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指出鼻塞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感冒、流鼻涕或過敏發作,壹些鼻部疾病也會導致鼻塞。只有單側持續鼻塞可能是良性鼻部疾病,也可能是鼻癌的前兆。這些情況自己無法判斷,唯壹的辦法就是去鼻科門診,用科學儀器檢查,明確診斷。
通常是由良性鼻部疾病引起的單側、持續性鼻塞。包括鼻中隔彎曲、息肉樣或真菌性鼻竇炎,部分良性腫瘤被釋放,但除了單側、持續性鼻塞外,還伴有流鼻血、耳脹。當頸部出現腫塊時,妳應該更加小心,這通常是鼻癌的前兆。妳應該盡早就醫,不要延誤治療時機。
如何辨別鼻外傷引起的鹵竇腫瘤癥狀?
鼻腔和鼻竇的惡性腫瘤稱為鼻癌或鼻咽癌。應掌握鼻癌的常見表現,以便早期發現和治療。1,鼻出血和鼻血是最常見的癥狀。當癌變組織很小,局限在鼻腔或鼻竇內時,這種癥狀是唯壹的“報警”信號,往往出血不多,有時只有鼻血,因此往往被患者忽視。所以要特別註意,尤其是40到40歲的中年人。如果有這種癥狀,不妨請醫生檢查壹下。2.單側鼻塞流涕鼻癌出現較早,鼻竇癌出現較晚。隨著腫瘤組織的增大,鼻塞越來越重,表現為持續性鼻塞。這不同於壹般鼻炎兩次鼻塞交替。滴用1%麻黃堿溶液後,不能像鼻炎壹樣明顯改善鼻腔通氣。另外,當腫瘤組織壞死或混合感染時,會有特殊氣味的鼻涕。3、臉頰腫脹、疼痛麻木這主要是上頜竇癌的壹個癥狀。其中壹些病人能感覺到局部皮膚下隆起的腫塊。4.眼部癥狀包括單側立體眼、復視、紅眼、流涕、眼睛腫痛、視力下降等。這些癥狀通常在篩竇癌中較早出現。當上頜竇癌和額竇癌擴散到眼眶時,也會出現眼部癥狀。患者往往先去眼科,最後轉耳鼻喉科。5.最常見的口腔癥狀是牙痛、牙齒松動和張口困難等。這些癥狀主要與上頜竇癌有關。由於口腔的頂蓋是上頜竇的底壁,上頜竇的病變往往有上述牙齒的癥狀,尤其是患側的第壹、第二磨牙和第二雙尖牙的癥狀。有些正直的人因為牙疼,上牙幾乎都拔掉了,但是牙疼還沒有緩解,然後癌癥就會在疼的地方鉆出來。診斷很明確,但是病變已經擴散。6.其他癥狀包括鼻子腫脹、頸部淋巴結腫大、頭痛和全身健康狀況惡化,這些大多是癌癥晚期的癥狀。說到這裏,必須指出的是,以上是鼻癌的常見癥狀,但作為單壹癥狀,鼻癌並不是這些癥狀最常見的原因,而多為其他疾病。這是壹個很重要的概念,否則很容易得癌癥。壹些癥狀相同的疾病,如:流鼻血、鼻中隔疾病;鼻塞是常見的鼻炎;眼睛和口腔癥狀常見的眼睛和牙齒疾病。在警惕鼻塞的同時,也要仔細咨詢醫生進行檢查鑒定。
李,著名演員,患有鼻癌。在大家惋惜的同時,有壹種說法是鼻炎會導致鼻癌(據報道李長期患有鼻炎)。這讓很多鼻炎患者很擔心,生怕這個鼻炎有壹天會變成鼻癌。這種說法有科學依據嗎?記者專門采訪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華清泉。
華主任認為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為到目前為止,醫學界還沒有鼻炎會導致鼻癌的研究。華主任說,鼻癌是壹種惡性腫瘤,在我國珠三角是高發區,武漢發病率居中。至於鼻癌的病因,目前還不清楚,只知道該病具有家族性,與EB病毒感染有關。華主任指出,這並不意味著鼻炎與鼻癌無關,因為EB病毒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有時這種感染會出現鼻炎癥狀。
讓華主任擔心的是,鼻癌的癥狀與鼻炎類似,頭痛鼻塞,使得部分患者,尤其是有鼻炎病史的患者,往往要等到晚期才進行治療。華主任提醒患者,如果經常出現鼻癌的典型癥狀,鼻涕帶血(即鼻子吐出的痰中帶血),就要去看醫生。此外,耳鳴和上頸部腫塊(晚期癥狀)也可能是鼻癌的征兆。
據了解,晚期鼻癌患者放療後,5年生存率為30%-40%。
