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其實不是豆子做的。它的原料是山上壹種叫“觀音樹”的普通灌木的葉子。所以觀音豆腐也叫草豆腐。
觀音樹很醜,但它深綠色的葉子散發出別樣的香味。摘壹些葉子,拿回家洗幹凈,放在開水裏泡壹會兒,然後用手反復揉搓、擠壓,直到榨出汁液。盆裏的清水變成了粘稠的液體混合物。然後用壹塊紗布或白布過濾綠葉汁。然後抓壹把幹凈的草木灰,加壹點水攪拌成砂漿。反復過濾後倒入綠葉汁中拌勻。過壹會兒,加了草木灰的綠葉汁就會凝固成壹大塊“綠寶石”,晶瑩剔透,軟軟的,油油的,有彈性,有的像果凍。這時就做出了“觀音豆腐”。在並不復雜的制作過程中,加入草木灰是關鍵。沒有它就像做豆腐沒有石膏,凝固不了。
觀音豆腐的做法
1.把洗好的葉子揉成汁,在容器上鋪上細網布過濾,這樣做出來的豆腐細膩滑嫩。
2.以草木灰為例。如果沒有,可以用石膏代替。用棉布包好,用清水洗幹凈。將灰洗入水中,然後將灰倒入葉肉中並開始攪拌。攪拌均勻後,靜置。凝固後就可以吃了。
3.豆腐成型後可以立即食用,幾乎沒有什麽味道,所以我們經常把它切成薄片,撒上糖,或者放入鍋中加入油和鹽煮熟。
觀音豆腐哪裏有特產?
觀音豆腐是安徽省大別山、浙江省浦江縣、松陽縣的傳統小吃。它是由九華山特有的野生木本植物觀音的葉子特制而成。因其季節性強、數量少、營養豐富而彌足珍貴。
相傳九華山藏王金喬覺卓在Xi九華時期,從其嫩葉中榨汁,與草木灰混合凝固後食用。苦修75年,終於成佛。夏天吃觀音豆腐有去火、降血壓、潤胃的功效,早已成為當地人夏天的壹種家常菜。?
觀音豆腐的傳說
還有壹個關於觀音豆腐的美麗又有些傷感的傳說。據說很久以前有壹次饑荒,到處都是無數的難民和屍體。觀音不忍,就和楊柳枝壹起把甘露灑在地上。露水所到之處,綠樹叢生。饑餓的人們采摘樹葉,取其汁液,加入灰燼制成“豆腐”,躲過了壹項艱巨的任務。為了體味觀音的慈悲,“觀音樹”和“觀音豆腐”由此而來。?
現在農村吃“觀音豆腐”的人已經很少了,偶爾吃壹下,多是換換口味,嘗壹嘗。如今,我們提倡綠色和自然。如果滿桌大魚大肉中有壹碗墨綠清香的“觀音豆腐”,壹定會讓妳流連忘返,沈浸在那濃濃的香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