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前期如果月經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是16到17的壹個潮波,就說是經前期。中醫常稱之為“經前”、“經前”、“經前”。其發病機制常因脾氣虛弱,固攝無力;或者腎氣不固;或者肝郁血熱;還是陰虛逼血旺。選擇了《潔陰梁雪湯》等兩首歌曲。
1.秦致飲前藥由黃芩、梔子各65438±00克,大黃、升麻各65438±0克,麥冬、白芍各65438±02克,茯苓65438±05克,澤瀉9克組成。
治療方法是煎服。月經後第五天開始服藥,加7 ~ 15劑量。如果服藥期間出現月經來潮,應停止服藥。月經幹凈後第五天繼續吃藥。可連續服用3個月經周期。服藥期間,必須避免刺激性食物。
功效主要用於清熱瀉火,調血固經。適應癥:經前期。
臨床應用:本組116患者。月經周期比正常周期早1周以上,或伴有月經量多、色紫、質稠;或者量多或少,顏色紫紅色,有血塊;或量少,色紅,質黏,或伴有大量白帶,色黃,腥臭。其中未婚42人,已婚64人。年齡最大的46歲,最小的13歲。病程最短半年,最長19年。25例服前飲後治愈(服7劑後月經周期和量轉正常,1年內無復發);顯效77例(服用1 ~ 3個月經周期,月經周期轉為正常,3個月內無復發);4例無效。其中有效102例,占96.2%;無效4例,占3.8%。治療後隨訪時間6個月至1年。
經驗表明,本病的主要病機為血熱或氣虛導致沖任不穩。在臨床上,血熱是比較常見的。方中黃芩、梔子、大黃、澤瀉清熱瀉火,使熱量從大便中流出。麥冬白芍養陰柔肝,熱消陰不傷。升麻,茯苓,壯陽健脾,取下法原則。全方重在清熱瀉火,清熱除血以自安,平血以自固,固經以自調。本方性涼潤燥,氣虛型經前不適於任何人。本方對上環引起的經前期也有很好的療效。
藥方出自馬菊花。仙茜飲治療經前期綜合征106例療效觀察。浙江中醫雜誌,1988,(7): 304.2。滋陰梁雪湯組成①基礎方:生地黃、玄參、赤芍、失笑散(包)各65438±02g,牡丹皮9g。
②加減變化:因陰虛,加麥冬、北沙參;結合氣虛,加入黨參、升麻炭和仙鶴草;結合血瘀,加茜草炭等。氣滯,香炭;虛寒者,加炮制姜炭、艾草炭、廚土;並實火,加黃炭,炒槐花;月經量過多者,加三七(吞服)。
⑧鞏固治療:月經血清期間:對於陰虛血熱者,服用六味地黃丸、二至丸;部分氣虛,服用歸脾丸、二至丸;偏腎陽虛,服用金匱腎氣丸、二至丸。經前期:壹般來說,提前1周,仍用上述基礎方劑治療癥狀。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在此期間,治療重在治本,以求恢復。
治療方法為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服用。建議患者註意飲食,避免過於辛辣、溫熱的食物,如桂圓、辣椒、酒精等,以免影響藥物療效。
主治:滋陰涼血,活血化瘀。適應癥:月經過多、經前及月經延長。
本組60例臨床應用,治愈51例(子宮出血19例,經前期12例,月經過多12例,經期延長9例)。顯效8例(子宮出血6例,月經過多2例);1例無效(婦科復查發現右側卵巢囊腫,改手術)。
臨床經驗表明,上述四種血液病雖有不同,但沖任失調、氣盛的病機是相同的。所以待遇上沒有區別。原則上“急則治標”,宜涼血,寒則降火,以使血平。但是,如果妳太冷,血液凝固很容易成為劣勢,所以別忘了抽血。“緩則治本”,養陰適宜,陰足,血證可復。滋陰涼血,補虛瀉實,標本兼治,滋陰補血。繼續切,謹防辛辣、溫燥之品就這樣,四血證“異病同治”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方子來源周誌東。滋陰涼血藥主要用於治療婦科常見的四種血證60例。上海中醫雜誌,1987,(4): 17。(2)月經後期當月經周期推遲7天以上,甚至40-50天時,稱為“月經後期”。中醫文獻又稱為“月經後期”、“月經後移”、“月經後期”。常與氣血兩虛、陰陽兩虛、氣滯血瘀、痰阻等有關。本文介紹1加減溫經湯,以供參考。
1.加味溫經湯由當歸、麥冬、黨參65438±05g,白芍、川芎、姜半夏、牡丹皮、阿膠(化)65438±02g,桂枝、吳茱萸65438±00g,炙甘草6 g,生姜、紅糖6g組成。
加減變化:經行腹痛者,蘇木10g,制沒藥10g,益母草15g;對於噯氣、腹脹、乳脹,加青皮10克、橘葉10克、全瓜蔞15克;對於腰痛患者,杜仲。和續斷各65438±05g;白帶過多者,加白扁豆、車前子15g,龍骨、牡蠣10g。
治療方法是月經後2周左右連續服用3 ~ 4劑,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要用於暖宮散寒,理氣活血,養血調經。適應癥:月經後期。