1鼻咽癌的流行病學特征
鼻咽癌是壹種惡性程度很高的頭頸部腫瘤。由於地區、種族、年齡不同,發病率差異很大。鼻咽癌主要見於東南亞,尤其是中國南方(如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江西等。).黃種人發病率高,白種人和黑種人少見。在廣東省,說廣州話的人發生率明顯高於主要說閩南話和客家話的人。其發病率在30歲開始迅速上升,50 ~ 59歲達到高峰。多為男性,男女比例為2.5 ~ 4: 1。
鼻咽癌的臨床癥狀和體征
2.1 73.7%的鼻出血、鼻出血病例有此癥狀,尤其是病竈位於鼻咽頂壁和後壁者,或腫瘤表面有潰瘍或菜花者,癥狀更為典型。輕者引起鼻出血,重者可引起鼻出血。
2.2耳鳴或聽力癌位於咽鼓管咽隱窩或枕部,常導致耳鳴或聽力下降。由於腫瘤常浸潤壓迫咽鼓管,鼓室形成負壓,出現滲出性中耳炎。
2.3鼻塞腫瘤位於鼻咽前壁,或原發腫瘤浸潤至鼻後孔,可引起機械性阻塞,引起鼻塞。
2.4頭痛常表現為單側持續性疼痛,多在顳葉頂部。原因有:①神經血管反射痛;②三叉神經第壹分支末端在硬腦膜處受壓;③頸部淋巴結腫塊壓迫頸內靜脈,導致靜脈回流障礙;④炎癥感染;⑤顱底骨質破壞。
2.5眼部癥狀包括視力障礙、視野缺損、眼球突出、復視、眼球運動受限、神經性角膜炎等。眼底可見視神經萎縮和水腫。它可以由通過顱內或顱外途徑侵犯眼眶的癌癥引起,或頸部淋巴結轉移壓迫頸部交感神經節引起。
2.6顱神經損傷的癥狀主要發生在顱神經的顱部,而不是中樞損害。常見多對腦神經相繼或同時受累,其中三叉神經、展神經、舌咽神經和舌下神經受累較多,從而出現相應的腦神經損害癥狀。
2.7腫瘤轉移的癥狀頸部淋巴結轉移率高達79.3%,可為單側或雙側,深前組和後組頸部淋巴結轉移發生較早。遠處轉移比較常見,也可以通過血液途徑轉移到全身。
2.8EB病毒特異性抗體滴度明顯升高。目前廣泛采用免疫酶法檢測患者血清中EB病毒的IgA/VCA(外殼抗原)和IgA/EA(早期抗原)抗體滴度。凡IgA/VCA滴度≥1∶40和/或IgA/EA滴度≥1∶5者,應懷疑為鼻咽癌。
鼻咽癌的組織學分類
3.1WHO分類1978,世衛組織將鼻咽癌分為三種類型:角膜鱗狀細胞癌;非角質化鱗狀細胞癌;未分化癌。1991年修訂的世衛組織將鼻咽癌分為兩種類型:角膜鱗狀細胞癌;非角質化癌(分化型;未分化型)。最重要的區別是是否有明顯的角質化跡象。前者角質化明顯,多見於老年人,與EB病毒感染關系不密切。後者占鼻咽癌的大多數,無明顯角質化,它們(尤其是未分化型)與EB病毒感染密切相關。在非角化癌中,分化的癌細胞邊界清晰,呈層狀或鋪面狀排列,而未分化的癌細胞邊界不清,呈梭形,有的呈梭形。非角質化癌(尤其是未分化癌)常見大量淋巴細胞浸潤。
3.2國內分類我國權威的分類將鼻咽癌分為原位癌和浸潤癌兩大類。浸潤癌包括微小浸潤癌、鱗狀細胞癌(高、中、低分化)、腺癌(高、中、低分化)、囊泡細胞癌、未分化癌五個亞型。這種分類常用於國內病理診斷。
四種常見鼻咽癌類型的組織學特征
4.1原位癌多發生於淺表上皮,少數發生於隱窩上皮。大多數原位癌發現於柱狀上皮之間(柱狀原位癌);少數位於鱗狀上皮(原位鱗狀細胞癌)。原位癌可累及整個上皮或僅部分上皮。鼻咽癌原位癌的診斷主要依據細胞學標準,其次是組織學特征。原位癌細胞在CK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AB粘液染色中呈陰性或極弱陽性,可與正常、不典型增生和化生細胞相區別,後者在CK和AB染色中呈陽性。
4.2浸潤性癌癥
4.2.1微侵襲癌細胞突破上皮基底膜向下浸潤,但浸潤深度不超過高(×400)視野。微小浸潤癌的診斷,需要連續切片確認浸潤病竈周圍沒有大的浸潤癌。上皮表面微浸潤癌多以梭形癌細胞向下浸潤,上皮隱窩微浸潤癌多以囊狀癌細胞向下浸潤。
