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邪襲表,邪熱積聚。
癥狀為起病突然,上下肢腹部、臀部有小紅點,經常瘙癢,繼之以紫斑、腹痛或關節痛,小便赤,舌淡或略紅,苔白或薄黃,脈滑有力。治療要祛風邪氣,清營涼血。
處方為大連銀翹清營湯:浮萍、柴胡、蟬蛻、水牛角、金銀花、竹葉青、鮮茅根、連翹、紫草、牡丹皮、生地、大薊。若瘙癢劇烈,加入防風、黃芩;腹痛劇烈者,應加白芍、甘草;尿血重,加地榆。
(2)上火、血熱。
癥狀為反復、持續性紫癜,上下肢遠端密集分布,腹部、臀部較少,此起彼伏,小便突然,或尿色暗紅,舌紅或稍暗,脈滑。
治療應以清熱解毒、涼血祛斑為主,輔以利尿。清營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方:
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連翹、丹參、鮮白茅根、敗醬草、小薊、車前子、地榆。如果皮膚發癢,加入白鮮皮、黃芩和防風;對於嚴重的血尿,加入蒲黃炭、小薊、三七。
(3)熱灼津液和瘀血內阻所致
癥狀是皮膚紫癜,分批出現,顏色深紫色,壹個接壹個。上下肢稠密,眼白有紫血絡,眼瞼發黑,夜間腹痛較重,口幹,但想漱口,又不想吞咽,便血,尿血。舌質暗紅,舌下絡脈紫暗,舌苔薄黃,脈澀或數弦。治療應以滋陰涼血、活血化瘀為主,輔以解毒。處方為犀角地黃湯、桃紅四物湯:水牛角、生地黃、牡丹皮、赤芍、桃仁、紅花、阿膠、玄參、當歸、川芎、蒲公英、連翹、小薊、白茅根。加熱稱取,加入石膏和知母;蕁麻疹加防風、黃芩;陰虛重者,加龜板、鱉甲。
(4)腎陰不足,陰虛火旺。
癥狀為皮膚出現紫斑,紅色或紫紅色,以下肢少腹為主,食欲不振,頭暈目眩,腰膝酸軟,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數。
治療宜滋陰補腎,清熱涼血。白質地黃丸、茜根散的配方為:知母、黃柏、生地、山茱萸、牡丹皮、茜草、側柏葉、黃芩、阿膠、甘草。陰虛嚴重者,加龜板、鱉甲、墨旱蓮、女貞子;血熱者加紫草、赤芍;血尿嚴重者加地榆、白茅根、仙鶴草。
(5)脾氣虛弱,氣不攝血。
癥狀有上下肢皮膚散在紫斑,色斑暗沈,起伏不定,乏力加重,心慌氣短,尿血紅,頭暈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弱。治療要健脾養血,益氣補血。方劑歸脾湯、黃芪建中湯:
人參、白術、黃芪、當歸、酸棗仁、遠誌、炙甘草、桂枝、白芍、地榆和大棗。如果尿血重,加入仙鶴草和槐花;氣虛重,重用人參黃芪。
(6)陽虛失運,水濕停滯。
癥見紫斑消退,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周身浮腫,腰膝酸軟,四肢畏寒,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舌淡,苔薄白,脈緩弱。治療宜溫陽健脾,化氣為水。真武湯合補中益氣湯加減:附子、黨參、黃芪、白術、茯苓、山藥、大腹皮、陳皮、當歸、幹姜。尿蛋白多,加入菟絲子、山茱萸、桑螵蛸、金櫻子;如果血清蛋白低,加紫河車和鹿角膠。
(7)脾腎陽虛,濁邪升降。
紫癜癥狀已消退,但面色晦暗,無精打采,昏昏欲睡,氣短懶言,腹脹悶,納差,四肢冰涼,腰膝酸軟,惡心嘔吐,皮膚幹癢,水腫,腹瀉或大便不爽,小便短赤或尿閉,舌淡胖,苔白,脈沈細。
治療宜溫陽散寒,通腑泄濁。真武湯合大黃、附子、細辛湯加減:附子、幹姜、白芍、白術、黃芪、大黃、茯苓、杜仲、牛膝、半夏。
如果大便次數多,應改用大黃;非常水腫,加桂枝、豬苓;戴娜,加入雞內金和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