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治療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是虛證還是實證。感受燥熱之邪者,多為表證,起病急,病程短;但先天稟賦不足,年老體弱,未經治療和治療不當,內患慢性疾病,消耗腎、肺、心、肝、脾(胃)的陰液,引起陰虛津虧者,屬於內虛,起病緩慢,病程長;裏虛兼實虛,或病程遷延,燥瘀交結。
燥痹的治療原則是“燥者宜濕”、“燥者宜濕”,扶正祛邪,調理臟腑氣血陰陽,達氣。方法應滋陰潤燥,益氣養血,同時兼顧清熱化瘀通絡,根據具體病理變化和個體差異有所側重。此精不足者,主要為扶正、滋陰潤燥、益氣生津、益氣養血等。祛邪主要是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滋陰潤燥以甘寒為主,苦寒慎用,油膩之品不宜過多使用。在治療中要註意本病的雙重性和復雜性,註意胃氣的護理。在此基礎上,就是堅持病機,辨證施治。辯證分類如下:
壹、陰虛熱毒證
臨床癥狀:口幹、眼灼痛、咽幹、咽痛、四肢關節熱痛、皮膚紅斑。頭痛或瘰癧,口苦,口臭,牙齦腫痛,鼻幹鼻衄,大便幹燥,小便黃赤。舌幹紅,少苔或黃苔。脈弦沒問題。
治療應該是:清熱解毒,滋陰潤燥。
代表方劑:化斑湯(《傷寒論》加減)。
處方:石膏知母、黃芩、梔子赤芍、玄參、白花蛇舌草、金銀花、麥冬、甘草,清熱解毒,滋陰潤燥。如果發熱嚴重,加入新鮮蘆根;低熱者加地骨皮、白術、柴胡;咽膿腫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桔梗;皂刺和教區加在患腹瀉的人身上;瘰癧加浙貝母、夏枯草、連翹,便秘加黃疸,腹瀉加黃連。若邪燥傷肺,肺失清肅,口幹目赤,痰少粘滯,四肢關節疼痛,胸痛發熱,宜清燥存肺湯(醫法加減;如果濕熱郁滯,津液不受控制,四肢關節紅腫熱痛,口幹黏膩,又不想喝水,眼睛幹澀,嗜睡,就要加減甘露消毒丸(溫經衛)。如果精氣極熱,雙目失明,牙齒焦黃,體虛脹痛,周身虛熱,則宜用朱燁秦煌湯(備急千子)。
二、陰虛血瘀
臨床癥狀:口幹眼澀,毛孔幹燥,四肢關節幹癟,五心煩熱,指甲脫臼,瘀斑。口幹但欲漱口,眼睛發紅或有異物感,面色晦暗,局部疼痛,腰膝酸軟,顴骨紅,盜汗,失眠多夢,牙齒幹燥,大便幹燥,小便黃少。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舌苔淡或淡黃色幹燥。脈弱澀,或沈細。
治療應該是:滋陰潤燥,活血化瘀。
代表方劑:桃紅四物湯(《醫宗金鑒》)、增液湯(《傷寒論》加減)。
處方:生地黃、麥冬、玄參、石斛、天花粉、龜板、熟地黃、女貞子、當歸、赤芍、桃仁、紅花、穿山甲、雞血藤、川牛膝,均有滋陰活血化瘀的功效。氣虛乏力者加黃芪;血虛明顯者加阿膠、丹參;眼睛澀痛者加枸杞、菊花;臉頰腫痛者加蒲公英、僵蠶;關節痛者加秦艽、桑枝、絡石藤。若燥與瘀交織,宜活血化瘀,養血潤燥。該方由血府逐瘀湯(益林艾草)和合生脈散(醫用七痹元)加減而成。
三、陰虛和津液不足
陰虛津虧證是燥痹的基本證型,根據燥邪損傷臟腑的不同,又分為幾個亞型:
1.肺陰不足
臨床癥狀:口鼻幹燥,四肢關節酸痛,咳嗽少痰,盜汗。咽痛,聲音嘶啞,眼睛幹澀,皮膚幹燥,心煩,午後低燒或手腳發熱,失眠,多夢,便秘。舌紅少苔,脈沈細,或細。
治療應該是:滋陰潤肺,清熱生津。
代表方劑:百合固金湯(神齋遺書)、貝母瓜蔞散(醫心悟)。