4.2.2鱗狀細胞癌鼻咽癌大部分起源於柱狀上皮,但多為鱗狀細胞癌。腫瘤鱗狀上皮的分化特征包括:角化珠;細胞間橋;細胞內或/和細胞外角質化;癌巢中癌細胞的鱗狀上皮排列。按分化程度可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在大多數癌組織中可以看到高分化鱗狀細胞癌、細胞間橋和/或角質化。角化分為細胞內或細胞外,有時兩者壹起形成角質珠。癌巢邊界清晰,癌細胞分化良好,有絲分裂少見。癌巢內無淋巴細胞浸潤。基質主要是纖維性的,通常伴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浸潤。EMA和CK(尤其是高分子量CK)呈強陽性反應。在中分化鱗狀細胞癌中,癌組織中可見壹定數量的細胞間橋或/和角質化,但數量遠少於高分化鱗狀細胞癌。癌巢內有不等的淋巴細胞浸潤,癌巢周圍有不同數量的漿細胞。其間質特征與低分化鱗狀細胞癌相同。有時多數癌細胞有小或中等梭形細胞核,胞漿稍嗜酸性或兩色,癌細胞呈束狀或編織狀排列(鱗狀細胞癌,梭形細胞亞型);有時大多數癌細胞呈多角形,細胞邊界清楚,細胞質透明,細胞核小(鱗狀細胞癌,透明細胞亞型)。在中分化鱗狀細胞癌中,常可見癌細胞核增大,呈空泡狀,有核。均線和CK通常是正數。在低分化鱗狀細胞癌中,癌組織中可見清晰的細胞間橋或/和角質化,但數量很少。癌細胞的邊界清晰或隱約可見。細胞核深染,形態大小明顯,可見腫瘤巨細胞。癌細胞是梭形,或多邊形透明,或囊狀核細胞。癌巢邊界清晰或混有間質,癌巢內有不等的淋巴細胞浸潤。間質為富含淋巴細胞浸潤型,或肉芽組織型、纖維化型和固有組織型,常伴有不等的漿細胞浸潤。有時癌組織向外生長,形成以纖維血管間質為軸的乳頭狀結構(乳頭狀鱗狀細胞癌)。有時,癌組織內生生長,形成類似膀胱移行上皮的排列,癌巢周圍有壹層薄的界膜,邊界非常清晰。它過去被稱為“移行細胞癌”,但現在仍被歸類為低分化鱗狀細胞癌。均線和CK可以是正數。
4.2.3腺癌極為罕見。可來源於小唾液腺或鼻咽粘膜被覆柱狀上皮。根據分化程度也可分為高、中、低分化三個亞型。高分化腺癌可分為唾液腺型和普通型。前者包括腺樣囊性癌(較常見)、粘液表皮樣癌(較常見)、惡性多形性腺瘤和惡性基底細胞腺瘤(較少見)。後者包括粘液腺癌、乳頭狀癌和管狀腺癌。中分化腺癌,癌組織內形成壹定數量的清晰腺腔,部分為未分化癌結構。這通常是由高分化腺癌的進展引起的。在低分化腺癌中,僅在癌組織中形成少數腺腔,且大多數為未分化癌結構。AB粘液染色可用於鑒別腺腔的真偽。如果癌細胞胞漿中含有粘液顆粒,腺腔內存在粘液,則確認癌細胞為腺癌細胞。
腺癌CK陽性,尤其是低分子量CK。
4.2.4囊泡狀核細胞癌大多數癌細胞的細胞核空泡化,即細胞核呈圓形、卵圓形或脂肪梭形,核染色質稀少,使細胞核空泡化。染色質不均勻地聚集在核膜下,使核膜厚薄不均,可見巨大的泡狀核細胞。肥大的核仁,壹個或幾個。癌細胞細胞質淡染,邊界不清。癌巢中常有不均勻的淋巴細胞浸潤。在病理診斷中,只有當細胞核空泡狀的癌細胞占75%以上時,才能診斷出該類型。這種類型的鼻咽癌放療後預後良好。CK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常呈陽性。
4.2.5未分化癌組織缺乏清晰的細胞間橋和/或角質化,無清晰的腺腔結構。這種類型有兩種組織學表現。壹、癌細胞邊界清晰,形成明顯的癌巢結構,周圍有纖維組織和淋巴細胞。癌細胞排列類似鱗狀上皮,但未見細胞間橋和/或角質化,為雷戈型。二、癌細胞呈小圓形、梭形或多形性,無細胞間橋或角質化,無腺腔形成,癌細胞散在分布,為施明克型,易與大細胞惡性淋巴瘤相混淆,但癌細胞EMA、CK陽性,或網狀纖維染色呈巢狀結構,可與淋巴瘤相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