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氣滯發熱
這些患者大多易怒、情緒不穩定、多嘴、面色蒼白。當我感到燥熱心煩時,熱勢常隨情緒波動而波動,精神抑郁或煩躁不安,胸悶、嘆氣、口苦口幹、舌苔黃、脈數。女性常出現月經不調、經期腹痛或乳房脹痛。治療宜疏肝解郁清熱,用丹梔逍遙散。但不宜多用理氣類藥物,因為理氣類藥物味香燥,易傷陰。
患者,女,34歲,低熱1歲以上。她有時會煩躁不安,胸悶,氣短,嘆息,月經來潮時輕微腹痛,舌質紫暗,苔薄白,脈細。丹梔逍遙散合四物湯加減。處方為:柴胡5g,薄荷3g,白芍10g,牡丹皮10g,茯苓10g,當歸10g,枳殼6g,桃仁10g,紅花10g,桔梗5g,牛膝6g,川芎6g,白芍5g。長期氣滯發熱的患者,往往伴有血瘀。在活血化瘀的同時疏肝理氣,往往令人欣慰。
2外感因素後的低熱
感外感邪氣,體素不足,正邪相爭,邪氣纏綿,低熱,外感後處理不當,過度使用風寒,或過早進補,表裏失散,也可使邪邪臥於內而難透於外。因此,在治療外感疾病時,不宜使用苦寒或多汗之劑;用量要輕,少量外透為好。
患者,男,12歲,發熱十多天,體溫37.2℃ ~ 38℃,無食欲,面色黃白,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脈緩。可加減升麻葛根湯、蘇祥粉:升麻1g、葛根3g、紫蘇葉6g、香附3g、豆豉10g、荊芥3g、豆花5g、枇杷葉10g、陳皮6g。處方中升麻、葛根具有升陽、舒筋透邪的功效,加入紫蘇葉、豆豉、薄荷、陳皮具有散結理氣、散寒的功效。多種藥物合用,可助脾,調氣血,祛外感,降低燒。
3陰虛低熱
這類患者的低熱是由於陰道津液不足,不能控制陽氣,陰陽失調,內生虛熱。多見於瘦人。癥狀有午後或夜間發熱,手足發熱,或骨蒸潮熱,煩躁不安,失眠多夢,顴骨紅,盜汗,口幹咽幹,大便幹燥,小便黃,舌質幹紅或幹裂,無苔或少苔,脈數。治療宜養陰清熱,方劑以清骨散或沙參麥門冬湯加減。患者,男,60歲,腦血管病,雙掌發熱,午後兩頰發紅,口幹,心煩,睡眠不好,口唇紅,舌紅無苔,脈弱。沙參麥門湯可用於加減:生地15g、麥冬15g、石斛15g、何首烏15g、當歸10g、沙參15g、牡丹皮10g、玉竹15g。用生地等藥物滋養陰道液,用牡丹皮、青蒿等清虛熱。
4氣虛低熱
這種低燒多與脾氣較弱有關。工作後常出現發熱或發熱加劇,熱勢低或高。頭暈乏力,氣短,懶惰,自汗,易感冒,少食便溏。舌淡,苔白,脈細。治療宜益氣健脾,溫中清熱,臨床常用補中益氣湯治療。
患者,男,13歲,平時體質較弱,飲食少,近2天有發熱、流鼻涕、咳嗽,面色虛弱。可以用作者的經驗:藿香6g,豆腐10g,紫蘇葉5g,荷葉5g,白薇10g,白術5g,陳皮5g,杏仁3g,葛根2g。作者在治療脾胃虛弱患者的外感病時,常註意脾胃氣虛的特點,加用健脾益氣祛邪之品,效果良好。
5痰飲食積所致低熱。
這種低燒多見於兒童、老人、慢性病和體弱的人。由於其生理特點,胃腸功能相對較低較弱,脾胃運化功能受損,容易積食生痰,再加上外感等因素,導致持續低熱。在本病的治療中,筆者註意到方藥中加用越鞠丸、保和丸等消積化痰藥,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患者,4歲男童,低燒7天。他不想吃飯,他很生氣。2天沒有便溏,腹脹,流鼻涕,咳嗽,舌苔白厚。蘇祥粉效果更好。藥方是:紫蘇葉10g,薄荷3g,豆豉10g,枇杷葉5g,大黃3g,枳殼5g,焦三仙5g各壹個。
在用藥方面,長期受內傷者要註意調理臟腑氣血,補虛祛邪。壹方面要以祛邪為主,另壹方面要註意維護正氣。外感者輔之以輕透之品,以鼓勵正氣,因勢利導。對於低熱、脾胃虛弱的小兒,加葛根、白芷。進入夏季後,低燒的人,再加上六藝散和鮮竹葉,可以清熱消暑,利尿通竅,常可理想退燒。對於肝氣郁結型低熱,調氣時應防止傷陽,調氣藥宜清淡或加用養陰藥。氣虛低熱加香薷、白薇、廣藿香。陽虛低熱主要是元參清腎經虛熱,濕泥清無汗骨蒸潮熱所致;地骨皮清汗,青蒿秦艽治勞熱。治療低燒,壹般來說,劑量要輕,不要太大。大劑量的藥物,往往苦寒壹起容易傷正氣;如果病情需要,就要停藥。
總之,在臨床辨證中,要把握疾病分類的性質、特點和變化規律,把握藥物的特點,有的放矢地用藥,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