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中醫的體針之外,頭皮針可以直接作用於中風患者有問題的頭部穴位。因此,頭針也是中風患者改善後遺癥的常用療法。文/丁燕玲嚴伯伯兩年前中風。雖然當時情況很嚴重,但是搶救得當。此外,他事後加強康復,孝順的女兒努力每周帶父親去看中醫針灸治療。嚴伯伯已經可以自己走路了,但是左腳和左手還是明顯無力。走路的時候總是拖著左腳,左肩總是擡不起來。雖然說話很清楚,但左臉明顯比右臉下垂,尤其是左眼似乎總是下垂。妳為什麽會中風?雖然父親能夠恢復自己走路了,顏小姐全家都很感謝上帝的保佑,但看到父親走路時常因為左腳擡不起來而絆倒,差點摔倒,我還是有點擔心。為什麽會中風?根據西醫對癥狀的分析,可能是血壓飆升,血管堵塞。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佳蓓說,中醫認為導致中風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患者平時氣血虧虛,導致心、肝、腎陰陽失調。可能是因為年老體弱,也可能是因為長期患病,導致氣血虧損,產生腦脈失養。如果是氣虛,可能會引起血液循環無力,血流不暢,從而導致腦靜脈淤滯;如果陰血不足,陰不制陽,由於內風過盛,痰瘀不擾竅,引起腦血管栓塞。除了自身體質的不足,張佳蓓表示,很多患者在發病前通常會有壹些誘因,包括精神疲勞、內傷等,可能會因陰傷而導致上火,陰不能控制陽,導致風陽內風誘發中風。也可能是飲酒過量、飽腹感誘發。若平日食多肥甘厚酒,脾失運化,痰濁內生,郁則化為熱,痰熱交結。或者肝郁化為火,津液過多化為痰,但是痰和郁是交織在壹起的。太情緒化,會被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所傷。比如生氣傷肝,肝陽爆棚,導致肝衰竭,氣滯血瘀。或者心火充盈,風火煽動,血隨氣上沖於腦,尤其是盛怒導致的氣血紊亂最為常見。中風的各種證候,中醫稱為“中風”,按發作狀態可分為“閉證”和“離證”。閉合綜合征:發病時的癥狀主要是牙齒閉合、雙手握拳、四肢強痙攣,閉合綜合征多為經驗性。其中,如果是“陽閉”,往往伴有臉紅、體熱,而舌相、脈相則膩滑。治療方法主要是辛涼開竅、滋陰熄風;如果是“陰閉”,患者可出現口唇暗白、四肢冰冷、脈細數,治療以溫心開竅、化痰熄風為主。脫離綜合征:主要癥狀是眼睛和嘴巴緊閉,手留尿。這種證型多為虛證,治療上采用的方法是回陽扶正。患者容易留下後遺癥,如偏癱、口歪眼歪,或失語。如果家屬在患者中風時打電話叫救護車求助時,能及時發現患者可能出現的綜合征,緊急使用針灸放血或艾灸穴位會有幫助。如果是牙齒緊閉、雙手握拳的閉合綜合征,建議用幹凈的細針在十指指尖放血,或者在耳垂尖端放血。如果家屬中風突然昏厥,意識不清,雙目緊閉,手腳冰涼,排便困難,可以用艾灸百會、關元、神闕。中風後遺癥的證型許多中風患者雖然恢復了生命,但卻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後遺癥。中醫壹般將這些後遺癥分為三種:◎普通感冒的中等患者的後遺癥,如手腳麻木、皮膚知覺異常,或出現口眼歪斜、口齒不清、口流涎等癥狀。這類患者以祛風通絡為主。◎肝腎陰虛患者的後遺癥主要是腰膝酸軟,經常失眠多夢,頭暈目眩,耳鳴心悸。治療以滋補肝腎、平肝潛陽為主。◎氣虛血瘀患者的後遺癥往往更嚴重,多為半身不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口流涎、尿頻或遺尿。主要通過益氣活血來治療。中西醫結合預防後遺癥在臺灣省,目前壹旦發生中風等急癥,通常是西醫救命。張佳蓓說,事實上,如果患者病情穩定,並結合中醫藥治療,在腦血栓形成的早期,病竈周圍的腦細胞尚未死亡,細胞活性處於可逆狀態。