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本草)
印楝皮(鬥門方)、印楝根皮(綱要)、雙白皮(南京民間草藥)的不同名稱。
來源為楝科楝樹或苦楝的根皮或幹燥皮。
植物形態學①苦楝(證候本草),其專名為:崔恕、華子樹、桑樹樹、苦楝樹、棗樹、香椿、花心樹、苦辣樹、洋花樹。
落葉喬木,15 ~ 20m高。樹皮暗褐色,幼枝有星狀毛,立即脫落,老枝紫色,有細點狀皮孔。羽狀復葉2片,互生,長20 ~ 80厘米;小葉卵形至卵圓形,長3 ~ 7厘米,寬2 ~ 3厘米,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先端尖,邊緣無齒,頂部深綠色,底部淺綠色,幼時有星狀毛,後期除脈上有白毛外無毛。圓錐花序腋生;花淡紫色,長約65438±0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兩面有毛;花瓣5,平展或下彎,倒披針形;雄蕊管通常為深紫色,長約7毫米。核果卵圓形或近球形,長約3厘米,淺黃色,4-5室,每室1粒種子。花期從4月到5月。結果期為10 ~ 11月。
大多生在路邊,坡腳,或者種在房子旁邊,樹籬旁邊。分布在北部的河北,南部的雲南和廣西,西部的四川。
(2)川楝子,詳見《川楝子》壹文。
以上兩種植物的葉(印楝葉)和花(印楝花)也都入藥,各有專文詳述。
四季均可采收,但以春末夏初為宜。砍下樹幹或挖出根部,剝去根皮或幹皮,洗凈晾幹。
藥材①根皮
呈不規則的條狀、片狀或溝狀,長短不壹,厚約3 ~ 6 mm,外表呈灰褐色或灰褐色,皮孔大而明顯,有不規則的縱裂和深溝。軟木層常呈鱗片狀,老化的軟木常脫落。露出磚紅色的內皮;內表面呈淡黃色,有細密的縱向條紋。堅韌,不易折斷。橫截面纖維是分層的,可以壹層壹層剝離,剝離的薄片具有極其精細的網狀結構。氣息微弱,味道極其苦澀。最好是幹的,臉皮厚的,大條紋的,無槽的,有底氣的。
②幹性皮膚
呈槽形薄片或長卷的形式。長短不壹,長約30 ~ 100厘米,寬約3 ~ 10厘米,厚約3 ~ 7毫米。其外表面呈灰褐色或灰褐色,較平,具多條縱向裂紋和橫向延伸的皮孔。內表面為白色或淡黃色。硬而脆,易斷,斷面呈纖維狀、片狀。氣味和根皮壹樣。外表皮光滑不易剝落,皮多孔的嫩樹皮較好。
主產於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河南、貴州等地。此外,陜西、山東、雲南、甘肅等地也產。
化學成分印楝含有多種苦味三萜類化合物。
根皮和幹皮中的主要苦味成分是印楝素,即印楝素和另壹種尚未完全確定的微量成分。它還含有其他苦味成分:印苦楝子素A、印苦楝子素B、呫噸酮、苦杜寧、苦酮、苦內酯、苦內酯和印苦楝子素。
幹皮中含有正構烷烴、β-谷甾醇、葡萄糖等微量成分。
從日本產的印楝韌皮部中,得到了壹種具有類似山形的殺蟲作用的化合物,還分離出了香草酸和dl-兒茶素。前者能驅除蛔蟲和短膜殼絳蟲。從苦楝葉中分離出兩種黃酮類化合物。azedarach:蘆丁和山奈酚-3-L-鼠李糖-D-葡萄糖苷。
果實中的苦味成分是印楝素和印楝素。還有4,4,8-三甲基-3β,7α,23-三羥基膽甾-14,24-二烯-21-羧酸-21,23-內酯。
除印苦楝子素外,乙酸印苦楝子素和去乙酰化印苦楝子素從日本印苦楝的果實和果皮中獲得。
種子油中含有多種脂肪酸,其中不飽和脂肪酸約占35%,主要成分為亞油酸(45-50%)和油酸(32-40%)。水果油中含有肉豆蔻酸、亞油酸、油酸、棕櫚酸和棕櫚油酸。
