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之擊》,豆瓣9.1。
2018年,在費德勒vs納達爾的溫網男單決賽10周年之際,紀錄片將人們帶回觀看這場被譽為“網球史上最偉大的比賽”的比賽。
這是什麽遊戲?
4小時48分鐘後,兩場大雨被迫暫停,打了5盤,其中3盤進入決勝局。比賽過程跌宕起伏,比分咬得很緊,壹次次來到賽點,壹次次回到起點。直到決勝局9:7才分出勝負。
這是壹場技巧、體力、意誌力的綜合比拼。
紀錄片不僅僅是關於比賽的,更是以壹個時間線告訴我們,費德勒和納達爾這兩位仍處於巔峰狀態的網球選手,並不是天生的奇才,他們的成功絕非巧合。
01
先說費德勒。
他溫文爾雅,紳士風度,愛笑,彬彬有禮,舉止優雅,甚至在紀錄片中開玩笑說“他的頭發壹根都不松”。
但妳可能想不到,費德勒小時候脾氣不好。
他從小就有非常高的自我要求。當他看到自己的動作不符合他的預期時,他會很惱火。他忍不住摔球拍,大喊大叫,破口大罵。即使臺下壹片嘩然,噓聲四起,他依然我行我素。
連他的父母都很失望。
起初費德勒不同意。當他16歲成為職業選手,開始打巡回賽的時候,仍然無法改掉輕易打球拍的壞習慣。隨著直播和報道,這種行為被無數人恥笑,進而導致他在訓練中無法高度集中註意力。
後來他漸漸發現,就像教練說的,“如果妳在比賽中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負面情緒會帶妳越走越遠。”
痛定思痛,費德勒決心做出改變。
專註打好每壹個球;
開始接受不完美的發揮,消化,承受痛苦;
克制自己,屏蔽那些不必要的噪音和失意的心態。
在頂級比賽中,任何情緒都會影響表現。費德勒意識到比賽需要很多臨時的決定,所以妳要學會如何面對失誤和失敗的痛苦。
不得不說,厲害的人都是自虐狂。
壹個人取得了什麽成就,和他願意做多少讓他不舒服的事成正比。費德勒雖然有天賦,但如果放任自己的情緒,充其量只會是壹個優秀的職業網球運動員。
他的好轉來自於他拒絕壹次又壹次的低頭。
脾氣不好,就得咬著牙收斂;輸了比賽,壹直很自信的他開始反思對手的方式是不是更好。“雖然我自己也不喜歡,為什麽不試試呢?”
在與自己的鬥爭中,他完成了從壹個普通高手到頂級高手的進化。
02
再看納達爾。
2008年,22歲的她在溫網兩次輸給費德勒。費德勒已經是五屆溫布爾登冠軍了。
比賽開始前並不被看好,納達爾在發布會上也頗有佛性。
記者:費德勒說他知道如何與妳競爭。他知道該做什麽。妳知道如何在草地上打敗費德勒嗎?
納達爾:我不知道……
“如果他贏了我,祝賀他,就像以前每年壹樣。”
然而那壹年,納達爾第1次獲得溫網冠軍,第1次獲得奧運會男單金牌,第1次獲得世界第壹。
這樣壹個神奇的少年,妳在紀錄片裏會明白,其實每壹分拿下都是極其不易的。采訪中,他仿佛是個佛教徒,用行動告訴大家,那句話不只是隨口說說:
“我只是付出了壹切。”
他是壹個具有非凡意誌的戰士。
在賽場上不知疲倦地奔跑。與費德勒的優雅不同,納達爾後來在描述對方的風格時說:費德勒的球總是那麽精準,但我經常很尷尬。只要他輕輕壹煽,我就得拼命跑。
他為每壹個球都盡了最大努力。
年僅22歲的納達爾內心並不平靜。在輸掉兩個賽點和第四局的“搶七”後,他不禁失望地搖了搖頭。連教練都說他覺得納達爾快輸了,心理估計很郁悶,想著休息的時候怎麽激勵他。
但納達爾當時對教練說的話讓人落淚:
1,我已經準備好迎接挑戰,打敗對手了。
費德勒可能會贏,但我不會輸。
他只關心如何打他的下壹個球。在幾次扭轉不利局面後,他將比賽帶入決勝局,將搏擊提升到壹個新的高度。
解說員說,他從未見過兩個人達到這樣的程度。
他在自己強大的時候盡力讓自己強大,在逆境中不放棄尋找轉機,最終為自己贏得了勝利和尊重。
03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牛逼的人。
壹個是天賦異稟,壹個是拼命進化。
人總是喜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或者毫不費力就碾壓眾生的故事。其實大部分成功人士都屬於“拼命進化型”。
即使條件壹般,也能通過不斷的實踐,不斷的犯錯,不斷的試錯,不斷的反思,磨礪自己的核心優勢,脫穎而出。
即使費德勒是公認的天才,他的教練說訓練是難以想象的。“這就像芭蕾舞。看起來毫不費力,其實都很辛苦。”
成功的人沒有補救的辦法。
在看紀錄片的時候,我壹直在思考,怎樣的訓練才能讓球員準確控制每次揮桿的力度和角度,讓球落在壹個比較棘手的位置。同時也可以預測對方接下來的軌跡,提前做好準備。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肌肉記憶”。
同壹個動作重復無數次,無數次枯燥的針對性訓練,會形成人體肌肉的條件反射,準確記住預期用力。
努力工作,不斷學習,堅持不懈...這些看似老生常談的話,卻是成功的黃金法則。
另壹部紀錄片《走進比爾:解碼比爾·蓋茨》也有類似情節。
有人問比爾·蓋茨,公測花費很大,小兒麻痹癥還沒有根部雕出的,核反應堆合作已經停止。恐怕妳解決不了很多問題。妳會氣餒嗎?
比爾的回答總是:更加努力。
沒有激動人心的反擊,每天都要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
很多人認為,成功的案例都是不可復制的毒雞湯。其實妳仔細看,會發現有很多可以復制的部分。
即使做不到10,只要肯學肯做,從1進化到3、5還是有可能的。
畢竟真正有效的路徑往往是非常簡單的方法。
04
回頭看看這部紀錄片的片名,《天才之擊》。
天才在哪裏?
2008年的“芬娜決定”被公認為網球史上最精彩的比賽之壹。在球場外,我認為他們真的很了不起。
費德勒和納達爾都只是普通人。
他們情緒低落,為了保持心理平衡,他們的負面情緒被強大的自制力默默掩蓋。
他們輸了,但他們知道如何在輸了之後立刻爬起來,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和動力。
他們想變得更好,但他們也知道,變得更好不僅僅是為了贏,而是壹個不斷自我墮落的美好過程。
10年後,費德勒和納達爾的故事還在繼續,壹波三折,充滿希望,就像我們壹樣。
不要停止探索自己,妳總是比妳想象的更有可能。
展望未來。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