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古人喝酒總是醉醺醺的,這其實也是當時酒精度不高的原因。
白酒始於清朝。清朝以前的幾千年,古人喝黃酒,別人打虎宋武喝十八碗,李白喝百酒詩等等。這些古人喝了10多度的黃酒,所以號稱千杯不醉。
目前中國白酒(固體蒸餾酒)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元朝以前就有釀造。釀出來的白酒就跟現在的黃酒或者米酒壹樣。發酵後壓榨取酒,酒渾濁,所以有壹杯濁酒喜相逢的詩句。不蒸餾得到酒體度6-12度的白酒也不是不可能。以福建紅米酒為例,壹般人3-5斤。尤其是對於吃喝,如果壹頓飯持續2個小時以上,普通人幾乎沒有問題,但很多古人的酒量也被文學作品刻意誇大了。其實釀出來的酒分解更慢,胃也裝不下這麽大的量。
最早的酒是由谷物或水果發酵而成,因發酵中有雜質,故稱濁酒。這種酒的度數大約是8或9度,最高度數不超過15度。後來到了宋元時期,酒開始進行二次高溫蒸餾,這種酒的度數很高,和今天的酒差不多。
古人最早飲用的酒是壹種天然果酒,也就是笑傲江湖所說的猴酒。猴酒不是金庸先生發明的。據考古學家考證,這種酒叫猿酒。山果熟了,猿猴把果子收起來,把吃剩的果皮和石頭扔在山裏的洞穴縫隙裏。果皮上的天然酵母會將水果中的糖分發酵產生酒精,從而形成酒漿。這是天然的果酒。
如《清倉鈔》中記載,平樂等福山多猿,善采花釀酒。樵夫入山,得其巢,其酒多如數石,飲之清香異常,故稱猿酒。
所以人類有意識的釀造是受到野果自然發酵的啟發。人類最早飲用的酒是壹種果酒。
當人類進入農耕時代,隨著谷物產量的增加,逐漸發現咀嚼過的谷物會發酵產生酒。比如明代有個叫陳繼儒的人,他在《談顏曝》中記載琉球用沾了水的米釀酒,越留越多,女子擦嘴擦手取汁,故名米奇。也就是說,琉球釀酒時,將大米浸泡在水中,放置壹夜,讓婦女用嘴咀嚼,然後用手摩擦,以獲得其汁液。
我感覺這和女生的腳踩在酒廠的酵母上是壹樣的。這是壹項偉大的發明。據說微量元素有2000多種,元素周期表裏放不下。
還有壹個關於谷物釀造的傳說,就是古時候壹個叫杜康的人,偶然發現了壹個用桑葉包著的熟米,放在壹個樹洞裏,然後杜康就去幹活,忘記了。過了壹會兒,杜康想起來了,就把這坨米拿出來,發現有酒精,就發明了釀造。
用糧食釀酒的方法生產酒,稱為釀酒。但是這種酒的酒精是微生物發酵產生的,所以產生的酒精是有限的,最多20度。另外,壹不小心,發酵過度,酒精就會變成醋酸,酒就會變酸變醋。
所以妳看水滸裏描寫的英雄,有時候會遇到酸酒,英雄會不耐煩。這是劣質酒。給我拿好酒來!
所以古人說千杯不醉,指的就是這種用糧食釀造的低度酒。這種酒大多在5度左右,和今天的啤酒差不多。遇到能喝啤酒的,幾個人能喝壹百多瓶,千杯不醉也不難!
我們今天喝的白酒是用發酵的酒糟和低度的酒漿制成的,經過蒸餾工藝得到的高度酒也叫燒酒。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卷25)記載,燒酒並非古法,其法始於元代。也就是說,從元代開始,就出現了數量很高的白酒。
但水滸傳中,宋武涇陽,剛打死老虎,那三碗沒過崗的酒無疑應該是白酒。不然普通米酒怎麽會這麽厲害?
1975年,考古學家在河北省青龍縣發現了金代蒸餾器。晉朝和宋朝大致處於同壹時期,所以宋朝應該就有燒酒了。
在唐詩中,白居易曾記載荔枝新煮有雞冠色,燒酒先有琥珀香。這裏的“燒酒”應該是指將酒加熱煮沸後飲用,而不是蒸餾白酒。因為考古壹直沒有發現唐代蒸餾酒的歷史遺跡。
然而,最新對南昌侯海發特墓的考古研究發現了壹個看起來像這樣的蒸餾器。
這樣說來,可以壹下子把中國蒸餾酒的歷史提到2000年的歷史。不過我相信這種古代的東西只是王公貴族才有的,普通人根本沒機會享受。
我們到此為止吧。
想知道古人為什麽千杯不醉,就要對中國的酒史有很好的了解!
