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此疾病概述
舌下腺囊腫是由於舌下腺導管阻塞,唾液瀦留而形成的囊腫。常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囊腫位於口底壹側的粘膜下層。它是壹個淡藍色的腫瘤,壁薄,質地柔軟。較大的舌下腺囊腫可穿透人體下頜舌骨肌進入頦下區,也可擴散至對側口底。囊腫可因外傷而破裂,流出粘稠的蛋清樣液體,囊腫暫時消失。幾天後,傷口愈合,囊腫像以前壹樣生長。囊腫感染時,可出現口腔底部腫痛,影響進食。
舌下腺囊腫是由於舌下腺導管阻塞,唾液瀦留而形成的囊腫。目前認為堵塞後導管遠端的擴張和周圍組織間隙粘液的漏出是囊腫形成的主要因素。
舌下腺囊腫通常發生在舌尖腹側的小粘液腺和舌下腺,像壹個蛤蟆氣囊,俗稱蛤蟆腫。原因有二:壹是由於腺管遠端堵塞,黏膜繼續分泌,近端擴大形成上皮囊腫,稱為瀦留囊腫;另壹種是由於腺體損傷,粘液漏入間質,形成無上皮襯裏的囊腫,稱為外滲性囊腫。粘液囊腫從綠豆大小到蠶豆大小不等,舌下腺囊腫可以更大,囊腫呈淺棕黃色。損傷破裂後,流出蛋清樣棕黃色粘液。反復損傷常引起局部硬結,表面黏膜發白。
編輯本段的疾病分類
口腔科
編輯本段中的疾病描述。
舌下腺囊腫常見於青少年,可分為三類:①單純型;②口型;③啞鈴型。
編輯本段中的癥狀和體征
①單純型:多數。囊腫位於舌下區,淡紫藍色,質軟,呈波狀。通常位於口腔的底部。較大的囊腫可使舌頭擡起,看起來像“重舌”。囊腫因外傷破裂後,流出粘稠的淡黃色或蛋清樣液體,囊腫暫時消失。入夏後,傷口愈合,囊腫如初;
②口型:又稱潛突型。主要表現為頜下腫瘤,但口底囊腫不明顯。觸診柔軟,不與皮膚粘連,不可壓縮。
③啞鈴型:是上述兩種類型的混合,即口內舌下區和口外下頜區可見囊性腫瘤。
編輯這壹段的原因
舌下腺囊腫復發的原因有幾個:(1)囊腫破裂後傷口愈合後再次復發;(2)手術未能幹凈地切除腺體組織,引起復發;(3)口腔內有大量小粘液腺,外傷和手術切除後可引起鄰近粘液腺的損傷和復發;(4)舌下腺囊腫術後復發,不切除舌下腺;(5)術前診斷不明,尤其是舌下腺囊腫誤診為舌下黏液囊腫,造成術後復發。
編輯本段中的診斷點。
1.常見於兒童和青少年。
2.囊腫位於口底壹側的黏膜下層,為淡藍色腫瘤,壁薄,質地柔軟。
3.較大的舌下腺囊腫可穿透人下頜骨舌骨肌進入下方區域,或擴散至對側口底。
4.囊腫可因外傷而破裂,流出粘稠的蛋清樣液體,囊腫暫時消失。幾天後,傷口愈合,囊腫像以前壹樣生長。
5.囊腫感染時,可出現口腔底部腫痛,影響進食。
6.應與口底血管瘤、淋巴管瘤、皮樣囊腫鑒別,主要依靠穿刺內容物檢查,舌下腺囊腫可抽出粘稠液體。
編輯本段的治療原則
1.舌下腺和囊腫切除術。
2.若已擴散至頜下區,應在舌下腺完全切除後,將殘留囊液排出,再行外壓包紮,約10天即可痊愈。
3.不想手術的可以取出囊液,註射9%碘酊使其纖維化。
4.對於體弱年幼,不宜手術或註射藥物者,可用不銹鋼絲作為小環穿過粘膜和囊壁並固定,以達到引流和緩解癥狀的目的。
編輯該治療計劃
1.小涎腺粘液囊腫可引流,然後向囊腔內註入2%碘酊0.2-0.5 ml,停留2-3分鐘,再抽出碘酊。目的是破壞上皮細胞,使其失去分泌功能,不再形成囊腫。但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
2.舌下腺囊腫的根治方法是切除舌下腺,囊壁殘留部分不會引起復發。對於壹般情況下不能耐受舌下腺樣體切除術的患者和嬰兒,可進行簡單的包縫術,待壹般情況好轉或嬰兒長到4-7歲後再行舌下腺樣體切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