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陰虛內熱/肝腎陰虛:常見於慢性ITP,出血明顯,皮膚有輕重瘀斑,經常流鼻血,牙齦出血,手足心熱,盜汗,口幹,頭暈,耳鳴,舌紅少苔。治療宜滋陰清熱,涼血寧絡。常用藥物:生地、麥冬、玄參、知母、旱蓮草、山茱萸、枸杞子、赤芍、龜板膠、阿膠,以及上述涼血止血藥。
2、血熱疹:多見於急性或慢性ITP急性發作,起病急,出血癥狀明顯,皮膚紫癜常伴有鼻出血、牙齦出血、血尿、便血、月經量多、發熱、咽部紅、舌苔黃。治療要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常用藥物:犀角/水牛角、生地、赤芍、牡丹皮、紫草、梔子、側柏葉、仙鶴草、地榆、大薊、荷葉,以及金銀花、連翹、黃芩、黃連、板藍根等。如果感染,可能會添加。
3.氣血不足/脾腎兩虛:起病緩慢,病程長,乏力明顯,皮膚瘀斑暗沈,散在出血,多在體下(下肢皮膚出血,月經不調),頭暈氣短,腰膝酸軟,面色晦暗,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白胖。治療宜益氣養血,健脾補腎。常用藥物: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白術、茯苓、何首烏、黃精、熟地、當歸、白芍、女貞子、龍眼肉、阿膠、山茱萸、補骨脂、淫羊藿、巴戟天等。
4.陰陽兩虛:多為陰虛、陽虛上述癥狀體征的慢性病患者,治療宜陰陽兩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