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概述尿濁(1)是指以尿濁、白如漿、排尿時無疼痛為特征的疾病[2]。多因飲食肥膩甘甜,脾失健運,濕邪生熱,或病後濕熱之邪殘留,積於焦灼之下,清濁難辨,而致尿濁病[3]。若熱灼絡脈,絡損血溢,則尿濁之病必伴血,久則病久,脾腎俱傷,脾虛則氣郁,腎虛則不能固本,故精脂液向下流[3]。若脾不統血,或腎陰不足,虛火損絡,亦可形成帶血濁尿病[3]。如果脂肪吃多了,或者過度勞累,會加重尿濁癥或引起復發[3]。
3尿濁的辨證分型壹開始多為濕熱,這是真的。若病久則脾腎兩虛,治宜補脾腎,固下元。混現實的,兩者兼顧。
3.1濕熱蘊結證尿濁[1]指尿濁,小便白或紅,胸悶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數。
3.1.1癥狀3.1.2尿液混濁或凝結,上面有浮油或血色,或有血絲或血塊,或尿道有澀熱感。口渴,皮毛黃膩。脈搏數。【參考資料】張伯昆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237238.3.1.3證候分析3.1.4是脂肪攝入過多,脾胃濕熱所致。【參考資料】張伯昆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237238.3.1.5治療3.1.6清熱祛濕【參考文獻】張伯昆主編。中醫內科學[M]。3.1.7方劑治療3.1.8程氏萆薢辨證飲【備註】程氏萆薢辨證飲(醫學認識):萆薢、車前子、茯苓、蓮子心、石菖蒲、黃柏。。【參考】張伯昆。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237238.3.2濕熱下註型尿濁(1)是指尿液混濁,顏色為白色或黃色或紅色,或實質混濁,或尿道有燒灼感、口苦、口幹。
3.3氣陷脾虛型尿濁[1]又稱中氣郁結型尿濁,指脾虛弱,中氣郁結,反復發作尿濁,尿濁似白髓,腹脹,小便不暢,面色晦暗。
3.3.1癥狀:尿濁病反復發作,持續時間較長。小便混濁如白髓,腹部脹滿,小便不暢,面色晦暗,會出現或加重精神疲乏、乏力或飲食油膩。舌淡脈弱。[3]
3.3.2病因病機為脾虛氣滯,微瀉[3]。
3.3.3治療方法:健脾益氣,清熱收斂[3]。
3.3.4方藥治療補中益氣湯【備註】補中益氣湯(脾胃學說(李東垣十種醫書)):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蒼術【備註】蒼術難名丹(天下名醫有效治療方藥):蒼術、蒼術。
若尿濁帶血,則應酌情加入大薊、蓮藕、阿膠、莫桑蓮[3]。
脾虛腎虛,肢冷便溏者,可加附子、炮姜。
3.4腎虛兼腎陰虛證(1)指腎陰虛,火旺虛損,小便濁赤,口幹熱,舌質紅,脈數。
腎陽衰竭證尿濁[1]是指腎陽不足,溫熱無力的癥狀,以持續尿濁、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脈沈為常見癥狀[2]。
3.4.1癥狀:尿痛久拖,尿白如凝固的脂肪或果凍,精神疲乏,面黃肌瘦,腰酸膝軟,頭暈耳鳴。傾向陰虛者,煩熱口幹舌紅,脈數;偏陽虛者,面色?白,肢冷,舌淡白,脈沈細。[3]
3.4.2病因病機為腎功能衰竭,脂肪液向下流動[3]。
3.4.3若治療偏腎陰虛,宜滋陰補腎;偏腎陽虛者,宜溫腎固澀[3]。
3.4.4若方藥偏腎陰虛,用白質地黃丸【備註】白質地黃丸(藥宗金鑒):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牡丹皮、澤瀉、二至丸【備註】二至丸【備註】:以女貞子、墨旱蓮為主藥。
偏腎陽虛者,宜用鹿龍補色丸【註】鹿龍補色丸(申氏尊聖書):以人參、黃芪、菟絲子、桑螵蛸、蓮子、茯苓、肉桂、山藥、附子、鹿茸、桑白皮、龍骨、補骨脂、五味子為主要成分[3]。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