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邪犯胃
癥狀:突然嘔吐,胸悶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舌苔白膩,脈緩。
治療:祛邪解表,化濁和中。
處方:藿香正氣散。
常用藥物:廣藿香、紫蘇、白芷、大腹皮、厚樸、半夏、陳皮、白術、茯苓、甘草、桔梗、生姜、大棗。
2、食滯止。
癥狀:嘔吐、酸脹、噯氣、厭食、便溏或稀便、舌苔厚膩、脈滑實。
治法: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藥方:保和丸。
常用藥物:山楂、神曲、蘿蔔、陳皮、半夏、茯苓、連翹。
3、痰阻
癥狀:嘔吐,清水,痰涎,惡心,頭暈,心悸,舌苔白膩,脈滑。
治療:溫補內熱,和胃降逆。
處方:小半夏湯合桂苓疏肝湯。
常用藥物:半夏、生姜、茯苓、白術、甘草、桂枝。
4.肝氣犯胃
癥狀:嘔吐,吞酸,噯氣頻繁,胸脅疼痛,舌紅,苔薄膩,脈細。
治療: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處方:四七湯。
常用藥物:紫蘇葉、厚樸、半夏、生姜、茯苓、大棗。
(2)虛證
1,脾胃氣虛
癥狀:食欲不振,進食困難,惡心嘔吐,胃脘脹滿,大便不暢,舌苔白滑,脈弱。
治法:健脾益氣,和胃降逆。
處方:香砂六君子湯。
常用藥物:黨參、茯苓、白術、甘草、半夏、陳皮、木香、砂仁。
2、脾胃陽虛
癥狀:吃多了會嘔吐,有時會停下來,臉色發白,感覺疲乏無力,喜溫惡寒,四肢不溫,口幹不想喝,大便稀,舌淡,脈弱。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處方:理中湯。
常用藥物:人參、白術、幹姜、甘草。
3.胃陰不足
癥狀:反復嘔吐,偶有幹嘔,饑而不食,口幹咽燥,舌紅津液少,脈細。
治療:滋養胃陰,降逆止嘔。
處方:麥門冬湯。
常用藥物:人參、麥冬、粳米、甘草、半夏、大棗。
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主要穴位:內關、足三裏、中脘。
配穴:患寒邪者,可加胃脘痛、舒威;熱邪者,可加合谷,用金匱要略液刺血;痰飲者加漢中、豐隆;肝氣犯胃者加陽陵泉、太沖;脾胃虛弱加脾俞,胃俞腹脹加舒天;腸鳴者加脾俞、大腸俞;泛酸嘔吐加公孫;食滯加梁門,舒天。操作:毫米波針灸,平步謝平法。配穴按補虛瀉實操作;虛寒患者,加艾灸、嘔吐發作時,內關穴強刺激,持續運針1~3分鐘。
2.耳針術
選擇胃、交感、肝、皮質下、神門,每次2-3次,留針20-30分鐘,或埋針或貼針。
預後
突發疾病引起的嘔吐壹般屬於邪實,容易治療,預後較好。但痰飲、肝氣犯胃引起的嘔吐易復發。久病後嘔吐多因正能量不足,故虛證或虛實夾雜患者病程較長,易反復發作,治療難度較大。如果嘔吐持續,進食困難,還容易引發其他疾病,預後差。比如久病期間,出現嘔吐、食不下咽、面色蒼白、四肢厥脫、脈斷腸等,這是壹種陰損陽衰、脾胃氣機下降、真陽即將擺脫的危險證候。
預防性護理
1,日常生活有規律,生活有節制,避免風、寒、暑等外邪。
2、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尤其是肝氣不安者。
3、飲食也要註意調理。脾胃虛寒的人不宜暴飲暴食,同時不吃生冷的蔬果,禁止服用感冒藥。若胃中有熱,忌食油膩、甘、膩、辣、香、燥、酒類等物品,禁服溫性、幹性藥物,戒煙。
4、對於嘔吐患者,應躺下休息,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吃藥的時候盡量選擇刺激性氣味小的東西,不然會跟妳壹起吐,傷胃。服藥的方法要少,次數要多,這樣才能減輕胃的負擔。根據患者的病情,以喝熱水為宜,可加入少量生姜或姜汁,以免被排斥而卷土重來。
文學摘要
1,《蘇文脈診》:“太陽所謂病脹...食物嘔吐,食物溢出,所以嘔吐。”
2、《靈樞四時氣》:“邪在膽,正在胃。如果膽液排出,就會變苦。胃氣反則吐苦,故日吐膽。”
3、《傷寒論·太陽病辨證論治中》:“太陽病,十余日之後,二三次反。四五天後,如果柴胡證還在,先用小柴胡湯;嘔吐、焦慮、微煩者不解,越用大柴胡湯治療。”
4.《金匱要略·嘔吐減疾辨證論治》:“嘔吐而胸滿者,以山茱萸湯為主。”“若嘔吐腸鳴,則心口脹痛,以半夏瀉心湯為主。”“吐而不能下谷者,以小半夏湯為主。”“那些吃了之後嘔吐的,以大黃甘草湯為主。”
5、《論嘔吐的病因及癥狀》:“嘔吐為脾胃虛弱,風邪所致。”
6.論嘔吐:“嘔吐起於胃,但病因很多,故飲食寒熱、氣血有別,均使人嘔吐。”
7.《藥吐真言》:“外有傷寒,陽明熱吐;內傷飲食者,補太陰,使胃氣不能通而吐之;胃熱嘔吐的人;胃寒嘔吐的人;久病氣虛者,胃氣下降嚴重,聞五谷之氣而嘔吐;脾濕過多,不能運化精微,導致痰清、飲滯、上中焦停滯、清水不斷惡心嘔吐者,宜類推治療,不宜壹蹴而就。”。
8.《論吐因癥脈治》:“秦:吐因聲,吐因吐。有聲則無物吐,無聲則無物吐,有聲則萬物吐,皆以陽明胃經家為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