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東省地圖集》記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設普寧縣,意為“宇宙寧”。1993,撤縣建市(縣級市)。全市面積1519平方公裏,人口1856萬。
普寧位於廣東省東部,潮汕平原西部,地理位置東經115° 43 '-16° 1 ',北緯23° 05 '-23° 31 ',南回歸線。
揭陽是潮汕地區最早的古郡之壹,與海陽、朝陽並稱“三陽”。
早在依安縣和後來的潮州縣,就有揭陽和揭陽縣。
習慣上稱之為“古揭陽”,以區別於設立獨立行政區劃後的揭陽縣。
嘉義揭陽郡建立於漢高祖丁原六年(121),但當時的揭陽郡管轄範圍比現在的揭陽大得多。
19年,潮汕地區分為汕頭、潮州、揭陽。
揭陽市轄普寧、揭西、惠來和新設立的揭東縣。
揭陽榕城是揭陽市的駐地。
普寧市
普寧的轄區原來是朝陽縣的壹部分。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朝廷下詔,將吳恙、黃坑、融水三縣從潮陽縣分出,均設在普寧縣。
萬歷十五年,吳恙、融水歸潮陽縣管轄,清初兩地均歸普寧縣。
所以在很多老族譜中,提到遷徙地點,往往會把朝陽和普寧搞混。
事實上,普寧黃氏家族是潮汕黃氏家族的壹個重要分支。全市黃氏家族人口約1.5萬,約占普寧總人口的十分之壹,人口僅次於陳。
黃的親戚遍布全市。
17個鎮和2個農場。
全市有102個村是黃種人聚居的地方。
有壹村壹姓的,也有和其他姓氏和睦相處的。
據調查,流沙鎮居住著12個村。占龍鎮有8個村,如西社西南、大南山鎮6個村、梅塘鎮4個村、赤尾鎮4個村、大壩鎮3個村、燎原鎮3個村、紅陽鎮9個村、南溪鎮2個村。赤崗鎮五福島等3個村、麒麟鎮南坡等8個村、南靖鎮磨石坑等7個村、夏家山鎮坡屋等5個村、石北鎮牯嶺等5個村、雲羅鎮中央寨等5個村、裏湖鎮竹頭等4個村、大池農場新興等3個村、馬鞍山。
其中,流沙鎮東鋪村等8個村人口超過5000人,流沙鎮麻紮村等11個村人口在3000-5000人,雲羅鎮下新鋪村等25個村人口在1000-3000人,500-1000人。
其中人口最多的自然村是梅塘鎮四坑村,近8000人,人口最少的是雲羅鎮上東,60多人。
資料顯示,普寧黃氏家族多屬和平派,但因村落分布較廣,世系難以理順。
現在只描述幾個主要的血統:
據現有資料記載,普寧黃姓村屬華池排遼公世系的有:普寧占隴鎮西社黃、黃坑、興仁鄉板湖黃(今普寧市蠡湖)、昆頭山黃、山後村黃、東堆黃、桂陵新鄉黃。
譜雲:黃僚為公第10代,九次傳至黃東搜,創朝陽誌譜。
後人居朝陽(普寧朝陽)。
其下屬的普寧鄉鎮簡述如下:
黃、西社、占隴鎮:
1大山公爵。
第二屆寧化宮。
3世界道功。
第四世文公。
第五任省督察長。
第六春公爵。
7龔。
8世紀是個好人。
9世紀壹直是長期支持者。
10歲的廖公生於梅州。
11吉慶功。
12世界日新宮。
13世界文桓公。
14石宮。
15施德毅龔。
16,天下富貴九俠。
17,世尊。
18,次子:皇甫,景德;黃敬德曾被朝廷任命為朝陽縣知府,黃東隨大流,在朝陽縣直鋪創建了壹個家。
19黃東叟的長子皇甫公,曾經是翰林學士出身的政治官員,所以他的後人都尊稱他為“直”。
宋末有福建人潮,布居潮陽鳳眼鄉馬田腳下的林夏;有四個兒子:嚴嵩、宋火、嵩山和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