藥理作用川楝、苦楝根皮或幹皮(剝去外層棕色糙皮的內層白皮)中所含的印楝素有驅蟎作用。早些年就證明了苦楝樹皮的醇提取物對離體豬頭有麻痹作用,尤其是對豬頭。提取其有效成分印楝素後,作用遠強於醇提物,但較山形年緩慢持久。關於其作用原理有兩種學說:通過觀察較高濃度(1: 1000以上)的川楝素對縊蟶的作用,表明其能使縊蟶尤其是頭部的神經節麻痹;在較低濃度(1: 5000 ~ 9000)下,觀察到川楝素對縊蟶及其節段(頭部和中部)有明顯的興奮作用,表現為自發活動增強,間歇性出現異常劇烈收縮,破壞了其運動的規律性(活動增強與活動減弱交替),持續時間較長(65438+)。這種興奮作用是印楝素通過蟲體表皮直接作用於蛔蟲肌肉, 擾亂其能量代謝,引起收縮疲勞和痙攣,最終使蠕蟲無法附著腸壁而被排出體外。 所謂癱瘓,可能就是長期藥物作用後,間歇性痙攣收縮的看似靜止的狀態。在臨床上,需要24 ~ 48小時才能排出蠕蟲,排出的蠕蟲大多還能活動,這是可以解釋的。
高濃度苦楝液(25 ~ 50%)在體外對蟯蟲也有麻痹作用。苦楝子乙醇提取物在體外對壹些常見的病原真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熱水提取物也有抗真菌作用;但水浸劑,尤其是煎劑,弱於醇浸劑。因此,苦楝用於治療頭癬等真菌感染時,酒精制劑有望提高療效。印楝素能興奮家兔在體和離體腸肌,增加張力和收縮力,故用於驅蟲時無需添加瀉藥,對血象、血壓、呼吸和子宮無明顯影響。
加工、清洗、微浸、濕潤、切絲、幹燥。
苦、寒、毒。
①別錄:“微寒。”
②《日華子本草》:“苦,微毒。”
⑧醫林錄精要:“大苦,大寒。”
功能:清熱燥濕,殺蟲。治療蛔蟲,蟯蟲,風疹和疥瘡。
(1)別錄:“治蛔蟲,益大腸。”
(2)陶弘景:“根:用苦酒擦;煮汁成糊,吃了去蟲。”
③《日華子本草》:“治風熱毒,風疹,疥瘡癤子,小兒高熱,煎浸。”
④滇南本草:“根皮殺小兒尺蠖。”
⑤醫林綱目:“殺營養不良,治壞疽。”
⑥現代實用中醫:“根皮對絳蟲、蛔蟲、蟯蟲有效。”
⑦湖南藥理學:“治凍瘡。”
內服用法用量:煎服,2 ~ 3元(鮮1 ~ 2兩):或丸或散。外用:水煎服或研末外敷。
應避免身體虛弱和脾胃虛寒。
偏方壹治療小兒蛔蟲:樟樹壹棵,用蒼皮去皮,水煎取汁喝,量是多少。這是小毒。(《錢進方》)張耳根的白樹皮,粗糙,重兩磅,切開。壹桶水,煮三升,砂鍋(煮)成糊狀,五更初取壹勺溫酒,以蟲為度。(“單純單方面”)
(2)治小兒蟲痛治不了:印楝白根二兩,白蘿蔔半兩。最後,每次拿壹塊錢,水-壹小杯,煎半杯,放涼,準備好了就拿,加減量,壹直。(《兒童衛生大討論》到達勝三)
③殺蟯蟲:印楝根皮兩元,苦參兩元,蛇床子壹元,皂角五分。* * *是粉末,用蜂蜜做成藥丸。如果大如棗,則納入* * *或* * *。(《藥譜測試》楝樹皮殺蟲丸)
④鉤蟲病的治療:印楝皮(去粗皮)10公斤,水50公斤,煮成10公斤;另外用石榴皮八兩,加水五斤制成二斤,將兩種藥水混合攪拌均勻,成人每次服用壹兩。(湖南藥理學)
⑤成癮性皮疹的治療:墨利亞神女皮質濃煎浴。(《鬥門方》)
⑥疥瘡、風蟲的治療:將印楝根、皂莢(去皮種子)的樹皮分成等份。最後,將豬脂肪混合並塗上塗層。(“奇跡治愈”)
⑦頑固性濕癬的治療:將苦楝根皮洗凈,曬幹燒成灰,混茶、煙後塗於患處,隔天洗去後再敷,如此反復三四次。(福建中醫(二):431959)
⑧瘺管的治療:苦楝白皮22片,鼠肉22片,當歸22片,薤白32片,生地52片,十二月豬脂3升。熬制糊狀物,塗在洞上,使肉生。(《劉的鬼遺》坐肉膏)
(9)治小兒脫發等惡瘡,治疥瘡:將印楝枝樹皮焚燒,用豬膏塗抹。(錢進方)
主治昆蟲牙痛:煎楝樹皮漱口。(湖南藥理學)
⑾治蛇咬傷:楝樹皮兩層,韭菜四片,加米酒半斤,醋四片,燉涼後使用。先將傷口擴大,用藥酒自上而下擦,殘渣外敷,少許藥酒內服。(廣東《中草藥選方》)
