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師說,它在家庭中運行是最正常的家庭結構。我們盲目向美國學習,美國老人的生活很慘淡。
為什麽這是家族遺傳?孩子可以直接看到父母是怎麽對待爺爺奶奶的。孝順自不必說。妳如何對待妳的父母,妳的孩子將來也會如何對待妳。
它運行在由老、中、幼組成的家庭中,這也是基本的社會結構。在這裏長大的孩子,自然能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在中國,最小的單位不是個人,而是家庭,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文化的地方。盲目學習國外的生活方式其實並不合適。
我壹直很羨慕那些自己帶孩子,和父母沒有太多聯系的家庭。我覺得爺爺奶奶總是想插手,總是寵著他們。
其實只要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邊界,尤其是父母得到我們的尊重和關愛,這些矛盾都是可以緩解的。
當然,它運行在家庭不壹定住在壹個屋檐下,但可以住得很近。用曾老師的話說,關鍵是妳心裏有父母。
在這堂課上,曾老師還說,家庭教育最根本的是教會孩子珍惜自己的福氣。
中年人通過努力工作而受益。他們受益越多,晚年享受就越多。孩子和老人都在享受福報,但孩子壹定要懂得珍惜福報,否則父母的大家產遲早會敗光。
關於工作,曾老師說,不要總是想著工作有多難,也不要覺得有對抗性,而是要輕松應對。
工作是為了利益,為了利益他人,為了利益社會,為了利益自己。年輕的時候受益更多,晚年享受幸福。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很容易不珍惜。當時為了給孩子買個寫字桌,看中了幾千的功能性的,爸爸實用的不到200,在家裏占不了多少空間。
就在我猶豫的時候,我從鄭的《家庭教育》壹書中得知,他給女兒選的小學是郊區的,條件很差,把家門口的好學校都荒廢了。他說女兒懂得珍惜,知道什麽是好條件。
因為郊區學校的夥食問題,他女兒最後轉到了國際學校,壹直誇學校條件好。
最後,我同意父親的觀點,教育孩子不是越貴越好。
現在物質條件這麽好,只要涉及到孩子,人們都選擇最貴的吃穿用,不考慮成本。
選最貴的,面對孩子會很安心。與其這樣,不如多了解家庭教育,學會如何教育引導孩子,更好的陪伴孩子。這也是壹種安心。
我選擇多讀書,適當給點錢和物質投入,和孩子壹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