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中藥圖譜:大薊圖譜

中藥圖譜:大薊圖譜

藥用名稱:大薊

拼寫:大吉

英文名:日本薊藥草或根

來源:菊科雙子葉植物藥大薊的幹燥地上部分或根。

功效:涼血止血,化瘀消癰消腫。

主治:吐血、鼻衄、血尿、血淋、血崩、帶下、腸風、腸癰、癰、癰、疔瘡。

性味歸經:甘涼。①別錄:“根甘溫。”②藥性理論:“味苦,性平。”3《日華子本草》:“葉,涼。”④本草顏回:“味甘微苦,氣寒無毒。”

入肝脾經。①《滇南本草》:“入肝、脾、腎。”②新版本草:“入肺脾。”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1.5 ~ 3元(鮮1 ~ 2元),榨汁或研磨。外用:搗或搗汁包衣。

忌用藥:脾胃虛寒無血瘀者忌服。(1)品會要領:“忌制鐵。”②《本草靜姝》:“胃弱,血虛極重,脾胃虛弱,不利於泄瀉。不思飲食這張牌。”

藥物配伍:與蒲黃同用,涼血止血化瘀;與茜草混合涼血止血;用金銀花,清熱解毒;用薊,涼血止血;用側柏葉,涼血止血。

其他名稱:馬薊(範王方)、虎薊(陶弘景)、刺薊、山牛蒡(日化子本草)、雞頸草(本草)、雞腳刺(滇南本草)、野紅花(本草)、芥菜(本草)、牛。螞蟻蟄(福建民間草藥)、牛口蟄(浙江中醫藥手冊)、老虎蟄(廣西中藥廠)、蘿蔔(民間常用草藥的集合)、驢蟄、骨刺蟄(山西中醫藥的記載)、棘草、骨刺草(中醫藥手冊)、牛口、口。

處方名稱:大薊、大薊、大薊根、大薊、鮮大薊。

方中寫道,大薊指生大薊,是用帶根的全草去雜,切碎曬幹入藥。

鮮大薊入藥。

大薊將大薊切碎,曬幹,用猛火煎至焦黑(腌制)。止血效果增強。

商品名:大薊:是大薊的地上部分。

大薊根:又名talinum、日本人參、六輪臺,是大薊的根。

大薊:大薊的帶根的全草。顏色完整翠綠,花序飽滿,無雜質為佳。

藥用部分:古代本草書籍以根為主,故命名為“talinum”和“土人參”。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藥材生產。華北、山東、江蘇、安徽、四川、浙江、福建等地多為全草,中南、西南多為根用。

藥材的收集與貯藏:夏秋季花開時采收全草,去掉老莖曬幹,最好在秋季;8月~ 10挖根,去土和殘莖,洗凈,晾幹。

拉丁學名:大薊原植物大薊DC

加工方法:大薊:去雜,清水洗凈,充分濕潤,切段,曬幹。大薊:取洗凈的大薊,放入鍋中用武火煸炒至七成黑而殘留,用鐵絲篩凈,噴清水,撈出晾幹。《本草宣彤》:“用酒洗凈或與小兒糞便混合,略炒。”

