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樹下的欲望》是美國著名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代表作之壹,被譽為“美國第壹大悲劇”。故事以19世紀的加州淘金熱為背景。講述了美國新英格蘭壹個田莊裏壹對父子和壹個女人的愛恨糾葛。因為故事發生在兩棵大榆樹下,該劇因此得名。
七十五歲的卡博特是這片土地的主人。他壹生都在追求財富。他冷酷、自私、吝嗇、殘忍。對金錢的渴望驅使他強迫他的前兩任妻子像動物壹樣工作,把他的兒子當作仆人和奴隸。在他的世界裏,沒有什麽比錢更重要。他生命的全部意義就是占有。即使他死了,他也會把他所有的財產都拿走——“我要活下去,永遠活下去。如果不行,我死了就放把火,看著它燒。這裏的每壹穗麥子,每壹棵樹,直到最後壹棵草!我要看著,看著壹切隨我而死,誰也不能占有曾經屬於我的東西。”然而,卡博特壹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孤獨的。即使他有許多愛的載體——兩個妻子和三個兒子——他也從來不知道愛情的滋味,所以他娶了第三任妻子艾比,壹個比他小四十多歲的女人。
卡伯特的兒子們也受到了物欲的控制。同父異母的兄弟互相爭奪財產,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意識到這壹點。伊本騙他的兩個兄弟彼得和西蒙去加利福尼亞追逐“黃金”,而他卻留在農場任由父親欺負,只為拿回屬於她母親的土地。繼母艾比的到來,讓伊本對母親復仇的怒火熊熊燃燒,在物欲和情欲的作用下,與繼母發生了曖昧關系。
艾比是壹個美麗豐滿的女人。"她有壹種狂暴、狂野和絕望的氣質。"她從小就是孤兒,壹生充滿了悲劇和貧窮。她渴望擁有土地,擁有自己的財富,所以她嫁給了卡伯特,希望從他那裏繼承土地。但卡伯特的吝嗇讓她感到絕望,她唯壹的希望就是給卡伯特留下壹個兒子。而他也在此時愛上了伊本,最終在情欲的驅使下為伊本生下了壹名男嬰。
對於這個男嬰,不知情的卡伯特以為是自己的,於是告訴伊本,他的所有財產將留給艾比和她的孩子。這讓伊本意識到自己被艾比利用了。他認為艾比引誘自己只是為了奪走屬於他的土地,而不是真的愛他——“她壹口吞下了壹切。”他從愛開始恨艾比。為了證明自己真的愛伊本,艾比沒有利用他,親手殺死了他和伊本的孩子。
當伊本得知艾比殺死了他們的孩子時,他非常生氣,於是通知了警察。然而在警察到來之前,他意識到自己有多愛艾比,於是回到艾比身邊,和她壹起等待警察的逮捕。
奧尼爾認為“人生是壹場悲劇,是各種欲望造成的悲劇。”在《榆樹下的欲望》中,設計了人對財富的物欲,同時物欲也導致了情欲的悲劇。第壹次世界大戰摧毀了人類的信仰,人類處在壹個“不可思議的、痙攣性的文明中,充滿了恐慌、混亂和掙紮。”信仰的幻滅讓人們越來越崇拜金錢和物質。尼泊爾用“上帝已死”來形容這個信仰缺失,物欲橫流的時代。《榆樹下的欲望》再現了信仰缺失下人們對金錢的崇拜,深刻揭示了物欲、情欲和各種欲望支配下的人的生活。雖然在故事的結尾,情欲戰勝了物欲,使故事得到了升華,但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始終是欲望。無獨有偶,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有著強烈的擁有黛西的欲望,也正是這種欲望逐漸將其拉入自我毀滅的深淵,使其成為壹場悲劇。在欲望的世界裏掙紮是人之常情,同時盲目追求欲望導致的悲劇不斷上演,這是無論如何也避免不了的。
老子說“偉人患吾身”,意思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擁有身體,擁有身體就意味著擁有欲望。誰都達不到無欲無求的境界,尤其是在這個沒有信仰的年代。村上春樹在《普特尼克戀人》中用“像蟬蛻的殼”來形容脫離了欲望狀態的人。影響和說服大師拿破侖·汀洋也認為“人是欲望的產物”,壹個沒有欲望的人就像壹個沒有靈魂的軀體,壹具行屍走肉存在於世間。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在中國古代倫理思想中,人的欲望的善惡被反復討論為最基本的問題。宋明理學時期關於人欲的討論甚至走向了壹個極端,即朱主張“存天理,滅人欲”。朱認為人的欲望是“心靈的疾病”,也就是說,人的欲望是壹種被物欲蒙蔽或迷惑的邪惡思想。在很長壹段時間裏,人的欲望作為惡的化身而被抑制或壓抑。直到19世紀西方非理性思想的發展,人的欲望才開始被認可為人的本性。叔本華認為“生命是壹群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痛苦,得到滿足就會無聊。生活會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我們的社會就是在這種滿足欲望的無聊和不滿足的痛苦中不斷發展的。
