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病名。參見方繼生。宋代以前有腸瀉、紅白熱、熱益、痢疾、瘴(或“痢”)、滯等名稱。《醫理》卷三:“泄瀉為濕熱,或因食濕熱或感濕熱之氣,積於胃腸,為邪阻,脾胃功能失常,故飲食愈益停滯,化為濁,粘住胃腸,運行之機益於弊,氣滯為火,與濕熱之氣混而成邪,攻傷,...後人明確指出,痢疾多因飲食不潔,感受疫毒之氣,引起腸郁,傳導異常,故應根據虛實分別治療。但痢疾引起的紅、白、粘凍,《醫理·理門》說:“紅血受傷,屬小腸;白者傷於氣,屬大腸。”“伊名·張之”:“濕熱蘊結,血燥則紅,氣燥則白。“臨床上宜以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積化滯為法。邪實氣虛者,除邪扶正外,還應活血理氣。這個所謂“活血會化膿自愈,理氣會自消”,虛證要益氣、溫陽、澀精。痢疾可以分為很多種。根據病因和癥狀的不同(包括癥狀的輕重和病程及痢疾的顏色),大致有暑痢、濕熱痢、風痢、疫痢、氣痢、毒痢、熱痢、寒痢、口痢、慢性痢、息痢、怪痢、赤痢、白痢、赤痢、五色痢。
細菌性痢疾是壹種常見病,壹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夏秋季發病率較高。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可以感染,兒童發病率高於成人,尤其是1-4歲的兒童。在環境衛生差,衛生習慣不好的情況下,很容易受歡迎。我國細菌性痢疾的發病率也很高。細菌性痢疾早期治療有效;發病後3-4天,療效差。如果治療不徹底或不恰當,很容易轉為慢性痢疾,難以治愈。毒痢疾嚴重,死亡率高。
1病因
痢疾誌賀氏菌屬於誌賀氏菌屬,革蘭氏染色陰性。根據細菌抗原的不同,可分為四組:誌賀氏菌屬、弗氏菌屬、疏螺旋體屬和宋內氏菌屬。該屬在外界環境中生存能力較強,其中宋內桿菌屬最強,誌賀氏菌屬最弱。在太陽下曬半小時可致死,60℃10分鐘可致死,100℃立即致死。壹般消毒劑如來蘇兒、漂白粉、新潔爾滅、過氧乙酸等均可使其失活。
2流行病學
痢疾壹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夏秋季發病率高。痢疾患者和帶菌者是傳染源,而輕度、慢性痢疾和健康帶菌者容易被忽視。主要傳播途徑為糞便和口腔感染,衛生習慣差的兒童易患此病。兒童慢性細菌性痢疾具有潛伏性、非典型性和持久性,不易被發現,因此容易在兒童中流行。人的免疫力在被感染後並不是持久的,可以復發。寒冷、疲勞、飲食不當、營養缺乏、腸道菌群失調等因素均可降低對本病的抵抗力。
3發病機制
本病的主要病變是結腸或回腸末端的化膿性炎癥,因為痢疾誌賀氏菌產生的內源性和外源性毒素使腸粘膜受損,病變部位多核細胞浸潤,形成膿腫或潰瘍。病變局部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脹。中毒性菌痢的主要病理改變是全身動脈壁通透性增加,使血管壁周圍組織水腫嚴重,內臟器官(如腦、肝、腎、腎上腺)水腫。
4臨床表現
細菌性痢疾的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急性腹瀉、膿血便、全身中毒。嬰兒對感染反應不強烈,發病緩慢。剛開始大便多為消化不良樣的稀便,病程易遷延。3歲以上兒童起病急,以發熱、腹瀉、腹痛為主要癥狀,可出現驚厥、嘔吐。感染誌賀氏菌或弗氏病的人更嚴重,易發生中毒性痢疾,多見於3-7歲兒童。人工餵養的嬰兒身體虛弱,容易出現並發癥。
菌痢按病程可分為急性、遷延性和慢性菌痢,其臨床表現如下:
(1)急性細菌性痢疾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四種類型,即普通型、輕癥型、重癥型和中毒型。
