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不耐寒,怕霜凍。喜陽光,適宜在氣溫17-19℃,年降雨量1000mm,年日照1000h,無霜期300d以上的地區栽培,氣溫低於3℃時,幼苗葉片全部枯死。適宜在日照充足、土層深厚、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土上種植。
擴展數據
巴豆的故事
李時珍是明代著名的中醫。鄰縣李時珍,有壹位六十多歲的老太太,腹痛腹瀉五年多。平時只要吃了涼的或油膩的食物或瓜果梨,胃馬上就吃不消了,腹瀉也會加重。老人常年患病,身體非常虛弱。
為了根治疾病,老太太看了很多醫生,都認為是普通的腹瀉,於是都按常理出牌,給她開了“調脾”、“升脾”、“止瀉”、“澀精”的藥。老人遵醫囑服藥後,腹瀉不僅沒有消除,反而更加嚴重。是不是沒希望了?老人和家人深深絕望,痛哭流涕。
後來有人告訴老太太,蘄春縣的李時珍大夫,經常對壹些疑難雜癥開出很好的藥方。於是他們趕緊請李時珍到家裏看病。李時珍發現老人脈象沈滑,斷定是“久傷脾胃,寒積滯”之病。老人脾胃長期受傷,導致寒氣郁結,導致腹瀉。
腹瀉只是該病的外在表現,其主要原因是寒凝血瘀。只有去除寒積,才能從根本上治愈疾病。李時珍大膽開出藥方,讓病人服用50粒巴豆丸。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巴豆壹直是壹種辛辣有毒的瀉藥,以前的草書都是說慎用。古代名醫陶弘景說巴豆最能瀉人。如何治療腹瀉,改用瀉藥?那不是致命的嗎?
藥方壹出,很多老醫生立即質疑,強烈反對。有人用醫書理論來指責李時珍:巴豆本來就是瀉藥,老人們拉肚子。攻擊治療腹瀉的藥不奇怪嗎?當時大家都說他鬼混,患者親屬開始懷疑,擔心處方。
李時珍知道巴豆是壹種瀉下作用很強的藥物,但在醫療實踐中發現“重用有抑亂劫病之功,微用亦有舒緩解郁之妙”。少量巴豆可以止瀉,關鍵是要把握好劑量,可以擺脫寒積在腸內的郁結。這位患者剛好因為腸內“寒積滯”而引起腹瀉,所以選擇了用祛寒止瀉的方法。
李時珍經過反復實驗,有時甚至自己嘗試巴豆,已經掌握了用藥的度,於是對自己的藥方很有信心,堅持再次勸說老婦人的家人。老太太戰戰兢兢地吃下了這種有爭議的藥。
沒想到,患者吃了藥之後,連續兩天沒有拉肚子,臉色壹天比壹天好。慢慢的,他油膩了,蔬果也自由吃了,最後奇跡般的康復了。那時候謠言自動消除,人們爭相相告,大家不得不佩服李時珍。李時珍的名氣越來越大。?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巴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