本組臨床應用:40例,10例,已婚30例;最小的。16歲,年齡最大的58歲;月經周期最短8天,最長90天。治療後,治愈28例,顯效7例,無效3例(2例未堅持治療)。32例服藥2個周期後痊愈,6例服藥3 ~ 4個月經周期後痊愈。最小劑量為6,最大劑量為15。
經驗表明,本病多由血寒、血虛、血瘀、氣滯所致。多數患者有腹痛、不孕等癥狀,故本方有效。吃藥的時間取決於月經周期和生物鐘。壹般在月經後兩周左右服藥,每日1劑,連服3 ~ 4劑,效果最佳。
方劑來源:李德新等用溫經湯治療月經後期40例。河南中醫,1988,(6): 24。(3)如果月經不調,不是周期性來的,有時提前、延遲7天以上,稱為“月經不調”。中醫文獻也稱“經前或經後”、“經後”。多與腎氣不足、肝郁脾虛等因素有關。有1個治療該綜合征的經驗方。
1.韓良止崩湯的藥物由黃芩、白芍、烏賊骨各65438±00克,生地、旱蓮草、白茅根各65438±05克,牡丹皮、於雪、茜草各6克組成。
治療中,黃芩、白芍、烏賊骨除鮮品外,宜輕炒(幹品也可)。茜草根、血渣、牡丹皮炒。將草藥浸泡在水中30分鐘,然後在火上煮兩次。每日服用1劑量,分三次服用。病情嚴重者可每日服用兩劑。
功效主要用於清熱、涼血、止血。適用於月經不調,或月經失調,或經行不止,或出血,或淋漓不盡。
臨床應用此方為湖北名醫李培生止崩經驗方。在臨床上相當有效。例如,30歲的無名氏大量出血,全身都是斑點,鼻出血,發燒,心煩意亂,口幹舌燥,脈搏加快,舌紅。服用3劑以上,經血逐漸停止,服用6劑,癥狀全部消除,後來出現。
經驗表明,此方對陽虛血熱患者臨床使用確實可靠。其適應癥狀為血少、心煩口幹、夜眠不安、舌紅苔黃。生地黃白芍涼血滋陰滋補湯;黃芩、墨旱蓮、牡丹皮、白茅根水洗留溫涼血止血;血瘀後,烏賊骨和茜草炒黑止血有化瘀和血的作用。血熱發熱可加青蒿、白薇。腹痛可微加砂仁、香附,以解郁行氣;久病後可加阿膠10 ~ 15g,加強滋陰止血的功效。
該藥方出自李培生名醫的驗方——韓良止崩湯。中醫雜誌,1988,(6): 48.2。兩地調經湯的藥物組成為生地黃15g,地骨皮、玄參各12g,牡丹皮、白芍、黃柏、麥冬、阿膠(溶化)、玄參。
加減變化:蒲黃10g,丹參12g;血熱血瘀者加用;去墨旱蓮,加入益母草10g;對於血熱較低者;心火過盛者炒棗仁10g。
治療方法:煎服內服,每日1劑,分兩次溫服。
功效主要用於清熱養陰,涼血固經,止漏。主治:子宮血熱引起的月經失調、漏血;還是月經初潮,初始量大,持續滴漏的綜合癥。
臨床上用此方治療更年期月經失調及稽留綜合征11例,治愈10例,好轉1例,壹般用6劑。稽留綜合征患者病情好轉後應繼續治療3 ~ 4個月,每月月經前或月經後服藥。本方治療月經初潮23例,治愈19例,有效3例,好轉1例。壹般治療3個月經周期,月經前後服用3 ~ 6劑。
經驗表明,本方系仿傅青主景清散、兩地煎劑而成,其應用關鍵在於胞內血熱。尤其適用於絕經前後月經紊亂、經期較長者。妳需要在治療過程中調情。
藥方出自秦家臺。良地調經湯。廣西中醫,1991,(6): 261.3。大黃調經湯由大黃炭、生地黃、熟地黃、制香附、茯苓、白術、巴戟天、制地榆各65438±05g組成。
治療方法:煎服,每日1劑,分三次溫服。發病時每次服用2 ~ 6劑,為1療程,連續服用2個療程。
功效主要用於行氣、活血、益氣、補腎、調經。適應癥:宮內節育器釋放後月經不調。
本組臨床應用:220例,均有放置宮內節育器史,放置宮內節育器前月經正常,放置宮內節育器後月經周期提前或推遲7天以上,或1月經失血量>:80ml,或月經後7天以上,或月經前後腰腹部疼痛甚至影響工作。中醫辨證可分為三型:氣滯血瘀在脈,血瘀在宮,邪熱蘊結在胞。隨機分為大黃煎劑組和對照組(辨證治療組),每組110例。大黃調經湯組用固定方治療;對照組以柴胡疏肝散為主方,根據不同辨證加減(服用方法及療程同大黃調經湯組)。結果:兩組均有良好的療效。其中,大黃調經湯組治愈78例(70.9%),顯效22例(20%),好轉7例(6.4%),無效3例(2.7%)。對照組分別為64例(58.2%)、265,438+0例(65,438+09.1%)、65,438+05例(65,438+03.6%)和65,438+00例(9.1%)。兩組療效比較,大黃調經湯組療效明顯優於對照組(P < 0.05)。
體驗部分女性在放置宮內節育器後經常出現月經不調。瘀血內阻,新血不能歸經是本病的主要病機,如月經過多、經期延長,以出血為特征。柴胡疏肝散,配合辨證加減,效果不錯。在此基礎上,經過多年探索,研制出大黃調經湯,療效明顯提高。由於本方可適用於本病的所有證候,便於臨床使用。方中炒大黃具有瀉火、涼血、活血、止血的功效。同時配合活血、止血、益氣、補腎之品,標本兼治,強化瀉下,效果良好。
藥方的出處是劉正秋。大黃調經湯治療宮內節育器取出後月經不調110例臨床觀察。中醫雜誌,1991,(8):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