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壹個偏方——徐皮膚瘙癢方

壹個偏方——徐皮膚瘙癢方

皮膚瘙癢多因風,風不能從內外端流出,或外感感冒,肌表缺失,或氣血不和,風為內生,或內外風纏在壹起。臨床上根據“癢源於風,止癢必先祛風”和“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熄”的原則,內外風消散,瘙癢可退,皮膚自和。

公式:

荊芥10g、防風10g、生地15g、當歸10g、川芎6g、赤芍15g、制首烏30g、蒺藜30g、僵蠶10g、蟬6g。

功效:

養血祛風止癢。

適應癥:

各種急慢性蕁麻疹、皮炎、濕疹等疾病,表現為皮膚瘙癢或風團,或皮疹,或皮膚幹燥皸裂,或脫皮、脫屑,或色素沈著。

用法:

冷水浸泡30分鐘,然後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熬10分鐘,每劑兩次。取汁,混勻,飯後溫服30分鐘左右,每日1劑,7天為1個療程。

解決方案:

本方以當歸飲子加減而成。處方中分散荊芥、防風,散風於表,散風於周身。本草正義說“防風能治百病感冒”,是風藥中的潤燥劑,是祛風的重要藥物。

生地、當歸、川芎、赤芍改變了四物湯養血調經的含義,用於養血潤燥、活血祛風。生地黃、赤芍用於涼血,使全方辛溫,川芎用於行氣、活血、祛風。

制首烏、蒺藜是程兆仁活血祛風的經驗藥對,臨床使用較為有效。制首烏養血潤燥,蒺藜活血祛風,兩藥相得益彰,成就卓著。僵蠶、蟬蛻質淺,朱良春說“兩藥氣味薄,浮升,陽氣亦善,可驅邪氣”。它們的作用是祛風邪氣,控制風疹瘙癢。兩藥合用,可助荊防風邪氣,內外風皆可除。

全方選藥、用藥準確,配伍環環相扣,起到養血補血、祛風止癢的作用。

加法和減法:

若皮膚瘙癢發紅,因熱加重,屬血熱,可加牡丹皮、紫草、旱蓮草涼血。

若血分邪熱,可酌情加入黃芩、黃連、黃柏、水牛角,瀉火解毒;

若皮疹瘙癢、搔抓滲血屬濕熱,可酌情加入苦參、薏苡仁、白鮮皮、徐長卿、地膚子清熱利濕;

若病情持續時間較長,可伴有血瘀或色素沈著,可加桃仁、紅花、丹參、雞血藤散瘀,嚴重者可加烏梢蛇、全蠍、蜈蚣、地龍通絡;

若病情纏綿反復,輕者為表虛,重者可加黃芪、桂枝,以扶正祛邪。

若無汗或汗出不暢,可加麻黃、桂枝、杏仁,以宣肺開合;

若以頭面部或上身為主,可酌情加入白芷、羌活、槁本、蔓荊子。

若以下半身為主,可加牛膝、木瓜,誘導以下藥物。

來源:

徐福剛名中醫

  • 上一篇:打麻將總是輸怎麽辦?
  • 下一篇:42天超級滿月餐食譜教妳如何科學坐月子。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