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和1歲以後,兒童的自我意識開始迅速發展,表現出較強的獨立性。他們喜歡什麽都“自己動手”,會抗拒壹些大人給他們食物的安排,堅持按照自己的意願進食。所以,到了吃飯的時候,他們會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2.隨著兒童味覺的發展,他們對食物的味道有了壹定的偏好,比如甜食、油炸食品,或者不費力就能吃到的軟食。
3.由於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功能,為了避免壹些新食物的危害,我們會拒絕壹些新食物,或者慢慢地、少量地接受壹些新食物。
4.不同氣質的孩子對新食物的反應也會不壹樣。比如,容易型的孩子會很快接受壹種新的食物,喜歡不斷地品嘗新的,但也會出現喜新厭舊的問題。對於壹些脾氣不好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新事物非常敏感,很難接受壹種新的食物。所以這樣的孩子很難做到食物多樣化。對於慢性子的孩子來說,接受新事物慢,所以接受新食物慢,吃東西慢。他們經常對食物表現出漠不關心,似乎吃或不吃。父母和家庭因素:
1.家長忽視孩子正常飲食習慣的培養,過分縱容和縱容孩子,孩子沒有固定的吃飯地點,家長追著餵,助長了孩子挑食的壞習慣。
2.父母有意無意地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某種食物的偏好,孩子自然被偏食的意識所模仿。
3.父母過於關註孩子的健康,經常強迫孩子吃壹些有營養的食物,從而造成孩子對這些食物的厭惡。
4.在添加輔食的階段,家長沒有註意給孩子吃各種各樣的食物,導致孩子的味覺不適,對很多食物無法接受。比如添加輔食太晚,導致孩子只喜歡液體或糊狀食物,不喜歡硬的食物。過早添加輔食容易引起孩子過敏,所以人為排斥壹些食物,造成營養單調。
5.母親在孕期和哺乳期的偏食,也會造成壹些孩子對某些食物的偏愛。因為食物的味道可以通過乳汁或者羊水傳遞給孩子。
6、沒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吃飯缺乏興趣。7.用餐氛圍不好。父母給孩子的壓力太大,過分強調孩子要多吃,或者父母看電視說幹擾孩子吃飯。
8.食物種類和制作方法單壹。有些父母不只是給孩子做飯。它們過於粗糙,口味和顏色單壹,不能吸引孩子的食欲,造成對飯菜的排斥。
9.我通常吃更多的零食,因此我對食物不感興趣。疾病因素:孩子生病後,因為影響消化系統的功能,自然會引起食欲不振,比如腸道蠕動變慢,消化液分泌減少,唾液腺分泌減少等。這也是孩子的壹種自我保護機制。比如某些營養素的缺乏也會導致孩子偏食或者挑食,比如缺鋅等等。孩子挑食的危害?營養專家指出,兒童挑食、厭食是導致貧血、軟骨病、壞血病、免疫力低下、口角炎、多動癥、手足抽搐、脾氣暴躁、愛哭的原因之壹。挑食高熱量食物的孩子容易肥胖,不愛吃水果蔬菜的孩子容易便秘。具體危害如下:
1、人體需要很多營養素,如蛋白質、脂肪、無機鹽、維生素等。,而這些物質又不能全部包含在壹種或幾種食物中,所以挑食的人就不能滿足孩子成長所需的全部營養,導致營養不均衡,孩子就不能健康快速地成長。研究表明,營養不良、少吃或排斥多吃、挑食最容易導致缺鉀。
2、挑食經常邊吃邊玩,吃壹頓飯往往超過壹個小時,不僅影響營養的攝入,甚至會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影響消化吸收。如果不加以糾正,會使孩子的生長發育緩慢甚至停滯。
3.孩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營養攝入不足,體重輕,生長速度也慢。研究發現,挑食的嬰兒低體重的發生率比正常飲食的嬰兒高壹倍。
4、挑食可使孩子食欲不振,長期可導致營養不良和營養性貧血,抗病能力下降,易患傳染病和消化道疾病。
5、挑食還會引起各種維生素缺乏癥。如果不吃全脂牛奶、蛋黃、豆類、肝臟等食物,或者不吃胡蘿蔔、西紅柿、青菜等。,妳可能會因缺乏維生素A而患上夜盲癥。嚴重者可引起角膜混濁、軟化、潰瘍甚至穿孔,最終可能導致失明。鋅、鉻、銅、硒等微量元素的缺乏,可能引起兒童視力障礙和近視。
6.愛吃葷菜,不吃新鮮綠葉蔬菜、西紅柿、水果。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B和維生素C可能會引起兒童皮膚病,或因體內維生素C嚴重缺乏而引起壞血病。嚴重者可引起骨膜下、關節腔、肌肉出血。孩子四肢疼痛,拒絕擁抱,可能會影響肢體活動,甚至造成骨折。
7、不吃魚、蝦、蛋黃、蘑菇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會引起維生素D缺乏,如不及時補充和治療,輕者出汗,夜啼,重者抽搐,並引起骨骼畸形,如“雞胸”、“O”型或“X”型腿。
8.挑食影響孩子智力發育。正常兒童的智力發展指數比挑食兒童高14分,挑食兒童容易註意力不集中。
9.各種食物對孩子的性格發展也有重要作用,營養不均衡很可能促使孩子形成極端性格。研究表明,過多攝入酸性食物會影響兒童的性格和心理發育,導致兒童自閉癥。幼兒期營養不良的兒童比營養良好的兒童更有可能出現攻擊性行為。此外,家長經常用威脅、責罵等方法強迫孩子吃飯,不僅不能糾正孩子挑食,還會讓寶寶產生逆反心理,長此以往會使親子關系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