①普通型:急性起病,體溫39℃ -40℃,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大便10-壹天20次。起初是稀便或水樣腹瀉,隨後便呈膿性,左下腹壓痛伴腸鳴音亢進,急後明顯。如果治療及時,幾天之內就能痊愈。
②輕度:與常見的全身毒血癥狀和腸道癥狀相比,急性腹瀉、重度腹瀉等癥狀不明顯,容易誤診為腸炎或結腸炎。
③重癥型:高熱、嘔吐、腹痛、急性腹瀉,癥狀嚴重者有膿血便,壹天可達數十次,嚴重者有脫水、酸中毒癥狀。
④中毒型:此型多見於3-7歲兒童。起病急,體溫迅速上升至40℃ 0-41℃,並伴有頭痛、寒戰、驚厥或循環障礙等癥狀。這種疾病往往沒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胃腸道癥狀不嚴重,多發生在抽搐後6-12小時。中毒型主要表現為休克型伴外周循環衰竭;腦水腫、顱內壓增高的腦型,以混合呼吸循環衰竭為主。
A.休克型:早期,孩子面色蒼白,嘴角青紫,四肢冰涼,腳趾甲蒼白,心率加快,呼吸加快。隨著病情的發展,面色轉灰,指指甲、嘴唇、皮膚發紺,心率每分鐘160次以上,心音暗沈,脈搏微弱,意識不清。晚期伴心力衰竭、休克肺、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
B.腦型:多見於學齡前兒童,相對少見於嬰幼兒和學齡兒童。孩子壹開始意識清醒,突然抽搐,四肢抽搐,眼睛翻過來。嚴重者反復出現。起初每次驚厥後意識仍清晰,之後逐漸變得呆滯、煩躁或嗜睡,直至昏迷。孩子的臉色是灰色的,體溫越高,臉色越灰,神經癥狀越嚴重。腦水腫和腦病會引起呼吸衰竭,所以治療比較困難。所以,如果孩子臉色灰白,心率比較慢,反復抽搐,都是顱內壓增高的跡象,要積極處理,防止呼吸衰竭。
菌痢有腦水腫時,眼底變化不明顯,不能用來判斷是否有腦水腫。
C.混合型:腦型和休克型表現並存,病情較重。
(2)遷延性菌痢病程在2周至2個月之間,是急性菌痢持續存在的原因。患者常無高熱、腹痛或中毒癥狀,僅表現為腹部不適、食欲差、排便頻繁,有時膿性大便和粘液交替出現。大便培養陽性率低於急性期。
(3)慢性細菌性痢疾病程超過2個月。由於急性期治療不及時,或由於體質虛弱、營養不良、佝僂病、寄生蟲、貧血等並發癥。,也可能是耐藥菌株引起的。除了腹瀉,其他癥狀都不典型。病程長可能導致消瘦、乏力和輕度貧血。
5檢查
急性患者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總數增加,可有核向左移位,慢性患者可有貧血。典型患者大便鏡檢可見大量膿細胞、紅細胞和吞噬細胞,非典型患者僅見少量白細胞。選擇膿血便容易得到陽性結果。x線和乙狀結腸鏡可用於慢性細菌性痢疾的檢查和鑒別診斷。
6診斷和鑒別診斷
在流行季節,有痢疾接觸史或飲食不潔,出現發熱、粘液膿血便等癥狀,應考慮急性腹瀉。夏秋季節,突然高熱、抽搐、面色蒼白、四肢發冷、脈搏加快者,應考慮中毒性菌痢。該病有嘔吐和腹痛癥狀,但如果患者有劇烈嘔吐和持續劇烈腹痛,應先排除其他腸內和腸外疾病,以防誤診。應註意與下列疾病相區別:
①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多發生於2歲以下兒童,5-8個月發病率較高。糞便中可能有粘液,有魚腥味,稀稀的像蛋花湯,大便多,容易引起脫水和酸中毒。鏡檢可有白細胞和膿細胞,糞便細菌培養可作出診斷。
②沙門氏菌腸炎常發生於家庭或群體,嘔吐較為常見。大便粘液多於膿,常呈綠色果凍狀。很少出現急性腹瀉,通過糞便細菌培養可以做出診斷。
③病毒性腹瀉多見於2歲以下兒童。急性起病,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水樣便或蛋花湯,少量粘液,無腥臭味。糞便細菌培養陰性,免疫電鏡、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病毒分離等有助於疾病的診斷。