首先說壹下中國酒的起源,就是杜康和杜康在放羊的時候,把剩菜藏在壹個樹洞裏,主要是怕糟蹋糧食。結果被人遺忘了,剩菜在樹洞裏被雨水浸泡發酵了很久。杜康又放羊,在那棵樹下歇息,聞聞!然後出現了中國最早的酒,也就是釀酒。度數低,就像啤酒和米酒壹樣,就是雜質多,容易弄到頭上。在他的詩中,曹操寫道:“為什麽杜燦康是唯壹的解決方案?”。三國張飛常說“把酒篩滿”,這個“篩”就是把糧食過濾掉。宋代水滸中,在野豬林中,魯說:“昨夜喝了幾碗黃湯,所以來晚了,差點誤了哥哥的性命。”
時間到了元初,中國出現了蒸餾酒!雜質少,酒透明,就是度數高!所以以後的文學、小說很少出現“大碗喝酒”“十八碗還能過崗”的情況!所以中國酒的分水嶺是元初,從釀造酒變成蒸餾酒。當然為了追求懷舊,現在也有女兒紅,雕酒等等。
還有壹點常識,就是日本清酒的起源。日本把中國釀造的整套酒照搬到日本,他們的米酒和中國的壹樣,都是黃湯。因為日本老板拖欠工資,工人們為了報復他,往米酒壇子裏倒了很多煤渣。因為碳有吸附雜質的能力,所以日本的“清酒”出現是巧合!
在古代,應該是黃酒,或者米酒,因為“陸遊訪山溪村不笑農家酒,好年景有足夠的雞豚”“王翰涼州二首,壹杯夜光酒,催妳即刻飲琵琶”“杜甫詩“客至遠未盡,我草堂有老酒為杯”。“李白《中國行》蘭陵酒郁金香,玉碗盛滿琥珀光。”“純酒難求,為金杯,萬銅錢壹酒壺,玉盤真慚愧,直爽。”等等。
《新華字典》對“羌”字的解釋是:未經過濾的酒。
這裏說的酒醅,只有黃酒和米酒才有。過濾直接喝。
白酒以前叫燒酒,酒鋪以前叫燒鍋、燒坊。這是蒸餾技術下的酒。蒸餾技術盛行較晚。
而且蒸餾酒的發酵液,也就是所謂的酒,是不能過濾直接飲用的。味道不好。程度也不高。畢竟高粱,大豆,大麥或者小麥都是蒸熟,碾碎,用酒曲發酵的。
至於劍南春等人提到的唐朝的窖泥,以及史書記載,陜西鳳翔縣(作者的故鄉)在鳳翔柳林鎮亭子頭的地上發現了蜜蜂和蝴蝶(古代西鳳酒四大名酒西鳳酒廠就在這裏,旁邊有壹條河,西鳳酒廠是建國後正式建的),打聽了壹下,附近發現了壹壇老酒,極其香。寫下壹首詩:亭送客,蜂蝶醉不舞;三羊開國泰,酒美柳林。
可以看到,當年我們喝的主要是黃酒和米酒。低度黃酒在今天的陜西叫醪,也叫酒醅。現在Xi安有個牌子叫黃貴稠酒,就是桂花白米酒,南方的米酒。黃酒是比較復雜的釀造,而且已經變黃了,不是醪液也就是黃酒那種清澈透明略帶白色的外觀。
讓我,三百碗,壹個長飲!,所謂李白鬥酒詩百首,要是用了白酒早就喝了。妳還寫什麽詩?
杜甫同時喝了米酒。至於李白的琥珀色的酒,應該不是白酒。白酒放在玉碗裏不是黃色的,琥珀是黃色的,黃色的古瑪瑙不是玉。古代以白色和田玉、羊脂玉、低級漢白玉甚至藍寶石為主。有黃玉嗎?我不知道。
所以,我覺得,很大程度上,那時候,所有人都喝米酒。白酒可能有,但是喝白酒的話,估計壹般人都受不了或者喝不了那麽多。當然,李白可能是個特例。首先,他可能喝很多。另外,李白只是喝多了,身體壞了。後來,他英年早逝。
這是從中國酒的發展史來看,其實嚴格來說應該是“黃酒的發展史。”在中國古代,酒是壹種釀造工藝,而不是現在的蒸餾方法。相對來說,酒精度很低。有多低?
在各種古詩詞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濁酒”這個詞,壹個是指渾濁的酒體,壹個是指“淡黃色”的酒體顏色。
在古代,釀酒的原料多為谷物和大米。釀造葡萄酒有壹個極其關鍵的條件——溫度不得超過20度。如果溫度超過20度,發酵細菌就會死亡,葡萄酒就會變質。所以要釀造出口的上品酒,溫度壹定不能太高,所以釀造的酒度數壹般在10-17度左右。發酵菌群不同,發酵時間不同,氣候溫度不同,導致酒的度數差異很大。
古代有“千杯不醉”的說法,所以看起來酒的度數極有可能在10度到17度之間,所以古代的酒基本上和現代的普通啤酒差不多。
按“壇”喝才有意義。如果是現在的白酒,30度起。喝幾壇這種度數的酒是致命的。
古代酒精度低,和現在的啤酒差不多,所以很多人號稱千杯不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