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病多屬於中醫“泄瀉”、“慢性痢疾”範疇。臨床表現壹般為大便稀薄,有粘液,甚至腹痛,大便中有膿血。其主要病變為脾胃、大腸、肝腎,脾虛是導致本病的主要因素。此病屬於實質虛標實。虛證患者多見脾腎虧虛,實證患者多見氣滯、寒濕、飲水、濕熱等。虛實夾雜的情況並不少見,治療要因證而選。脾虛者健脾益氣,腎虛者溫腎固澀,肝旺脾旺者抑肝助脾。不能用過切之品攻邪,不能單純用甘溫補虛;有惡必慎,有虛必慎。此外,在治療的同時,適當註意飲食護理,避免生冷油膩食物,有助於提高療效。
對待1。寒濕泄瀉綜合征的主要癥狀為水樣腹瀉、腹痛腸鳴、厭食、惡寒、發熱、頭痛、肢體疼痛、苔白膩、脈緩。方壹藿香正氣散出自《太平惠民和濟舉方》,由藿香10g、紫蘇10g、白芷6g、厚樸10g、大腹皮10g、半夏12g、陳皮10g、茯苓65438+組成。
散寒祛濕的功效。
用法:細末,兩元(6克),水壹杯,姜三片,棗壹片,七分煎,趁熱服用。
方中廣藿香用量過重,因其辛溫解表風寒,芳香化裏濕濁,能祛汙和中,升清降濁,故本方以其為君藥。用紫蘇、白芷,香味能散,助藿香散寒,還能芳香化濕濁;半夏曲、陳皮能祛濕和胃,減少不良反應,止嘔;白術、茯苓,健脾利濕,止瀉;厚樸、腹皮氣化濕,中除痞;桔梗宣肺利膈,有利於解表祛濕;姜、棗和甘草調和了健康和藥物。綜合全方,具有解表裏、祛濕除穢、升降濁、理氣和中焦之功效,能散寒於表、化濕化濁於內、行氣通暢、調和脾胃,使寒熱自愈。如果在山嵐和水土不服的人身上感覺到瘴氣,也可以通過化濁為穢、行氣和中來治療。
根據說法,此證的治療要點是以香祛濕,自行祛濕止瀉。也不要扔進收斂劑和滋補品;除了吃藥,可取熱米粥助藥,註意腹部保暖;如果病情較重,腹瀉次數較多,可每4 ~ 6小時服用1次。若外感風寒,內濕濁盛,可用荊防敗毒散。若濕困於脾,則覺晦暗無光,加砂仁、藥曲。加入生姜和蒼術,以抵抗寒冷和潮濕。
2.濕熱傷的特點是腹瀉,腹痛,水樣腹瀉,便溏不爽,糞便黃褐,惡臭,肛門灼熱,體熱口渴,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或細。方毅葛根芩連湯出自《傷寒論》,由葛根15g、黃芩12g、黃連8g、甘草6g組成。
清熱利濕功效。
用法有四味:水八升,先煮葛根,減兩升,服各種藥,煮兩升,除我,分溫服用。
方中重用葛根解表熱,又能健脾胃清陽,故為君藥。我用黃芩黃連清熱燥濕,潤腸止盈。甘草用於緩和和協調各種藥物。四味藥合起來,* * *成為解表清裏之劑。原方中先煮葛根,再服諸藥,使解肌力優,清裏力銳,使表裏解表,身熱自愈。
據說葛根芩連湯意在清熱利濕解毒,有強陰健胃的作用。所以又苦又寒又燥,沒有傷脾之憂。但苦寒之品用量不宜過大或過長。葛根最多可重復使用20-30g,黃芩和黃連常用5-10g,苦參6-9g。方格香連丸出自《太平惠民合劑局方》,由黃連65,438+00克和木香65,438+00克組成。
清熱利濕功效。
用法:將黃連和吳茱萸共煎,除去吳茱萸,加入木香制成丸劑。也可煎服。
方傑黃連清熱燥濕,木香理氣止痛。
風熱表證加金銀花、連翹、薄荷;濕盛者加廣藿香、厚樸、茯苓、豬苓、澤瀉、燈心草、六壹散;盛夏腹瀉嚴重者,加香薷、佩蘭、荷葉、扁豆,或加香薷飲、六壹散。最好是後面溫湯服用,每次10g,壹日三次。食滯者,加神曲、麥芽、山楂。
3.食滯綜合征的主要癥狀是腹痛、腸鳴、腹脹、腹瀉、類似卵子衰竭的臭味、腹瀉後疼痛減輕、反酸、腹瀉伴有食物消化不良、飲食不節、舌苔臟或厚、脈滑。防蟻保和丸由六神曲15g、山楂15g、茯苓15g、法半夏10g、陳皮10g、萊菔子10g、連翹18g組成。
消食化滯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中山楂消葷油膩之品,神曲轉酒食陳腐之品;萊菔子消除糧面痰氣積聚;法夏、陳皮治氣滯止嘔;雲苓健脾,滲濕止瀉;連翹能清熱散結。
按說法,積食重,腹脹滿用枳實導滯丸;加入黃連消食化熱;脾虛加白術香菇。方二史鷙導滯丸出自《脾胃論》,由大黃9克、枳實9克、神曲10克、茯苓8克、黃芩6克、川芎6克、白術8克、澤瀉6克組成。
消食化滯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該方可解決患者濕熱食滯,胃腸內阻,導致氣滯血瘀,故腹脹滿痛;積食不必要,濕熱下註,所以有腹瀉或泄瀉;另外,熱郁導致便秘。方中大黃攻積瀉熱;枳實行氣,消積腹脹;神曲助消化祛濕;黃芩、川蓮清熱燥濕止痢;茯苓、澤瀉利水止痢;白術健脾止瀉。
按說法,積食重,腹脹滿,可用枳實導滯丸清理積滯;食積熱,黃連;脾虛者加白術、香菇。
4.脾胃虛弱證表現為腹瀉頻繁,久食反復,食量少,食後惡心不適,稍攝入油脂,會明顯增加大便次數,面色萎黃,精神萎靡,舌淡,苔薄白,脈弱。配方壹,沈淩白術散,源於太平惠民和記局方,由黨參15g、白術15g、山藥15g、扁豆15g、蓮子肉15g、茯苓15g、薏苡仁20g、砂仁3g組成。
