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侵入腸道引起的慢性特異性感染。腸結核多繼發於肺結核,尤其是開放性肺結核。主要癥狀有腹痛、大便清或秘、右下腹包塊、發熱、盜汗等。根據其病理變化可分為潰瘍型、增生型、潰瘍增生型三種類型。這種疾病過去在中國很常見。雖然解放後發病率有所下降,但近年來有所上升。發病年齡多為青壯年,40歲以下占91.7%;女性多於男性,約為1.85: 1。腸結核屬於中醫痢疾、腹痛、腹瀉的範疇。
病因學和病理學
病位在腸,與脾、腎等臟腑關系密切。這種病的發生是因為正氣不足,再感染“五倍子”。忽視消毒隔離,與肺結核患者同食,或肺結核患者經常吞咽含蟎蟲的痰液,均可使蟎蟲侵入腸道,從而導致脾腎兩虛,氣滯血瘀。
診斷要點
1.中青年患者,原腸外結核,或原發病竈已得到控制,但壹般情況和結核病毒血液癥狀均有加重。
2.臨床表現包括腹痛、便秘或腹瀉等胃腸道癥狀,並伴有發熱、盜汗等全身癥狀。
3.腹部特別是右下腹有腫塊,有或無壓痛,或不明原因的腸梗阻。
4.胃腸鋇餐x線檢查對腸結核的診斷有重要價值。檢查顯示潰瘍性回腸炎癥引起的刺激跡象,或增生性病變引起的充盈缺損和狹窄跡象。
5.實驗室輔助檢查(1)血檢:潰瘍性腸結核患者可有中度貧血,淋巴細胞增多,血沈明顯增高。(2)大便檢查:潰瘍性腸結核患者的糞便多呈糊狀,常規鏡檢可見少量膿細胞和紅細胞。糞便濃縮找結核桿菌,陽性有助於腸結核的診斷,但只有痰檢陰性才有意義。
6.對疑似腸結核而不能確診者進行診斷性治療,可給予抗結核藥物2 ~ 3周,觀察臨床癥狀有無好轉,以確定診斷。
7.當增生性腸結核不能與腸癌或其他多余疾病相鑒別時,應進行剖腹探查以明確診斷。
辯證分類
1.脾腎陽虛癥狀:腹痛隱痛,陣發性加重,大便稀薄,或五更腹瀉,神疲乏力,四肢冰涼,食欲不振,腰酸膝軟,面色蒼白。苔薄舌淡,脈弱無力。
證候分析:脾腎陽虛,溫而無力,寒凝氣滯,不靈則痛,故腹痛呈微弱、陣發性加重;脾虛不能運化水谷,腎虛不能溫補脾陽,則大便稀薄,甚至腹瀉;
陽虛則產生內寒,故見疲乏困倦,畏寒肢冷;脾虛導致食欲不佳;腎虛引起腰酸膝軟;面色蒼白、苔薄、舌淡、脈弱是脾腎陽虛的標誌。
2.瘀血阻滯癥狀:右下腹刺痛,拒絕按壓,腹部有結塊,可能引起便秘。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證候分析:瘀血阻滯在靜脈,不通則痛,所以妳看到右小腹疼痛;瘀血有形,故刺而不按,結塊於腹,推之不動;腸停滯可能引起便秘;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都是血瘀的表現。
3.正能量不足邪實癥狀:乏力、潮熱、盜汗、食欲不振、排便不暢、右下腹刺痛、腹部結塊、推不動。
苔薄舌紅,脈細或細。
證候分析:氣虛導致疲乏倦怠;陰虛導致潮熱盜汗;
脾虛導致食欲不佳,大便溏薄;腸停滯可能引起便秘;瘀血阻滯在靜脈,不動就疼,所以疼在小腹;瘀血有形,故刺而不按,結塊於腹,推之不動;舌紅苔薄,脈細或細,為氣陰兩虛之象。
分型療法
1.脾腎陽虛的治療原則:益氣溫陽,健脾補腎。
處方:附子理中九合申思丸加減。
姜6克附子6克黨參12克白術12克山藥15克扁豆15克補骨脂9克吳茱萸9克肉豆蔻9克百部15克陳皮6克甘草6克。加入青蒿9克,知母12克,有癥狀的鱉甲。如見寒秘結,可加肉蓯蓉9克、肉桂9克、當歸9克、升麻6克溫陽通便。
2.治血瘀:祛瘀散結,氣滯。
處方:少腹逐瘀湯。
當歸9克、川芎9克、赤芍9克、五靈脂9克、蒲黃(炒)9克、枳殼6克、元胡12克、幹姜9克、茴香6克、甘草15克加減癥狀:若腫塊明顯,加貝母、三棱、莪術9克,以軟堅散結;腹部脹氣患者,加檳榔9克,川?種子9克,木香6克,理氣。
3.治療虛邪的原則:益氣養陰,祛瘀祛邪。
處方:龔毅散、龍膽鱉甲散。
黃芪15g黨參12g白術12g茯苓12g鱉甲15g知母9g白芍9g當歸9g秦艽9g青蒿9g地骨皮9g百部15g乳香6g沒藥6g三棱9g莪術9g陳皮6g便秘患者,可加火麻仁9克、何首烏30克,緩解便秘。
中成藥
1.補脾益腸丸每次4.5g,每日2次。
2.固本益腸丸每次4.5g,每日2次。
3.清補丹片每次5片,每日2次。
單方
1.百部20 g冰煎服,1劑量每日。
2.山藥500克,蒸熟後去皮搗成泥,鮮蓮藕500克搗碎攪拌,兩者混合均勻後食用。
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針對盲點、大椎選擇穴位藥膏。三陰交穴,潮熱增加西溪、勞宮穴,盜汗增加陰面、扶余穴,陽虛增加脾俞、腎俞、關元穴。針灸用於陰虛,艾灸用於陽虛。
飲食療法:
(1) 1嫩光雞(烏骨雞更好),加黃芪20g。
西洋參3克,百部10克,冬筍30克,熟火腿3片,文火燉2小時後食用。
(2)將1只鴨子和10g冬蟲夏草放入鴨肚中,加調料蒸2小時,取出食用。
(3) 1活甲魚(約500g),加調料,蒸至熟。
(4)將百合20克、麥冬10克、百部10克煎煮取汁,用粳米10克煮成粥。
合理選用抗結核西藥,保證足夠的劑量和足夠的療程。
如有腸梗阻、急性穿孔、大出血等並發癥,可考慮手術治療。
需要註意的事項
1.註意休養,配合食療和理療,加強服用保健,戒酒,節衣縮食,休息妄想,適應寒溫,以提高療效。
2.要註意補充各種營養素,保證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的充足供應。慢性病和體質虛弱的病人應該吃有營養的食物。控制脂肪的攝入。忌溫、辛、燥飲食,如辣椒、姜、羊肉,忌煙酒。
預後與治療的早晚、治療方案的正確與否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