印楝皮臨床應用驅蛔蟲,民間使用已久,療效確實。解放後,各地臨床報告病例數以萬計。但在實際操作中,藥用部位的選擇、制備、劑量、給藥方法不壹致,驅蟲效果和毒性反應也大相徑庭。根據壹些臨床報道,總結如下:
①藥用部位和采集季節
楝樹的幹皮和根皮都可以抵抗收縮。通過對方等23種唐代方劑的考察,16種以根皮為主。明代以後的記載多用根皮。根據近幾年的臨床應用結果,根皮的療效比樹皮高1倍;靠近根的樹皮(離地5寸左右)比上面的樹皮好,療效和根皮差不多。冬季或春季發芽前采集的根皮療效最高。另外,苦楝的種類因地而異,壹般認為以四川產的苦楝為最佳。
②制備方法、劑量和給藥方法
壹般煎服也可以制成片劑。苦楝皮的有效成分不溶於水,需用文火長期煎熬,療效確切。有人做了壹個對比試驗,分別用2、4、6兩用文火煎制11小時,其療效高於用8兩用大火煎制4小時。劑量:根據《中國藥典》(1963版)的規定及相關記載,苦楝皮成人劑量為1.5 ~ 3.0元(幹樹皮),但實際劑量相當不理想,高劑量其實對9 ~ 11 g/kg體重的人有用。建議成人用4 ~ 6兩(鮮皮),兒童用3 ~ 6 g/kg體重。每片川楝子片含川楝子晶體0.025g,成人用量為6-8片,2-4歲2片,4-8歲3-4片。印楝素片每片含印楝素25 ~ 50 mg,以5 mg/kg體重的兒童為最佳。或者每2年服用1片(4歲服用2片...14歲7片),16歲以上18片。服用方法:睡前或早上空腹服用,或睡前和第二天早上分別服用。湯藥可以加糖調味,不用瀉藥。提倡服藥前吃壹些油膩食物,以減少藥物對胃黏膜的* * *作用,防止胃腸道反應的發生。
③驅蟲效果
根據用苦楝皮(或苦楝生片)治療的20000余例和用川楝素片治療的5000例左右腸道蛔蟲癥的臨床分析,蛔蟲壹般在服藥後數小時或2-3天內排出,多數在24-48小時內排出。蛔蟲消除率為20.2 ~ 100%,大便陰轉率為5.5 ~ 92.8%。介紹用印楝皮煎劑治療小兒蛔蟲性腸梗阻50例,取得顯著療效。方法25%湯劑200 ml作為儲備,半小時後第二次用300 ~ 500 ml,1小時後第三次用600 ml。這是壹個療程。如果24小時後沒有排出,可以進行第二個療程。嚴重脫水者,可先用補液糾正脫水。口服川楝子片也可治療蟯蟲。劑量為:0歲65438+2片,2-4歲2-3片,5-8歲4片,9-12歲5片,每日2次,可根據情況給予50%硫酸鎂25 ml。此外,用鮮印楝根(不去皮)制成的100%湯劑治療膽道蛔蟲病也有效。12歲以下人群每日1劑量,分三次服用,12歲以上人群每日1劑量,分兩次服用,2-3劑為壹療程。壹般服藥後2 ~ 3小時疼痛減輕,蛔蟲從1大便排出。壹個療程後,癥狀仍較輕者,可在1 ~ 2天後繼續服用另壹個療程。苦楝根皮對驅蟯蟲、絳蟲、鞭蟲也有壹定效果。
④毒性反應
苦楝皮的副作用壹般發生在服藥後1 ~ 6小時,但在驅蟲前。它們通常是頭暈、頭痛、困倦、惡心、腹痛等。高發可達100%,低發不到1%,持續時間多為幾分鐘或1 ~ 3小時,最長。嚴重反應或中毒時,出現呼吸中樞麻痹、類似東莨菪堿中毒的癥狀、內臟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障礙、視力障礙等。可能發生,嚴重者可能導致死亡。“川楝子素240”是從川楝子皮中提取的白色結晶,有蓄積作用,對胃腸道有* * *作用,對肝臟也有損害。為了避免中毒,不宜連續服用。印楝根外層的紫褐色皮被古人指出有毒,但被親近的人試用後並未增加副作用。上述嚴重反應或中毒現象多是由於藥物過量或患者身體的特殊敏感性引起的,在臨床應用中壹定要引起重視。
提醒:楝樹皮,中草藥,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