健脾益氣,燥濕止瀉的功效。
用法為細粉,每次6克,棗湯調服。
本方對本方中的人參、山藥、蓮子進行疏解,以益氣健脾,和胃止瀉;白術、茯苓、薏苡仁、白扁豆健脾、滲濕、止瀉;砂仁、陳皮理氣寬胸;桔梗是藥引,藥引向上;烤甘草。有益於補中益氣。
聲明稱,對於便溏腹脹者,應加厚樸、陳皮、木香,理氣消脹;腹部怕冷者,加肉桂、幹姜溫中散寒。方格香砂六君子湯由人參3克,白術10克,甘草6克,陳皮15克,半夏6克,砂仁6克,木香6克組成。
健脾益氣,燥濕止瀉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傑鐘芳劉軍紫湯健脾化痰止嘔;加入木香行氣止痛,溫中和胃;理氣、開胃、消食、健胃、止嘔。
根據說法,若脾虛陰寒,宜用附子理中湯加吳茱萸、附子、肉桂溫中散寒;若腹瀉持續時間較長,中氣下陷,可用補中益氣湯。
5.天亮前,腎陽虛證的主要癥狀是肚腹疼痛,腸鳴後瀉,瀉後安,腹溫,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沈細。方毅申思丸由補骨脂15g、肉豆蔻15g、吳茱萸10g、五味子10g組成。
功效: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用法是末,12克生姜,50顆紅棗,壹碗水。將生姜、大棗煮熟,用水擦幹,取棗肉,每次6 ~ 9g,食用前服用。
驗方為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能溫脾土,導致脾腎虧寒,運化吸收弱,無權固攝。方中補骨脂為強火益土之要藥,故為君藥;肉豆蔻溫補脾腎,澀腸止瀉;吳茱萸溫補脾胃,散寒除濕,兩藥合用既能幫助主藥溫補脾腎治本,又能治標兼作臣藥;五味子能澀腸,助肉豆蔻澀腸止瀉,生姜能溫中散寒,助吳茱萸溫脾胃;大棗滋養脾胃,是佐藥。在這種配合下,腎溫脾,大腸固運,腹瀉自然停止,癥狀全部治愈。
根據筆記記載,附子理中湯可用於:臍腹冷痛,真人養臟湯可用於:腹瀉,脫落,或虛坐。方兒右歸丸由熟地黃15g、山茱萸12g、山藥12g、當歸10g、肉桂10g、枸杞10g、鹿角膠10g、菟絲子65500 g組成。
功效溫補腎陽,收斂止瀉。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配方中附子、肉桂、菟絲子、山茱萸、熟地黃同溫補腎陽,鹿角膠、枸杞子、當歸滋陰養血。可加入川芎、牛膝,幫助當歸、肉桂溫陽,活血通絡。
根據備註,若肚臍腹部冷痛,可用附子理中湯;如果年老體弱,長期腹瀉,有脫肛,加黃芪、黨參、升麻、白術;如果腹瀉忍不住脫落,或者坐位虛脫,脾虛腎寒可以選擇真人養臟湯,但是會心煩吵鬧,大便黏黏的,凍硬的。妳可以用吳梅藥丸。
6.肝氣郁結證的主要癥狀是胸脅脹滿、噯氣、納差、抑郁、憤怒或情緒緊張時腹痛腹瀉、腹部打雷、發作疼痛、氣促、舌紅、脈細。
方毅痛瀉要方方耀來源於鏡月全術,由白術、防風、白芍、陳皮組成。
抑肝健脾功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止痛止瀉證是由於土木不足,肝脾不和,脾運化異常所致。處方中白術味苦性溫,健脾燥濕治土虛,為君藥。白芍酸寒,柔肝止痛。配白術,清除土中木,為臣藥。陳皮味苦性溫,理氣燥濕,健脾和胃,為佐藥。與少量防風配伍,防風有升散之性。本品與舒、芍同用,味辛,能疏肝解郁,芳香化滯,有燥濕止瀉之功。也是導脾經的藥,所以也作為輔助用藥。四味藥合用,健脾燥濕止瀉,柔肝理氣止痛,使脾能強肝,軟堅止瀉。
據筆記記載,敗醬草方用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陸):吳梅12 ~ 15克,敗醬草12克,黃連4.5 ~ 6克,木香(下)9克,當歸10克,炒白芍12 ~ 65438。功能:清熱燥濕,理氣活血,健脾平肝。適用於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方二木香順氣散出自萬冰回春卷二。
它由木香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甘草6克、枳殼10克、厚樸10克、烏藥10克、香附10克、砂仁6克、柴胡組成。
功效疏肝理氣,開胸解郁。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該方劑可解除木香、青皮、陳皮的郁結。烏藥、香附理氣解郁止痛;枳殼破氣化痰,消積化滯;砂仁理氣、開胃消食、健胃止嘔;柴胡疏肝解郁,養楊琪。
按照話來說,久瀉之後,加烏梅、石榴、訶子、山楂、甘草;腹脹、胸脅脹痛、噯氣,加入柴胡、木香、郁金和香附;疲勞,厭食,黨參,茯苓,扁豆,雞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