“如果妳不理解欲望,妳將永遠無法從枷鎖和恐懼中解脫出來。如果妳摧毀了妳的欲望,妳也可能摧毀妳的生活。如果妳扭曲它,壓制它,妳可能會破壞非凡的美。”20世紀印度偉大的哲學家和精神導師克裏希那穆提認為,人不應該壓抑自己的欲望,欲望沒有善惡之分,但人不理解欲望,很難從人生的悲劇中解放出來。另壹方面,榆樹下的欲望沒有善惡之分,無論是物欲還是情欲。如果艾比真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使用Ibn,那也無可厚非。然而悲劇在於人們的不理解和對欲望的盲目追求。無論是伊本對土地財富的執念導致了愛恨情仇,還是艾比對情欲的苦苦追求導致了殺子的悲劇,都是盲目追求欲望的結果。
叔本華說:“人受兩種力量支配:欲望和理性。欲望就像壹個長著眼睛的癱子,理智就像壹個堅強的盲人,肩上扛著欲望,欲望指引著理智的方向。”畢竟人是無法擺脫自己的欲望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尋求理性的引導,避免或減輕盲目追求帶來的悲劇。
不得不承認,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追求滿足人類的欲望,甚至可以說欲望是人類發展的動力。但是,我們也要意識到,欲望也會是人類自我毀滅的動力,就像艾比和伊本,就像蓋茨比。
作者後記:本文重點介紹各個時期各個名家對欲望的看法。我不敢輕易表態。但最後我想說說我對這部劇的感受。
悲劇無疑是悲劇,但我覺得是美好的悲劇,至少不會像《了不起的蓋茨比》那樣讓我對人性感到絕望和無助。艾比是作者最喜歡的角色,她物欲和情欲的釋放表明女性開始走向獨立和自由。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壹些婦女開始從事家庭教師、秘書、記者等工作。女性開始作為社會的壹部分參與到社會的生產和發展中來,這對於女性來說是壹次前所未有的解放。故事中的艾比就是這樣壹個從家庭的辛苦勞作中解放出來的女人。她開始追求她想要的財富和她的愛情。她極度的欲望釋放是長期壓抑的結果,她從自己的欲望中解放出來。雖然最後是悲劇,但我很佩服艾比釋放欲望的勇氣,這和卡伯特的前兩任妻子不同。她知道自己想要什麽。
看劇的時候,作者總有壹種恍惚走進劇中,愛上艾比的錯覺。嗯,也許我真的愛上艾比了,但她只是個虛構的人物。之所以從欲望的角度寫這篇評論,是因為作者多次陷入艾比的情欲之中。對於物質欲望,作者沒有強烈的追求,就像海明威說的“我用壹生的時間證明,人需要的遠比妳想象的少。”至於情欲,作者有壹種近乎瘋狂的固執,從中我在艾比身上看到了自己。當她殺死自己的孩子來證明自己的愛時,作者第壹次被艾比的愛震驚了。原來人的欲望可以支配人,促成這樣的悲劇。
至於卡伯特,我更同情他。即使他尖酸刻薄,小氣殘忍,視金錢為生命,他也想被愛,但他從來沒有被愛過,也許是因為他從來沒有付出過愛。當他看著比他小四十多歲的艾比,說“春天來了,我卻老了”是壹種什麽樣的心情,作者真的很難理解。
而伊本,有很強的戀母情結,膽小怕事,有時候會懷疑艾比愛他什麽。或許正如艾比所說,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無論是不可抗拒的情欲,還是對土地財富的物欲。作者很討厭他,但最後,當伊本回到艾比身邊時,這種不喜歡又消失了。奧尼爾曾經為伊本和艾比的愛情感到惋惜,但我覺得結局真的很完美,至少他們最終相愛了。
這部劇要表達的東西太多了,作者能力有限,所以強烈推薦喜歡戲劇的朋友有機會壹定要去看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