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虛為精,治在補。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程纏綿持久。這是為什麽呢?
認為脾胃虛弱是根本,其病情的演變有壹個黃昏受傷,日積月累的過程。脾胃受損,氣虛不能溫運,陰虛不能滋養。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生和預後都與脾胃之氣有關。胃黏膜蒼白,胃酸減少,血管穿通,黏膜變薄,都是脾胃虛弱的內在表現;吃得太少,肚子飽,揮之不去是它的外在表象。
辨證治療萎縮性胃炎,只有呵護脾胃之氣,才能逐步恢復其吸收和升降的功能,恢復元氣,以虛治之。而脾胃虛弱,同化失功,得不到清氣之溫,得不到濁氣之損,宜補之。
脾虛氣滯腹脹的萎縮性胃炎,宜用香附、蘇梗、陳皮、佛手、枳殼、大腹皮,再用黃芪、黨參、甘草。如果舌苔厚膩不濕,則用廣藿香、佩蘭、厚樸、半夏、通草加香,與山藥、扁豆、薏苡仁混合,健脾運化;若脾虛伴食,先用雞內金、枳殼、陳皮、萊菔子、熟大黃、谷芽、麥芽、胡黃連消除積食,再加太子參、白術健脾和胃;胃陰不足,用沙參、麥冬、生地黃、生地黃潤燥降溫,用枳殼、香附、陳皮、川楝子治氣滯,能補中而活血。
對於慢性萎縮性胃炎,宜補而不滯,氣貴而通。只有守法守規,才能標本兼治。如果用了神七香砂,就會患得患失,半途而廢。
2.停滯是核心,治本在於興與衰。
胃是傳神的腑,只有保持放松、放松的本性,才能起到攝食、傳導的作用。胃就是市場,壹切都遊離於它之外,很容易被邪氣侵入。但當邪氣侵襲胃,胃失去平衡而下墜,脾因之而不運,則水轉濕,谷轉郁,引起氣滯、濕阻、食積、痰濁等相關因素。
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虛弱,停滯從中。停滯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另壹個病理特征。
治療或溫或清,或補或瀉,目的是解郁調升降。
氣滯脹痛要通過理氣降壓來治療。莖、香附、陳皮、枳殼、佛手、佛手入藥。
陰虛胃脹可潤燥消食,選用沙參、麥冬、烏梅、丹參、白芍、紫草、橘子、香附;
虛寒氣滯者溫服,藥用黃芪、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香附、大腹皮;
寒熱交雜,苦中帶苦,藥用黃連、黃芬、半夏、黨參、幹姜、吳茱萸、枳殼、砂仁、陳皮;
中氣郁結者,補中湯加枳殼、佛手、佛手、大腹皮。
對於濕滯者,可祛濕降血。藥物為藿香、佩蘭、半夏、厚樸、滑石、通草、大腹皮、綠豆卷、荷葉和紫蘇。
3熱為郁結所致,治以瀉熱。
慢性萎縮性胃炎多從虛寒論治。但董實認為,萎縮性胃炎伴有熱是很常見的。
原因是胃為陽土,壹旦氣郁,則熱內生。另外,慢性胃炎患者喜歡吃溫補之品,氣機阻滯。此外,飲食厚味,致濕積熱。
臨床上舌苔黃膩,胃灼熱是胃熱的表現。胃熱多由郁結引起。胃熱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壹個容易被忽視的特征。清腑瀉熱,讓位於邪氣,是最快的治療方法。
常用藥物:大黃、黃連、黃芩、枳殼、南瓜、大腹皮、佛手、佛手。其中最常用的大黃,認為大黃具有瀉火解毒、消食化積、健胃的作用,沒有攻胃毀胃的缺點。陰虛發熱者,合用增液湯;寒熱錯雜者,合用左金丸。
4年後入絡,活血化瘀。
早在《內經》中就提出“陽明氣血充足”。因為胃裏充滿了氣,胃病就容易郁積化為熱;因為胃出血,胃病容易傷脈,發生血瘀。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另壹個病理特征是絡瘀。壹般初病為氣,以脹為主,久病入絡,以痛為主。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不壹定要看到舌苔紫暗才能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既然是慢性的,從人手的發病機理分析,其實是血液循環不暢,用活血通絡的藥來發方子和藥,妳就能很好的了解了。
氣滯血瘀,藥用降香、砂仁、丹參、姜黃、元胡、川楝子、白芍、路路通、郁金、蒲黃、五靈脂行氣活血;
氣虛血疲,藥用黃芪、黨參、桂枝、當歸、三七,用於壯陽活血;
血虛澀脈,用當歸、丹參、赤芍、桃仁、紅花養血活血;
對於發熱者,用赤芍、牡丹皮、大黃、元胡、川楝子涼血活血;
對於長期疼痛、血瘀嚴重者,用九香蟲、刺猬皮搜絡,以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