考證:出自《本草經註》。

生藥材鑒別:①全草幹燥,莖圓柱形,厚約4 ~ 10 mm,表面紫褐色或褐色,有縱向皺紋,密被灰白色絲狀毛;松散易碎;斷面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髓心。大部分葉子脫落,剩下的葉子呈綠褐色或焦褐色,多為折斷皺縮,邊緣有長短不壹的針葉,易碎易脫落;花頭留在枝上,管狀花多枯萎,花蕾發黃,表面紫黑色,露出白色羽狀冠毛;氣息微弱,味道清淡。最好是灰綠色,沒有雜質的。(2)塊莖幹燥根長而圓錐形,或稍彎曲,表面黑褐色,有細縱條紋,有時有皺折縱槽;與根莖相連的頂端部分呈纖維狀,末端薄的部分通常被切斷,長6 ~ 10 cm,直徑5 ~ 15 mm,質地稍硬脆,斷口整齊,黃白色,稍有顆粒狀。最好是強壯的,不需要根或蘆葦頭。顯微鑒定:莖橫切面:表皮細胞皺縮;有時可見鞭狀非腺毛,脊處表皮下有較厚的角質組織;皮層為5-9排切向伸長的薄壁細胞;維管束外部堅韌,韌皮纖維束稍木質化;木質部內部也有微木質化的纖維束;髓占據莖的大部分,中心通常是中空的。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多邊形,下表皮細胞不規則或長方形,垂壁波狀。氣孔不等式或不定式。鞭梢非腺毛極長,常斷裂,完整的為4-18以上細胞。基細胞直徑15-150微米以上,頂端細胞極其細長扭曲,直徑約7 μ m:葉肉細胞含草酸鈣簇,直徑13-24 μm;微米;草酸鈣針狀晶體長度約15μm .根橫切面:表皮細胞壁木栓質,常脫落;皮層較寬,靠近內皮層外側有圓形分泌腔,直徑70-140微米,緊密排列成環狀;內皮層明顯,韌皮部狹窄;形成層並形成環;幾個木質部導管成組放射狀排列;射線寬廣,中心有髓。地上粉末:棕綠色。①鞭狀非腺毛極長且斷裂,完整細胞4-30個以上。頂部1-2或幾個細胞非常細長,皺縮扭曲,直徑17-182微米,壁厚3-14微米,部分基部細胞壁較厚,略彎曲。②單細胞非腺毛(冠毛)長度不等,直徑約為65438±07 μm..③葉上表皮細胞表面呈多邊形,垂壁稍增厚或串珠狀;下表皮的細胞壁呈波浪狀彎曲,上下表皮均有細密的角蛋白紋理。氣孔不定式或不等式,3-5個附屬細胞。表皮和葉肉細胞含有草酸鈣晶體;草酸鈣晶體呈針狀或扇形,直徑3-18 μm④苞片下表皮細胞表面呈條狀,縱壁串珠狀斜孔,其間散在厚壁細胞(短剛毛)。厚壁細胞黃色,表皮橢圓形,直徑28-35微米,長40-58微米,壁厚8-15微米,稍木質化或木化,具明顯層理,圓形或狹縫狀細胞,部分細胞含黃褐色物質;橫切面呈圓形,從表皮突出。⑤苞片上的表皮細胞細長,直徑8-15μ m,壁稍厚,部分含棕黃色物質。⑥內果皮石細胞呈菱形、長方形或不規則形,直徑14-58微米,長38-144微米,壁厚3-14微米,可見少量孔和溝,有的含微小草酸鈣晶體。⑦果皮薄壁細胞呈條狀,兩端略傾斜,壁薄,表面有極細的交錯紋理。⑧外果皮表皮細胞表面多角形,細胞長圓形,線狀紋理細密。⑨果皮纖維紡錘形,直徑10-17微米,長度47-167微米,壁厚3-5微米,有圓形小孔和明顯的孔、溝。苞片纖維伸長,直徑8-25微米,壁厚3-7微米,有斜孔。莖纖維細長,直徑10-26微米,壁厚3μm,有細圓孔。

中藥化學成分:全草含生物堿和揮發油。根含有乙酸蒲公英酯、豆甾醇、A-香葉醇(A-香樹素)、b-香葉醇(b-香樹素)和B-谷甾醇(B-谷甾醇)。鮮葉中果膠含量為2.65438±0%。根含揮發油,油中含有四種不飽和烴,分別為:不飽和萜、二氫單萜、四氫單萜和六氫單萜。β-乙酰香脂醇、十三烷醇、β-谷甾醇、豆甾醇、5,7-二羥基-6,4 '-二甲氧基黃酮和φ-乙酰蒲公英甾醇也從地上部分分離得到。

  • 上一篇:急!!!兩個月後,薩摩得了細小+犬瘟熱。
  • 下一篇:手指抽筋的原因是什麽?如何進行急救?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