④阿米巴痢疾多見於華南地區,尤其是大齡兒童。起病較慢,大便次數較多,但不急後重。大便有血和粘液,像紫色的果醬。新鮮的糞便粘液可以通過顯微鏡檢查找到。
⑥出血性腸炎急性發作,出現腹痛、腹脹、嘔吐等癥狀。大便帶血水樣,後期常出現休克。糞便培養陰性,X線檢查有助於疾病的診斷。
⑥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流行季節與中毒性痢疾相同。中毒性痢疾缺乏腸道癥狀時,兩者相似。腦脊液檢查有助於日本腦炎的診斷。通過溫鹽水灌腸和客觀檢查或培養可明確中毒性痢疾的診斷。
⑦霍亂和副霍亂在流行季節來自疫區,有食用水產品史,急性嘔吐腹瀉,水量大,呈淘米水樣。糞便細菌培養有助於診斷。
⑧腸結核可出現膿性血便,類似細菌性痢疾,但起病較慢,有結核病史,午後低熱盜汗,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糞便培養有助於診斷。
7治療
(1)常見急性痢疾的治療
①常規治療:患兒應臥床休息,隔離並采取消毒措施。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為主,有嘔吐、腹脹的患兒可短時間禁食。
②抗生素治療:可口服氟呱酸、慶大黴素、黃連素、復方磺胺甲惡唑。療程為7-10天。
③吸附療法:可給予思密達,思密達對細菌和毒素有很強的吸附作用,能抑制細菌的生長,還能與粘蛋白結合並相互作用,加強腸黏膜屏障。
④微生態療法:可使用含雙歧桿菌的制劑。通過與腸道貓膜上皮細胞結合,起到保護作用,抑制細菌入侵,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
⑥補液療法:根據脫水情況確定補液的方法和量。
(2)慢性痢疾的治療
①抗生素治療的常用藥物和劑量與急性菌痢相同,但療程較長。可采用間歇療法,用藥7-10天,休息4天,再治療4天,休息4天,重復4天,總療程3-4周。也可用黃連素或大蒜合劑灌腸治療。但需要註意的是,長期使用抗生素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大便培養轉陰,膿血消失,就要改用中藥,維生素,微生態制劑,思密達。
②飲食治療:除抗菌治療外,還應註意改善慢性菌痢患者的營養狀況。
(3)治療中毒性痢疾
①改善微循環:阿托品類藥物可用於解除血管痙攣,預防休克。用多巴胺、酚妥拉明、異丙腎上腺素等擴張血管。氯丙嗪這種冬眠藥物,通過抑制血管壁上的受體,擴張微血管,改善微循環,具有鎮靜、降低基礎代謝的作用。使用糖皮質激素和氫化可的松緩解炎癥、腦水腫和中毒癥狀。
(2)擴容糾酸:按照輸液速度先快後慢的原則,先鹽後糖,尿中補鉀。
③呼吸衰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使用呼吸興奮劑,對危重者給予氣管插管或人工呼吸。
④減輕腦水腫:腦型病例應及時使用脫水劑甘露醇,並加用地塞米松靜脈註射或快速靜脈滴註。
⑤控制感染:及時做藥敏試驗,合理使用抗生素。在藥敏結果出來之前,壹般首選靜脈註射沃羅酮類藥物,如環丙沙星,但此類藥物可能會影響幼兒的骨骼發育,療程不宜過長,壹般為5-7天。頭孢哌酮和頭孢噻肟等頭孢菌素也常用於控制感染。
⑥降溫:可用雷必林、撲熱息痛、萘普生降溫,或冷鹽水灌腸或物理降溫。
痢疾誌賀菌的耐藥性
痢疾誌賀菌細胞質中的耐藥因子(R因子)可使其產生破壞抗菌藥物的酶系統,產生耐藥性。r因子可以在不同菌株之間傳播,甚至在不同菌群之間傳播,造成耐藥性的傳播,從而出現更多的耐藥菌株。
