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包括兩個方面:我們的個體形態和精神。形主要是形態結構,如肌肉、骨骼、五臟、五官、皮膚、毛發、血管等。,是人體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具有形態結構的物質部分。精神包括功能活動、物質代謝過程、個性和精神精神,如心跳、呼吸、吸收、消化和排泄、水谷營養在體內被吸收和利用、轉化和排泄、個性特征、精神活動、情緒反應、睡眠等。形神合壹是生,形神和諧是生,形神不和是病,形神分離是死。那麽我們來給中醫普遍認可的體質下壹個定義:所謂體質,是指在人體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物質代謝、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壹些綜合性的、內在的特征,是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是在人的生命過程中後天習得的。根據自己的體質特點來養生是最好的方法:體質的變化決定健康的變化;養生就是順應體質的穩定性,優化體質的特性,改善體質的不良變化和明顯的偏向。因為每個人的體質都是相對穩定的,但也有壹定範圍內的動態可變性和可調性。正是由於體能的相對可變性和可調性,使得體能具有很好的實用價值。通過調養,體質可以轉化成好的。1,體質決定了我們的健康,我們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也決定了得病後的反應形式、治療效果和預後,所以體質對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2.不同體質的人易患不同的疾病。比如痰濕體質的人,特別容易肥胖,尤其是向心性肥胖,或者代謝性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壓、脂肪肝等。氣虛的人容易出現低血壓、低血糖、內臟脫垂、慢性炎癥、貧血等。,它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相對較差。陽虛的人容易感受寒邪,產生各種痛證、痹證、水腫、不孕等。陰虛的人經常上火上火,容易出現熱邪,如咽痛、失眠、便秘、易怒、泛酸等。血瘀的人容易患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各種疼痛綜合征。3.所以,養生要因人而異,要有針對性,要體現個體差異,絕不是所有人都要遵循同樣的方法進行養生。健康取決於妳的生命之樹紮根於什麽土壤,是肥沃還是相對貧瘠,是幹燥還是潮濕,是寒冷還是炎熱。4.了解自己的體質,就能和身體對話,傾聽生命的歌唱,觸摸生命的律動。關愛生命,關愛體質,才會有好的人生體驗,才會過上健康快樂的生活。5.中醫養生無非是服務、培育、調節健康和疾病的土壤——體質,這和種莊稼很像。不能只盯著地上的莊稼、花草樹木,還要關註它們賴以生存的土壤。內熱、濕熱、氣虛、陽虛...這些經常被市民聽到的詞語,其實就是中醫概念中的“體質”。人們經常據此調整飲食和作息,比如上火就喝涼茶,陽虛就多次點狗肉。“防病”的意義現代社會,由於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人們長期生活在壓力之下,身體處於疾病的邊緣。中醫傳承了中國五千年的國粹和文化。望、問、嗅、掌握中醫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獨特理論體系和行之有效的養生抗病方法和手段,對人類健康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醫防治疾病的理論體系中,中醫“未病先防”的思想包含三層含義:未病先防,未病後防變,未病後防復。“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發生之前,註意保養身體,培養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疾病。“防病後變”是指註重治療,扶正祛邪,防止病後疾病的傳播和發展。“病後預防”是指註重保健預防,疾病治愈後防止復發。可見,疾病的預防和身體的保健是整個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聖人已病未治,治未治已亂。這也叫。”我們的祖先早在醫聖《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概念。後來以此為基礎,經歷代醫家發展,逐漸形成了以預防為主的獨特理論體系。即如果壹個臟腑有病,不僅要考慮治療這個臟腑,還要考慮其他相關的臟腑和病人的體質特點。這就是中醫的整體觀。因此,中醫整體觀在“治未病”理論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指導著中醫的疾病防治和保健工作。
上一篇:依賴性便秘,很嚴重!!!幫幫我。下一篇:大白菜有什麽營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