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心悸早搏偏方

心悸早搏偏方

患者劉先生,51歲。病人通常身體健康,性格開朗。三年前,不明原因的胸悶、心悸、早搏。雖然在很多大醫院治療,但病情不僅沒有好轉,反而加重了失眠多夢。患者稱每晚只能淺睡3小時左右,多夢、心悸、易出汗、口苦排便不暢、舌質紅、苔薄黃、左脈強。

此患者左脈強,舌質紅,口苦口幹,易出汗,失眠多夢,皆因肝膽郁滯,心肝陰虛所致,治法從少陽。胸悶、心悸、早搏頻繁,多由痰飲引起。其病因有肝膽郁熱,痰飲上沖,肝魂難藏,心陰虛。

藥物:柴胡、黃芩、法半夏、黨參、大黃、桂枝、茯苓、龍骨、牡蠣、珍珠母、百合、生地。7劑,水煎,每日1劑,分兩次服。服用7劑後,早搏明顯減少,失眠消失。以四逆散、生脈散加減治療。經過半年的隨訪,早搏和失眠沒有復發。

首先,西醫所說的心律失常是指心動過速、心動過緩、早搏、心房顫動或撲動、房室傳導阻滯、病竇綜合征、預激綜合征、心功能不全、神經官能癥等。因此,我們認為,凡是以心悸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例,都可以根據中醫的“心悸”、“怔忡”進行診斷和治療。

首先,西醫所說的心律失常是指心動過速、心動過緩、早搏、心房顫動或撲動、房室傳導阻滯、病竇綜合征、預激綜合征、心功能不全、神經官能癥等。因此,我們認為,凡是以心悸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例,都可以根據中醫的“心悸”、“怔忡”進行診斷和治療。

最早的中醫典籍《內經》中仍有心律失常的記載。比如“怦怦”“怦怦”“怦怦”都是類似心悸癥狀的描述;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和《傷寒論》兩部書中正式提出了心悸、驚悸的名稱。如《傷寒論·太陽病與脈象辨證論治》中提出“傷寒、生脈、心悸,炙甘草湯為主治。”作為治療心悸的重要方劑,影響至今。心悸之名的記載最早見於方繼生:“夫為心悸,此心不足。”

心悸是指氣血陰陽兩虛,或痰瘀互結,導致失養,心脈不暢,煩躁不安,心跳加快,驚慌失措,不能決斷。心慌發作常伴有氣短、胸悶,甚至頭暈、氣短、暈厥;脈象要麽數,要麽遲,要麽不規律。心悸包括驚悸和心悸。

發病部位主要在心,與肝、脾、肺、腎關系密切。因為心為君,“心為五臟六腑之主。”脾不生血,心不足,心神失養;心悸可因脾失健運,痰濕內生,心神不寧,或腎陰不足,心火不攝,腎陽不足,心陽失於溫熱;肺氣虛不能助心治結,心脈不暢則心悸不安;肝氣郁結,氣滯血瘀,或氣滯成火,都使心脈不通,心神不寧,出現心悸。

其病因病機包括心血不足、陰虛火旺、膽小怕事、飲水阻絡。最常見的是瘀血阻絡。壹般來說,中醫主要分為虛證和實證,實證多被認為是氣滯血瘀、痰濕郁結、肝膽郁結。虛以氣血不足、心陰不足為主,臨床上最常見的癥狀為心氣不足、氣血運行無力、脈絡不暢、瘀血內阻,是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病機。因此,心律失常的臨床癥狀多變,治療方法有滋陰養血、瀉火安神、寧心安神、清熱化痰、活血化瘀、益氣養陰、清熱養血等。所有治療方案均根據臨床辨證加減。

中醫對心律失常的診治獨具特色,主要以整體觀念為主,並根據患者的氣血陰陽和五臟六腑進行調整。治療采用改善供血不足、益氣養血、活血化瘀的中藥。中醫更註重情緒的調節。很多心律失常,尤其是功能性心律失常,通過調節情緒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調節情緒,避免恐慌、焦慮、憤怒是治療心律失常的壹個關鍵。

在現代醫學對中藥原理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很多益氣養血、活血化瘀、對心律失常有效的中藥。比如黃精、黨參可以改善冠脈血流量,丹參、三七可以改善缺血狀態,甘松直接作用於離子通道。臨床上廣泛使用的藥物,如沈宋養心膠囊,加入酸棗仁、柏子仁、龍骨、牡蠣、龍眼肉等,具有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清心安神、止悸復脈的功效。穩心顆粒也是目前眾所周知的治療心律失常的藥物。藥物組合物中黨參和黃精合用,益氣養陰。三七活血化瘀,止痛;琥珀和甘松行氣活血,鎮靜安神,諸藥合用,起到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的作用。臨床上還用補心氣口服液、丹參滴丸、麝香保心丸治療心律失常。所以凡是能補益心氣、心血、安神定誌的東西,對心律失常都有作用。臨床上需要辨證施治,壹定會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 上一篇:?張琪治療冠心病的經驗
  • 下一篇:小米當枕頭有哪些功效?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