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著名老中醫丁博士說,夏季之後是漫長的夏季,指的是從立秋到秋分這段時間。這是中醫的範疇,也就是俗稱的“秋老虎”。正如明代名醫張景嶽所說,“春以肝為本,夏以心為本,長夏以脾為本,秋以肺為本,冬以腎為本。”
季節性濕邪入侵
“長夏應隨脾變”。濕是長夏的主氣,人體的脾與之對應。古人指出“長夏防濕”。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傷陽,尤其是脾陽。因為脾喜燥惡濕,壹旦受損,就會導致脾氣運化不暢,氣機受阻。表現為消化吸收低下、腹脹、食欲不振、口無味、胸悶、嘔吐、便溏甚至水腫。
在漫長的夏季,由於天氣悶熱,雨水不斷,空氣潮濕,衣服和食物容易回潮,甚至發黴長毛,人會感到不舒服。穿潮濕的衣服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吃發黴變質的食物會引起腸胃炎,甚至導致中毒。所以在漫長的夏季壹定要註意防止濕邪的入侵。
壹種祛濕健脾的飲食
這個季節容易發生腸胃疾病。中醫認為,因為脾被濕困,清熱降濁的功能減弱,吃油膩或太甜的東西容易引起嘔吐。所以飲食要特別控制,喝酒也要控制,因為酒也治濕。因此,在漫長的夏季,飲食應以清熱利濕、健脾和中為主。所以也有“長夏防潮輕補”的說法。
日常生活中,除了吃冬瓜、綠豆芽、大白菜、苦瓜等清熱食物外,還要吃壹些薏米、芡實、紅豆等。炎熱的夏季食用後,入秋後,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下降,腸道抗病能力也隨之減弱。如果不小心,可能會發生腹瀉。丁醫生推薦“早餐壹碗粥,晚餐壹碗湯”。同時盡量少吃容易生火的食物,比如大魚大肉。吃海鮮燒烤的時候壹定要註意新鮮度。
日常生活中謹防感冒。
雖然眼下沒有秋色,但稍有不慎就容易誘發感冒。尤其是臨近秋分,溫差較大,中午炎熱,早晚涼爽,夏天的炎熱和潮濕都藏在體內。暑熱發生在早晨感冒後,暑熱的癥狀是發燒和腹瀉。秋分前後的溫差越大,妳就越應該小心防止感冒。
秋季氣溫多變,即使在同壹地區,也會出現“壹日四季,十裏不同天”的情況。所以提前準備幾件秋裝,外套,春秋衫,毛衣,薄毛衣等,以便酌情增減。
過去,許多人在立秋後就開始鼻塞、流鼻涕、鼻子發癢和打噴嚏。專家提醒,這些疾病並不都是感冒。過敏性鼻炎也是立秋後的高發疾病。無論如何,要根據氣候變化,適當增減衣物,避免著涼。另外,戶外運動後要及時擦幹汗水,註意保暖。
健康鏈接
防止“秋老虎”傷人
1.太陽仍在肆虐。註意少曬太陽,盡量在陰涼處工作。
2.多喝水,每天至少1000ml;常喝粥、淡茶、蔬菜湯、豆漿、果汁等。
3.每天吃1-2個梨、西瓜、香蕉等涼性水果。
4.多吃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如蘿蔔、蘆根、馬蹄、番茄、豆腐、菱角、蓮藕、蜂蜜、新鮮果蔬、瘦肉、木耳、老鴨肉、甲魚肉、青魚、鯧魚、黃魚、鰻魚、銀耳、百合、紫菜、蓮子、辣蓼等。
5.在有空調的室內工作生活時,空調溫度應保持在23℃-27℃,並註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6.勞逸結合,睡眠充足。最好早起早睡。
7.不吃或少吃辛辣、辛辣、油膩食物,少喝酒。
提醒妳:中醫保健:長夏防潮防稀釋。這個偏方來自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