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何首烏。具有相同的性質和味道,但不同的適應癥。實驗表明,何首烏中所含的結合蒽醌在成分和毒性上存在差異,炮制後可轉化為遊離形式。所以生何首烏有輕微的止瀉作用,而制何首烏沒有。生何首烏毒性明顯,制何首烏毒性小。
1的化學成分
何首烏主要含有三種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類、蒽醌類化合物和多聚原花青素。此外,還含有卵磷脂和多種微量元素。二苯乙烯苷是壹類具有顯著藥理活性的水溶性成分,其代表成分二苯乙烯苷具有顯著的降脂作用。李建北等從何首烏塊莖的乙酸乙酯部位獲得16個已知化合物。產自四川,通過化學常數和光譜分析確定為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大黃素-1,6-二甲醚、大黃素-8-甲醚、ω-羥基大黃素、ω-羥基大黃素-8-甲醚、2-乙酰大黃素和大黃素-8。2-甲氧基-6-乙酰基-7-四胡桃醌、苜蓿、穆平馬兜鈴酰胺、2,3,5,4 '-四羥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胡蘿蔔素和沒食子酸。周立新等人從何首烏的乙酸乙酯不溶部分分離出五種單體。通過測定管理常數、光譜分析和制備衍生物,確定了這兩個化合物的結構為新化合物。化合物I為1,3-二羥基-6,7-二甲基呫噸酮-1-O-β-D-葡萄糖苷,命名為何首烏。化合物II為2,3,5,4 '-四羥基二苯乙烯-2,3-2-O-β-D-葡萄糖苷,命名為何首烏C,其他三種單體有待進壹步分離鑒定。
反作用
何首烏常見的不良反應是皮膚過敏和肝損害。其癥狀為皮疹、局部瘙癢、色素沈著,有時伴有發熱和惡心。
何首烏使用不當,用量過大或服用時間過長都會引起不良反應。生何首烏的用量。壹次不應超過60g(生藥),何首烏。準備不應采取與胡蘿蔔或蘿蔔種子。因此,在臨床應用中,應區分生何首烏和制何首烏,並註意何首烏的合理使用。
地黃又稱幹地黃,性味甘、苦、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為清熱涼血之藥。可用於溫熱病的癥狀,如熱入血、體熱、口幹、舌質絳或紅,如清營湯;用於血熱所致的吐血、血尿、崩漏、崩漏等癥,如四生丸、犀角地黃湯。用於發熱傷陰,舌質幹燥,口渴或多飲,糖尿病多飲等癥,如益胃湯、玉泉散;此外,還可用於熱致腸燥引起的便秘,如增液湯。通常的劑量是10g~30g ~ 30g。生地黃性寒、滯,不適合脾虛濕阻、滿胃便溏者食用。
幹地黃(地黃)為不規則塊狀或長方形,中部膨大,兩端略細,長6-12cm,直徑3-6cm。較小者略扁扭曲,多呈條狀,表面灰黑色或棕灰色,極皺,有淡褐色半月形節,常質軟,莖質堅,質不易斷,橫切面灰黑色或褐色。最好是分量大,橫截面黑,油的。
【炮制】將原藥材用清水洗凈,取出,攤開濕潤,切成0.3-0.4cm厚的片或片,曬幹。所述幹地黃、地黃和地黃。
取小而長的地黃根莖放入龕中,洗凈,充分濕潤,然後切成厚65438±0cm的切片。原藥小如根,稱為精地黃,作用與大地黃相同,但氣味相對較淡。適合滋陰養血,又怕腸胃虛弱的油膩郁結者。
鮮地黃的鮮根莖埋於泥沙中,可隨時取用,洗凈切片入藥,或搗汁服用。擅長清熱涼血,尤其生津止渴。
生地黃、生地黃片炒微焦,可減寒涼膩性,微增養血之功,減涼血之功。
將幹地黃黃片用猛火炒至松泡焦黑:取出後灑些水熄滅火花,攤開涼透,再放在太陽下曬幹保存。炒炭後能涼血止血。
【成分】含有梓醇、地黃、糖、氨基酸和維生素A類物質。
【性味,歸經】甘、苦、寒,入心、肝、腎經。
【功能】清熱涼血,滋陰生津,養血。可用於治療熱入血、熱盛口渴、舌紅少苔;血熱吐血、血尿、鼻衄、崩漏;陰虛血虛,持續低熱,消渴或月經不調;蕁麻疹、癬、風癢。
[處方名稱]鮮地黃炒地黃炭用鮮地黃和精地黃
【用法用量】鮮碾煎服10-30g,或榨汁服用;大聖地湯10-15g。
【貯藏】幹腳,放入石灰罐或其他容器中密封貯藏,放在幹燥處,防止黴變。
新鮮土地應分層堆放在通風的黃沙中,以防腐爛。
出版社:籍貫河南懷慶地區。油性大,皮薄,有菊花心,品質最好。被視為道地藥材,稱為懷生地。
地黃的花名叫黃花,果實叫地黃,類似幹地黃。地黃的葉子稱為地黃葉,外用治療惡瘡、手足癬等。
從上面可以看出,兩者並沒有什麽共同之處,所以如果想治療白發,咨詢醫生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