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便血與脾胃虛寒證【中醫術語審定委員會。中醫術語(2010)]
3定義便血兼脾胃虛寒證[1]指脾胃虛寒,為內生性,以致血紫暗,甚至發黑,腹痛暗沈,喜熱飲,四肢冰冷,面色晦暗,倦怠懶動,大便稀溏,舌淡,脈細者常見。
4大便血虛脾胃虛寒的癥狀大便血虛脾胃虛寒的患者大便色暗,腹痛悶悶,喜熱飲,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大便稀溏,舌淡,脈細[3][4][2]。
5證候分析:中焦虛寒,控血無力,血溢胃腸:脾胃虛寒,中氣不足,控血無力,血溢腸外,隨大便而下,故血色紫暗,甚至黑色。虛中有寒,寒凝氣滯,導致失健,故腹悶,喜熱飲,便溏。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以面色晦暗,精神倦怠懶怠,舌淡脈細。[3][4]
6便血及脾胃虛寒證的治療6.1便血及脾胃虛寒證的治療宜健脾、溫中、養血、止血[3]。
6.2方藥可用於治療便血、脾胃虛寒證【備註】黃圖湯(《金匱要略》):以棗核黃土、甘草、生地、白術、附子、阿膠、黃芩加減治療。方子裏,出血是靠廚房的土溫止血的;白術、附子、甘草溫中健脾;阿膠、生地養血止血。黃芩味苦性寒,強陰,起反佐作用。可加入白芨、烏賊骨收斂止血,三七、蛇紋石活血止血。陽虛嚴重、四肢冰冷者,加鹿角霜、炮姜、艾葉止血。[3]
6.3食療6.3.1推薦食材脾胃虛寒證患者宜吃阿膠、茯苓、生姜、紅糖、蓮子、老母雞、紅薯[4]。
6.3.2推薦食療處方為1。姜茶(醫學理論):生姜10g切片,用茶葉10g在水中煮,代替茶葉。[4]
2.紅薯粥(中國食療大全):紅薯50g去皮切塊,粳米100g洗凈,放入鍋中,與紅薯同煮成粥。[4]
3.薏苡仁八寶記(中國食療大全):母雞去臟洗凈,糯米50g,薏苡仁50g,百合30g,蓮子30g,去心消腫洗凈。將上述配料放入雞肚中,將雞煮熟。[4]
6.4針刺治療應選擇脾俞、大腸俞、中牟、長強、關元、三陰交等穴位。,以及大腸濕熱加上巨虛和成山[5]。
7關於便血(便血[6],便血[1])是疾病的名稱[7]。指以便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1]。血液從* * * *排出的地方,無論是排便前還是排便後出血,或單純出血,或混有糞便,都稱為便血[3]。便血是胃腸靜脈受損所致[3]。治療應以扶正為主,或祛邪扶正並重[7]。
《三因壹病證治》說:“患者便血,或清或濁,或鮮或黑,或便前,或便後,或有分泌物...諸如此類,故稱血便。”
《金匱要略》有遠親和近親。《景嶽全書·血證》指出:“血在前,近則近,近則在寬腸或在* * *,血在後,遠則在小腸或胃。”區分便血前後的距離並不可靠,很多情況下很難區分血和大便。便血的顏色可以作為診斷便血遠近的參考。壹般情況下,大便中有鮮紅色血的會走得近壹些,有暗紫色血的會走得遠壹些。古代也有醫家因血色渾濁,將其命名為腸風臟毒。如《方繼生腹瀉》說:“便血,鮮血清,腸風;濁暗者,亦汙毒也。”[3]
血便可見於消化性潰瘍、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血液病、結腸、直腸及西醫* * *疾病[7]。
詳見便血。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