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牦牛的消化器官比牛厚,牙齒堅硬,鼻子小,嘴唇薄,攝食能力強,皮膚極其堅硬。以前牧民做砧板,舌頭上有壹層肉齒,可以很輕松地舔食堅硬的植物。頭略狹長,面直,鼻唇小,耳朵相對較小,頸下無掛肉,四肢粗壯,蹄大而寬,肩中央有突出的隆起,所以站立前顯得高,站立後顯得低。有兩對雌性。野牦牛頭、臉、上身、下肢的毛短而密,下側、肩、胸、腹、腿上的毛長,長度可達400毫米,尤其是頸、胸、腹部的毛,幾乎垂到地面,形成壹道帷幕,像麻纖維壹樣垂在身上,可以遮風擋雨,更適合攀冰臥雪。它尾巴上的長毛結成壹簇,看起來毛茸茸的,很胖。四肢強壯,蹄大而圓,但蹄甲小而尖,似羊蹄,特別堅韌、穩健而有力,蹄側和前部周圍有堅實而突出的邊緣;腳掌上有柔軟的角質,可以減緩其身體向下滑動的速度和動量,使其在陡峭的山上行走自如。野牦牛胸部發育良好,氣管粗短,軟骨環間距大,與狗相似,能適應頻繁呼吸,因此能適應高海拔、低氣壓、低氧含量的高寒草原大氣條件。
公牦牛和母牦牛都有角,形狀相似。但是雄性的角顯然比雌性的更大更強。肋骨14對,比其他牛多壹對;額頭下面沒有掛肉,肩膀中央有凸起。四肢短小,腹部寬大。頭上的角是圓錐形的,表面光滑。它先向頭部兩側延伸,然後向上向後彎曲,角尖微微向後彎曲,像壹彎新月。壹個角的長度通常為40 ~ 50 cm,最長的角近1 m,兩個角之間的距離較寬。毛色多為棕黑色,僅在吻、唇、臉、背四周為霜灰白色,老年雄性背部常有淡紅色。尾色為純黑色,有壹些棕色個體。雌雄有角,全身棕黑色。
棲息地環境野牦牛棲息於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人跡罕至的高山山峰、山地盆地、高山草原、高山荒漠草原等環境。在夏天,它們甚至可以去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在雪線的下邊緣活動。野牦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饑、耐渴的能力,對高寒草原的環境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因此可以在許多野生有蹄類動物和家畜難以利用和到達的灌木林地和高寒草原利用。
生活習性野牦牛常年生活在山坡上,喜歡吃柔軟的棒紮草,夏天用牙嚼,冬天用舌頭舔。野牛多刺的舌頭非常厲害,也是它的武器之壹。它們主要在晚上和清晨出來覓食。食物主要是針茅、苔草、莎草、蒿等高寒荒漠植物。白天,它們進入荒山峭壁,或站立反芻,或躺下休息睡覺。
通常20 ~ 30頭野生牦牛在草原上遊蕩覓食,有時200 ~ 300頭牦牛組成大群,據說是為了保護小牛。只見13頭母野牛全部圍成壹圈,頭朝外,保護著圈內的壹群小牛,對抗圈外的4只狼。野生牦牛有敏銳的嗅覺。有危險的時候,雄性會首當其沖,保護群體,把幼仔放在群體中。壹旦天敵靠近,野牦牛就會低著頭,尾巴翹到空中,立即四處奔跑,消失得無影無蹤。野牦牛壹般不會主動攻擊人。它龐大的體格和悠閑的神態,呈現出壹種端莊敦厚的模樣。
成群的野牦牛會主動躲避敵人的傷害,遇到人或車就會逃跑,而性情兇猛暴烈的獨居牛則剛好相反。他們經常主動攻擊從面前經過的各種物體,這些物體可以在行駛中掀翻吉普車。受傷的野牦牛,不分性別,都會拼命攻擊敵人,直到筋疲力盡而死。
野牦牛因其聲音像豬,在起源上也被稱為“豬鳴牛”,藏語為“吉亞克”。這個物種除了少數雄性個體經常獨居外,往往喜歡群居。壹般都是男女老少壹起行動,少則幾個,多則幾百,甚至上千。但老雄的比較孤獨,夏天經常壹個人住,只有三四頭在壹起。
野牦牛攻擊時,會先豎起尾巴以示警告,所以野外工作需要掌握這壹特性。老野牦牛壹旦脫離群體,將終生獨居。
高山草原或荒涼寒漠地區的野牦牛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覓食,邊吃邊漫遊,沒有非常固定的棲息地,只有壹個大致的分布區域。在寒冷的冬天,由於植物被冰雪覆蓋,往往會大範圍短距離遷徙。擅長跑步,時速可達40公裏以上。禾本科和莎草科是野牦牛食物的主要成分。野牦牛由於其特殊的舌頭結構,可以長期以墊狀植物為食,因此成為對粗糧有特殊耐受性的物種。野牦牛的主要天敵是狼,它們經常在冬天用圍攻的方式把老、幼、弱的野牦牛追到冰面上,等它們滑倒後把它們撕碎。
野生牦牛生長繁殖的* * *期為9月至165438+10月,雄性變得異常兇猛,經常發出求偶叫聲,求偶現象十分兇猛。野牦牛雌性的懷孕期為8-9個月,於次年6-7月分娩,每胎1個後代。幼仔出生後半個月可隨群活動,次年夏季斷奶,3歲達到性成熟。使用壽命為23 ~ 25年。
公牦牛3歲性成熟,* * *期9 ~ 11月。這時的公獸變得異常兇猛,經常發出求偶叫聲,求偶現象十分兇猛。勝者帶領幾只到20多只雌性壹起行動,敗者往往跟隨群體等待交配機會,或者離開群體尋找新歡。有些戰敗的公牦牛會下山闖入家牦牛,與母牦牛交配,甚至將母牦牛翻上山。這對保持該地區家牦牛的優良性狀,如體格、耐寒、耐粗礪等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有野牦牛分布的地區家牦牛的體格和產肉量明顯優於無野牦牛分布的地區。孕牛每年6 ~ 7月分娩,妊娠期約240 ~ 250天,每窩1窩。幼仔出生後半個月可隨群活動,次年夏季斷奶,壽命23-25年。野牦牛與家牦牛交配後,第壹代雜種兇猛。在野牦牛中,第二代雜種的體重比野牦牛(曲麻萊縣原種場,1983)高42%,這在畜牧業中具有重要意義。
分布範圍野牦牛是我國青藏高原的特有動物,分布於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肅西北部和四川西部。
據記載,野生牦牛在壹百年前就廣泛分布,占據了喜馬拉雅山北坡、昆侖山及其附近的山脈。近幾十年的野外調查表明,由於人類活動的擴大,野牦牛的分布已縮小到海拔4000 ~ 5000米的雅魯藏布江上遊、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環繞的654.38+0.4萬平方公裏的寒漠地帶。預計到2012年底,中國野生牦牛數量在3萬到5萬頭左右。
由於無計劃的狩獵,野牦牛的分布區域正在縮小。據調查,野牦牛在柴達木盆地南部和青藏公路以東地區活動較為普遍,但數量較少,僅在青藏公路以西,柴達木盆地南北野牦牛資源豐富。此外,少量野生牦牛分布在天峻縣西北部(與烏蘭縣交界)的楊康地區。
保護級別列入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IUCN)2012。
國家壹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