處方:百合、麥冬、生地黃、熟地黃、沙參、當歸、阿膠、白芍、桔梗、青果、川貝母、瓜蔞、知母、橙子、茯苓,均有滋陰潤肺、清熱生津之功效。咽幹咽痛者加玄參、烏梅蝴蝶;幹咳無痰加枇杷葉、百部。若五臟六腑皆虛熱受損,周身煩悶疼痛,則應采用骨中痛煩之方(“備千金以備急用”)。
2.心陰不足
臨床癥狀:口幹眼燥、唇舌皸裂、心悸、四肢關節酸痛、胸悶胸痛。心緒不寧,驚悸多夢,或不安,低燒,尿少,口唇發紺。舌紅津液少,或無苔,或舌滑脫皮。脈細澀,或結。
治療應該是:滋陰潤燥,養心安神。
代表方劑:天王補心丹(校註女良方)。
處方:生地、麥冬、天冬、丹參、當歸、柏子仁、酸棗仁、人參、五味子、茯苓、遠誌、玄參、朱砂、桔梗。全方具有滋陰潤燥、養心安神的功效。如果心煩失眠,加何首烏。很不爽的加龍骨和牡蠣;小便澀痛者加竹葉、蓮子心、車前子;胸悶胸痛加瓜蔞、枳殼;浮麥加在夜間流汗的人身上;舌燥幹裂加生地、玉竹。
3.胃陰不足
臨床癥狀:眼口幹澀,四肢關節酸痛,不時飲水,隱隱胃痛。眼淚少,唾液少,吃幹糧需要水拿衣服,長牙,食欲差,幹嘔打嗝,大便幹結有舌:舌紅津液少,或有裂紋,苔薄而潔,或有剝花,或鏡舌,脈:細或細。
治療方法應該是:益胃生津,滋陰潤燥。
代表方劑:益胃湯(《傷寒論》、《玉女湯》(《鏡月全書》)。
處方:生地、麥冬、沙參、玉竹、知母、石斛、玄參、花粉、白芍、甘草。全方具有益胃生津、滋陰潤燥的功效。吃得太少的加焦三仙、砂仁;舌淡者加丹參;大便幹燥加火麻仁、烏梅仁。
4.肝腎陰虛
臨床癥狀:口幹眼澀,四肢關節酸痛,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視物模糊,胸脅隱痛,手指甲枯槁,五官發熱,骨蒸盜汗,筋脈拘攣,夜眠不安,男子遺精,女子月經稀少,陰道幹燥。舌紅有小苔。下沈脈沖,或計數。
治療方法應該是:滋補肝腎,滋陰生津。
代表方劑:六味地黃丸(易觀煎加減(續醫案))。
處方: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牡丹皮、沙參、麥冬、當歸、枸杞子、川楝子,均有滋補肝腎、滋陰生津的功效。若陰虛內熱明顯,可加玄參、赤芍、黃柏、地骨皮、鱉甲;睡眠少、面紅者加黃連、知母;虛火傷絡者加藕節、白茅根;夜間不安者加酸棗仁、五味子、百合;幹眼癥嚴重者加用鐵皮石斛和野菊花;杜仲。腰膝酸痛加川牛膝;脅痛明顯者加郁金、佛手。如果精氣極熱,目不清,齒灼,全身虛熱,甚至胸痹心痛,精液煩悶,則宜用石斛湯(顏氏濟生方)。
第四,氣虛和津液不足
臨床癥狀:口幹、神疲乏力、四肢關節酸痛。七竅幹燥,疲倦易臥,腹脹,納差,心慌,氣短,多汗,大便不暢或無力。舌象:舌質淡紅或淡白,邊緣有齒痕,苔少或無,脈象:重、細、弱。
治療應該是:益氣生津,增液潤燥。
代表方劑:補中益氣湯(論內外傷辨證)、增液湯(溫病辨證)。
處方:黃芪、白術、人參、炙甘草、當歸、生地、玄參、麥冬、陳皮、柴胡、升麻,全方* * *益氣生津、生津潤燥。如果驚嚇不安,加龍牙、琥珀粉;氣短多汗者加五味子、小麥;炒杜仲。腰膝酸痛加川牛膝。若氣陰兩虛,宜益氣養陰,生津潤燥,加減益生脈散(醫學氣源)、關彜湯(續醫案);如果血虛而致燥,宜養血潤燥,舒筋通絡,再加減二至丸(醫方合集)、四物湯(成仙授精、限傷停藥秘方)。
除上述治療外,還可配合針灸、食療。#知識共享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