寒伴蓄血綜合征、熱病入血的標誌。
(8)夜間發燒
夜熱或午後熱也是全身瘀血的癥狀之壹。由於血瘀不利於氣滯氣化,導致陰虛火旺,所以夜熱午後熱又稱血瘀熱,不是血瘀的特定癥狀,必須與血瘀的其他癥狀壹起看,所以預兆價值大。
補陽還五湯是活血化瘀的方劑,能益氣活血通絡。主治:氣虛血瘀之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暢,口流涎,尿頻或遺尿,舌淡,苔白,脈緩。
成分:黃芪(生)、當歸、赤芍、地龍、川芎、桃仁和紅花。用水煎服。黃芪壹開始用壹兩盎司,後來逐漸增加到四盎司。效果極小的時候,壹天吃兩劑,兩劑到五六天,還是壹天壹劑。
註意事項1)本方為氣虛血瘀所致,以正氣不足為主。原書上叫‘虛則瘀’,所以生黃芪的用量要重(從30~60g開始,效果不明顯,以後逐漸遞增),祛瘀藥要輕。
2)使用時,以患者清醒、體溫正常、出血停止、脈搏減慢無力為宜。
3)如果用這個方子,需要長期慢慢服用,療效會很明顯。痊愈後應繼續服用壹段時間,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4)高血壓患者可使用,但對正氣不虧者、陰虛多動者,或陰虛血熱者,或風、火、痰、濕不盡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