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絲綢:古代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布的國家。古希臘羅馬人稱我國為“塞裏斯”,即“絲綢之國”。事實上,養蠶和繅絲是絲綢生產的核心技術。由於這東西是“蠍子屎——絕股”,歷代政權對絲綢生產技術,尤其是養蠶技術的控制極為嚴格。西漢時期,桑梓和蠶種根本不能帶出國境。就算是達官貴人也要仔細搜查,不可能有壹點點的走私。難怪古羅馬的大奴隸主們把中國出口的絲綢視為至寶。直到五世紀,他們才知道那些美麗柔軟的細絲是從蠶寶寶的嘴裏吐出來的。對於絲綢制品,歷代朝廷也是嚴防死守,甚至清朝也嚴格限制出口。乾隆皇帝曾明確規定,只允許外商販運數量有限的低檔“湖絲”,優質的湖絲和絲制品,禁止出口國外——說白了就是好東西,自己家先用。這和現在日本汽車廠商的做法差不多:壹流的車給歐美;二流車屬於大陸;三流貨賣給包括中國在內的窮哥們。連三流貨都比窮哥們的“國貨”硬。生氣是沒有用的。這就叫店大欺客。近乎霸道的伎倆,古代中國人早就玩剩下的了。有成千上萬的“外國人”關心這項技術,因為異國情調的商品可以生活在。是西域人故意偷成果。
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記載,屈薩旦王想在本國種桑養蠶,曾向“東國”索要桑葚和蠶卵,遭到嚴厲拒絕。為了防止蠶種被走私出境,“東國”國王還下令檢查站嚴密檢查出境者。不清楚《大唐西域記》中的“東國”在哪裏。可能指的是屈薩旦以東的小國,或者北魏。為了達到目的,庫薩丹國王要求嫁給“東國”。接到許諾後,派去迎娶的使者偷偷告訴公主,讓她設法帶些桑葚和蠶卵來。最後,公主把桑籽和蠶卵藏在了她的帽子裏。出境時,中國絲綢生產的核心技術在沒有仔細檢查公主的情況下被偷出邊城。《大唐西域記》也說:“現在蠶廟裏的幾棵古桑樹都是射向馬的,據說是用東王的女兒帶來的種子種下的。”
先說瓷器:瓷器的四大特點是:第壹,胎料必須是瓷土。高溫燒制後,輪胎顏色為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胎體幾乎不吸水。二、胴體必須經過1200 ~ 1300攝氏度的高溫烘烤。第三,表面的“釉”必須是用瓷器高溫燒制的玻璃質地。第四,成品的胎體壹定要硬而細,能敲出清脆的金屬聲。這種神秘的技術,中國保留了幾千年。
瓷器壹直是歐洲人的奢侈品。早在隋唐時期,中國瓷器就流傳到了國外。老歐洲人無不垂涎三尺,中國瓷器立刻超越了黃金的價值,成為財富、地位和品位的象征。據說德國人奧古斯特二世曾經做過壹筆“瓷器生意”:1717,他用600名全副武裝的撒克遜騎兵換來了普魯士威廉壹世的127件瓷器——真的很漂亮嗎?正因如此,歐洲國家壹直在做“中國夢”。英國人簡·德威斯在《歐洲瓷器史》壹書中說:“幾乎在整個18世紀,真正的制瓷工藝仍然是壹個嚴守的秘密。”當時世界上只有中國人掌握了這種先進技術,早在東漢時期就有了。去中國徒步旅行的威尼斯商人凱爾·波洛凱旋歸來。他最想做的事就是寫書,吹噓東方的強大、繁榮和富裕。《馬可波羅遊記》出版於1298,詳細記錄了中國瓷器最基本的制作方法。歐洲人立刻紅了眼,擼起袖子,畫起了瓢。可惜技術畢竟是技術,搬到這裏怎麽用?苦讀400年,他們才剛剛摸到制瓷的門。1708 65438+10月15日,壹個叫拜特格的德國人終於燒出了真正的白瓷,這也是歐洲瓷器的誕生日。
絲綢和瓷器的絕密技術完全失傳了。壹個經濟大國和壹個文化大國慢慢走進了歷史的落日余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