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的臨床表現
1.2.1多數頭痛為持續性頭痛50例(84%),頭痛隱隱作痛,感覺沈重。壹些病人抱怨他們的頭部有壹種“緊繃”的感覺。頭痛程度為輕度至中度。頭痛主要位於兩個顳區,枕後區,前額和眼眶,總頭痛。頭痛的性質可以是鈍痛、脹痛、刺痛、跳痛、壓迫感、麻木、緊繃感等。有些患者可能會持續多年頭痛,整天感到頭痛和不適。頭痛常因興奮、憤怒、失眠、焦慮、抑郁,或長期外界不良理化因素如噪音、環境汙染等而加重,休息後可稍有緩解。還有少部分患者為顳葉搏動性頭痛,伴有煩躁、焦慮等癥狀43例(72.9%),心悸、氣短、乏力、恐懼28例(47.5%),耳鳴、失眠多夢19例(32.2%),腰酸、落枕17例。
1.2.2頭暈壹般為持續性或陣發性,主要表現為旋轉性眩暈32例(54.2%)。頭暈發作時,不能動,經常臥床,尤其是頭部。嚴重者可伴有惡心嘔吐,或耳鳴、煩躁不安、胸悶、心悸、頭腦不清、思維和記憶受損。
1.3輔助檢查所有頭痛頭暈患者均經腦電地形圖、腦血流圖、TCD、CT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TCD顯示壹條或多條腦血管收縮期流速紊亂,流速超出正常範圍。光譜正常,其余正常。BEAM顯示慢活動增加,腦細胞生理調節功能差。
1.中西醫結合治療口服氟桂利嗪、鹽酸吡硫酮、谷維素、中藥湯劑。該方劑由丹參、白芷、葛根65438±05g,當歸、川芎、赤芍、生地、牛膝、柴胡、枳殼、遠誌、桃仁、石菖蒲65438±00g,升麻、阿莎麗、紅花、甘草、桔梗6g組成。煎汁150 ~ 200ml口服,每日兩次,10天為1個療程。隨證加減:失眠多夢加酸棗仁、珍珠母;氣滯者加元胡、郁金、香附;半夏、金錢草、赭石加味苦、煩躁、惡心;頭暈加菊花、天麻;頭痛持續者加全蠍、蜈蚣。
目前腦血管痙攣的臨床診斷缺乏特異性指標,因為主要局限於腦動脈,所以TCD檢查是必不可少的檢查方法。TCD檢查能更好地反映腦血管痙攣的程度。隨著病程的延長和病變的進展,腦細胞不可避免地會因缺血缺氧而受損。所以波束檢查也很重要,為臨床診斷和用藥指導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腦血管痙攣的西醫治療策略包括擴張血管和調節自主神經功能,可以緩解患者的腦血管痙攣和全身癥狀。常用的有氟桂利嗪、尼莫地平、谷維素、鹽酸吡硫酮等。,都能達到緩解效果。而且應用血管擴張劑如尼莫地平易產生錐體外系癥狀、低血壓、胃痛、惡心等不良反應。腦血管痙攣患者因腦血液循環障礙、腦細胞缺血缺氧而出現頭痛、頭暈等壹系列癥狀,與中醫“風”、“血瘀”有關。“風”和“血瘀”阻滯經絡,引起疼痛,血瘀也引起虛,虛實夾雜。桃仁、川芎、紅花、當歸、赤芍、生地活血化瘀養血,柴胡、枳殼、桔梗配伍行氣活血,行氣順氣。牛膝活血,引血下行。升麻和桔梗將藥物帶到發病部位。葛根、阿莎麗、白芷、丹參祛風通絡、解痙止痛。遠誌、菖蒲有寧心開竅、健忘益智的作用。各種藥物合用,祛風活血,化瘀通絡,使血液循環消除,脈絡通暢,疼痛自行停止。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方能明顯擴張血管,增加血管血流量,降低耗氧率,提高耐氧能力,對缺血缺氧性腦病有保護作用。可防止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降低血脂,改善血流阻斷和血液循環障礙。能解除血管平滑肌痙攣,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的鎮靜鎮痛作用。從而改善腦組織缺血缺氧的病理狀態,甚至部分腦細胞輕度水腫。能增強記憶獲得和記憶鞏固,改善記憶障礙。因此,頭痛、頭暈等癥狀可明顯減輕甚至治愈,療效確切。治療過程中對所有患者均無明顯毒副作用,與口服西藥結合使用可發揮更顯著的作用。中醫辨證施治,根據腦血管痙攣患者的具體情況適當用藥,並適當調整處方和劑量,可進壹步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