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閱讀訓練
徐慶元清遠五中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李斯論(清)姚鼐
蘇子展說李斯用荀卿的知識攪亂了世界,但他沒有。秦之亂天下之法,與李斯無關,李斯也從未學過秦。
秦仲業時,孝即位,商鞅讓其去。商鞅教孝燒“詩”“書”,制定明確的法規,對坐過的人設訟,禁止其到官處旅遊。秦國因為地勢便利,幾代都是富強的,壹直到始皇帝才與諸侯合並。始皇帝時,商鞅成法。雖然李斯幫了他,說是方便,對秦有利,但李斯不肯說,始皇帝樂此不疲。這是什麽?秦長期甘於刻薄易嚴於律己,後人習以為常。光是發掘始皇帝和二皇帝的心是不夠的,光是得張武的歡心也是不夠的。就是放棄對他的老師荀卿的學習,去學商鞅;掃去三代前輩的仁政,壹切都是從獨斷專行地想著治理,焚燒“詩”“書”,取締光棍,破壞三代法的同時還監管責任。我不想借鑒,只是跟著時代走。如果受的值不是始皇帝,也不是二皇帝,斯的本事也不會出於此,也不是為了仁,也是為了與時俱進。
君子官位亦不隱;小人官位,無論學過什麽,都是很有學問的。他見其君之所為,荒謬無理,為其私居擔憂,卻對朝廷大加褒獎,知其不公,勸其從命,說天下原諒我的無奈而非我的罪過;明知道會丟國的人會去做,說我壹看就能避開。而夫君和小人雖然知道天下將亂,但目前不會輕易暴富,反而會借助財富讓天下亂,終身享受榮華富貴,留給後人,卻無人陪伴。呵呵!秦死前先受五刑三族,惡民受天罰,有時還信邪!
再者,妻子受教是為善,自己卻要受教為惡。荀卿描述了前國王,並贊揚了儒家思想的影響。雖然有得有失,但他大體上得到了治國平天下的地步。而蘇以李斯害天下之罪,離余慶也不遠了。商鞅也是做學問害秦的人。李四也是害秦不學無術的人。尚軍禁止公務出行,而李斯諫驅賓客(2),壹開始就不壹樣,死出同壹個人,那麽用意何在!到了宋代,王根據自己壹生所學,創立了新的熙寧法。後來,、、和蔡都想向學習。符節政府促成了宋朝的滅亡,這與李斯的故事頗為相似。天下之學魔,足以滅國固。我說人臣善於探其君隱,善於從世變者尤可畏!多麽可怕的事情!
【註釋】①盛宴:休閑的表象。(2)諫逐客令:秦始皇曾經頒布過驅逐令,驅逐六國來秦國做官的人。李斯寫了名著《諫逐客令》,提出了異議。
9.對於下列句子中所加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是或否不足以對張武有利:符合
B.毀三代法而仍監管之責:鼓吹。
C.知道他們的不公正並勸導他們的人:鼓勵。
D.而不是交易當前的財富:交換
10.下列各組句子中,與所加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組是()
A.因為秦國地形方便,所以最好能遇到。
B.如果受的值不是第壹個皇帝,第二個不是他種的,他就不吃。
c,雖然我和老公都知道天下會殺亂臣,也不避諱,但我的話就滿足了。
D.不僅遠非王者之樂,齊國的狀態也近乎壹般
11.下列各項中,與現代漢語含義不同的是()。
A.小人為官,不管學過什麽。
B.總的來說,管理世界是很重要的
C.而有了財富,世界的混亂。
D.壹個願意改變世界的人。
12.下列句子中對冠詞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蘇軾認為李斯利用荀卿之學協助秦朝暴政,導致天下大亂。筆者認為,李斯完全拋棄了荀子的言論,李斯的實踐只是順應了時代。
B.作者通過討論李斯對秦的處理,對百姓和大臣對君主的處理問題進行了概括性的討論,強調大臣不應依附於甚至鼓勵自己的財富。
C.本文的主旨是指出秦興暴政是國王自身的原因,作者的不“與時俱進”和“枉費張武寵愛”的理論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D.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了蘇軾的觀點,然後通過分析秦國的發展歷史來反駁蘇軾的謬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壹部論證嚴謹、研究深入的典範史學理論。
13.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帶下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每道小題3分)
(1)秦長期甘於清廉,嚴於律己
翻譯:
(2)世人會原諒我的無助,但不會原諒我的罪。
翻譯:
(3)壹開始的手法不同,死於同壹個人,是真的嗎?
翻譯: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題。
將徐武當南送歐陽修。
草木鳥獸是物,人是人。雖然他們的生不同,但他們的死是壹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