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雞血不是形容詞,是真的發生過的事。
20世紀20年代,人們還生活在相對貧困的環境中。當時吃的苦,可能是我們現在想象不到的。生病了卻治不好或者沒錢看病的人不在少數。這時,壹個叫余昌時的醫生誕生了。他宣布很多人的病都可以通過打雞血治好。壹開始人們都持懷疑態度,但是在他治好了幾個人之後,情況就變了。
02、臨床試驗是偶發性的,不能用壹次代替多次。
這個余昌時先給自己打了壹針雞血,然後發現腳不疼了。他覺得自己的想法得到了檢驗,開始向親朋好友宣傳,給他們註射雞血。結果壹個人不愛吃,打了雞血就吃了壹大鍋。這個時候,大部分人都信了。無論生病與否,他都會帶壹只公雞來給余昌時治病。
03、雞血療法沒有效果,甚至可能過敏。
這種盲目跟風的做法,導致當時市場上很難找到好的公雞。雖然死亡令禁止了這種無腦治療,但當時的人們太窮了,只要有活著的可能,還是要試壹試。所以余昌時壹度很紅。但是很多人因為註射雞血,屁股上長了腫瘤。余昌時沒說什麽。這種方法有風險,壹旦過敏,很可能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