此時,如果能對頭部的某些穴位進行針刺,會使病竈周圍的血管擴張,改善周圍腦組織細胞的缺血缺氧狀態。還能加速腦內側支循環的建立,改善腦細胞的營養狀況,有利於中風引起的腦水腫的吸收,促進腦組織的功能恢復。所以建議在患者病情穩定後,可以尋求中西醫結合的方式,以達到最大的改善效果。以前經常看到知名中醫診所裏,壹堆病人壹排排坐著,頭上插著頭皮針,等著時間到了醫生會把針拔下來。張佳蓓說,除了體針,頭皮針可以直接作用於中風患者有問題的頭部穴位。因此,頭針也是中風患者改善後遺癥的常用療法。下面用頭皮針介紹中醫針對不同癥狀采取的不同針刺方法:◎肢體運動和感覺障礙:主要是顳三針,第壹針在耳尖正上方2寸,第二、三針分別在第壹針水平方向開1寸。◎感覺性失語癥或理解困難:主要在65438+耳尖0.5 cm,耳後2 cm的“言語三區”。如有頭暈耳鳴等聽力問題,可針刺“暈帶”65438+耳尖上方0.5厘米,前後2厘米處。◎肢體運動障礙,身體不平衡:主要是腦部三針。三個腦針的座在腦虎穴,腦虎穴左右側開1.5寸腦室穴,壹* * *三針。腦胡穴位於腦後發際線中間向上約2.5英寸處,枕外隆起上緣凹陷處。◎針灸:除了頭皮針,針對不同的後遺癥,也可以用不同的穴位。比如有流口水後遺癥時,壹般可以用臧棣、頰靜脈、任重等穴位;長期可以針刺豐隆穴、陽陵泉穴;出現言語障礙時,可針刺澄江穴和厲安全穴。對於不同部位的關節痛,可在手掌不同關節的穴位進行針刺,如在肩部近端無力時可用三針,陽陵泉穴可同時治療半身不遂、膝關節屈伸、肩周炎癥無力等。中醫後遺癥的藥物治療選擇也很多。如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後遺癥,主要治療方法為益氣活血、通絡活絡,常用補陽還五湯;對於頭痛頭暈等後遺癥患者,以平肝潛陽、息風通絡為主,以天麻鉤藤飲等藥物為主;對於肢體麻木者,主要方法是祛風化痰、通竅通絡,用鄭虔散等方劑;對於失語癥、腰膝酸軟的患者,常以地黃飲子滋陰補腎,開竅通絡。但張佳蓓提醒,不同證型後遺癥的治療方法不同,可能只有細微差別,會影響治療效果。這裏只是引用了常用的方子。患者及家屬不要憑自己的診斷購買中藥服用,或請中醫根據不同情況給予最合適的藥物,以免造成療效不佳。張佳蓓提醒,不要等到中風和後遺癥發生的時候,在秋冬中風好的季節,最好先了解自己的體質,根據不同的情況,先進行茶和飲食,改善體質,預防中風的風險。大家都認為高血壓會導致中風。事實上,許多老年人可能因為身體虛弱和低血壓而導致血流不暢,從而導致血栓栓塞性中風。特別是當他們從平躺狀態到站時,高血壓(收縮壓)會下降20 mm/Hg,或者低血壓(舒張壓)會下降65,438+00 mm/Hg,都可能導致危險。張佳蓓建議,體位性低血壓的人,平日應服用有益於補氣升陽的中草藥,如人參、黃芪、升麻等。高血脂患者血脂過稠,容易造成血流不暢,堵塞血管。因此,建議可適度使用中藥調節血脂,預防中風。如氣虛、高血脂患者,走幾步後氣喘籲籲,壹般可選用黃芪、西洋參、赤芍、白術、茯苓、澤瀉、丹參等藥材,有助於健脾益氣、利濕消食、化痰降濁、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除了這些,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飲食清淡均衡,多吃蔬菜幫助新陳代謝,多做有助於血液循環的活動,同時要註意飲水量,避免體液不足,因為血液太稠也可能造成血管堵塞。只有在生活中提高身體素質,才能真正預防中風。這篇文章摘自第359期。
上一篇:旱蓮草偏方下一篇:面部幹燥的偏方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