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甚至濫用,痢疾誌賀菌的耐藥性逐年增加,部分敏感菌株也成為耐藥菌株,對常用抗生素(復方甲噁唑、氯黴素、吡哌酸、氨芐西林、諾氟沙星)產生不同程度的耐藥性,給治療帶來困難。
痢疾的中醫研究概述
中醫認為本病多由外濕熱毒氣、內傷飲食寒涼、脾胃臟腑受損所致,屬於“腸梗阻、痢疾”範疇。“蘇文?太陰陽明學說說:“飲食不好,時不時就過得好.....而且妳會拉肚子很久。“《證治補》指出:“若腸開,則謂濕熱蘊結於腸,即痢疾也有之,故說痢疾為濕、熱、食積所致”。在治療上,應采取辨證論治的方法。”《經越全書》雲:“治痢,以觀虛實,辨寒熱為最重,與此瀉關系最大。如果四者不明,很容易殺人。“所以寒熱虛實是本病的第壹辨證,臨床癥狀要根據腹痛、尿急、腹瀉等進行辨證,並結合舌脈,通常可分為6型。每種類型的辨證要點和治療原則如下。
(1)濕熱型
腹痛、痢下紅白膿血、苔黃膩、脈滑是辨證要點。病機為濕熱之邪侵入腸胃,氣血阻滯,不動則痛,故腹痛為內急後重;濕熱郁結於大腸,經絡受損,故腹瀉紅、白、膿;苔黃膩,脈滑,為濕熱之象。治療宜清熱利濕,理氣活血。可加減白芍、金銀花各15g,當歸、大黃、黃芩、黃連各9g,檳榔、木香、桂枝、甘草各5g。血熱痰阻加地榆、桃仁、牡丹皮。
(2)寒濕型
此證要點為腹痛,喜溫,腹瀉多白少紅或純白凍結。病機為寒濕之邪侵入胃腸,氣血凝滯,腑氣不利,故腹痛滿,內急後重;是寒邪所致,所以喜歡溫暖;寒濕之邪幹擾大腸,經絡受損時,泄瀉白赤或白凍;舌淡、苔白膩、脈緩是寒濕的標誌。治療原則應為溫寒濕,行氣活血。加減淩薇湯燦:蒼術、厚樸、陳皮、茯苓、當歸各65438±00g,桂枝、炮姜、木香、枳實各3g。如果天氣很冷,增加幹姜的用量。
(3)流行病毒類型
辨證要點為發病突然,腹痛,熱重或劇烈,煩躁不安,舌紅,苔黃幹,脈滑。病機是疫毒之邪,對人傷害最快,所以起病突然,疫毒灼傷腸道,消耗氣血,經絡受損,所以腹瀉鮮紫。疫毒之氣多於濕熱之邪,故急後腹痛更重;毒盛於胃,助熱傷津液,故性強而熱渴;舌質紅赤,苔黃燥,脈滑,是疫毒上火的標誌。治療方法應該是清熱涼血解毒。白頭翁湯:白頭翁、金銀花、白芍各3鮑魚,秦皮、地榆各15g,黃連3g,黃柏6g。頭暈抽搐者加犀牛角、羚羊角。這種類型需要配合西醫對癥治療才能緩解燃眉之急。
(4)陰虛型
這種病見於慢性痢疾和體液損傷的患者。辨證要點為痢疾下粘膿帶血,虛坐不責,舌紅少苔。病機為邪結腸間,陰血不足,故痢下膿血稠;營陰不足,故空坐怪;舌紅少苔,脈細數是陰血虛的癥狀。治療宜滋陰清熱,活血止痛。黃連阿膠湯加減及泊丹:黃連、烏梅各6g,黃芩、阿膠、當歸各10g,白芍、地榆炭各15g。如果腹瀉過度,妳應該坐在虛空中責備,並添加赤石脂,魚雨梁和人參。
(5)虛寒型
這種綜合征的要點是瘦或白凍性腹瀉,缺糧,乏力,腰酸肢冷或滑脫。病機為脾虛挾寒,寒濕滯留腸內,故泄瀉稀白有冰凍;脾胃虛弱,所以少食易累,四肢不溫;久而腎,腎陽虛衰,門不固,故腰酸怕冷,忍不住滑;舌淡苔白,脈沈細,都是虛寒之象。治療原則應為溫補脾腎,固澀固本。桃花湯合真人養臟湯:赤石脂15g,玉梁、白芍,附子、幹姜3g,白術10g,訶子6g。如果長期痢疾、脫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
(6)息痢型
大多數患有這種疾病的病人都有痢疾史。發病即停,常年不愈,是辨證的重點。病機為久瀉,正能量不足邪愛,寒熱交雜,胃腸傳導失和,故纏綿難愈,時停時續;濕熱纏綿,病根未除,故為外邪或飲食不當所致。引起腹痛,大便粘稠或紅色,苔不膩。脈象多濕熱,正氣虛弱。治療原則應該是溫中清腸,理氣解郁。李連湯:人參、白術、木香各10克,幹姜、枳實、甘草各5克,黃連6克。此外,針灸也可以用於治療。根據病情常選用曲池、合谷、足三裏、上下巨虛、神闕、下灣、舒天、大腸俞、脾俞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